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山底 » 二

    5岁的某一天,语文老师告诉接送一一的舅舅,一一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家长可以带她去测一下智商,不要错过一个天才。

    测智商那一天,除了妈妈不在,姨妈也回来了。作为一名老师,她对可能出现的高智商学生的关注度很高,只是测试结果并设有让她的期望实现。

    一一确实比一般孩子聪明,但也没有像故事中的名人一样有超高的智商,只是中等偏上的数值,还远远达不到进入能够影响世界发展造福人类的水平线。

    但是外公却很高兴,说一一已经是很聪明的人了;外婆也很感到很与有荣焉,总是跟其他大人们聊一一的智高多高;只有妈妈想到了另外一面。

    测完智商后第一个星期,妈妈工作回来了。她依稀记得,她在妈妈带回来的行箱中看到了一个灰色的金盒子,盒子上贴着“MC”的标签;还有一个棕色袋子,上面印着“山海经“三个红色大字。

    山海经是什么,一一知道,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难道妈妈的工作是讲故事的吗?一一问妈妈,却没有得到答案,只知道了自己学习上要走的路是如何。

    “爸,既然一一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一般孩子快,以后就安排她跳级连读吧。”

    “跳级也是要看个人能力的。她现在学习没有困难,不代表以后上了中学还能保持这个成绩。“

    “我知道。我的意思是只要她完全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考试分数也不低,就可以安排她上更高年级了。以我的经验,实在没必要花费半年的时间重复学习同样的内容,最后真到学习瓶颈期了,反而只剩下根本无法完全理解知识点的几年时间。”

    “可是,姐,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用长时间学习浅薄知识并不是单纯为了成绩,更多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人格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只有在小时候塑造正确的观念,孩子将来在出社会才能不至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危害的人,这是优秀人才的根本吧!”

    “我赞成老妹说的。而且跳级不是容易的事。学校的课程安排都是循序渐进的,老师一个学期教完学科的一本课本,就算你打算给一一课后安排补课,也要先问问一一的意思吧。景恒现在可是不太能接受补课了。”

    “你们说的我都考虑过了。我说的跳级也是视情况而定,随时作调整的。我会把这件事跟她说,让她选择。说实话,当初我要是有跳级这个选择,我就不会遇到那些人那些事了;如果缩短某一时间段的学习时间,而把时间剩余到以后需要的时候,人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少多少坎坷?”

    “你这话听着好像没有商量的余地,像是来通知我们一样。”

    “哎呀,其实一一最该听的还是她妈妈的话。我们的意见只是作为参考。老姐一直都是很有想法的一个人,不然当初就会选择和我一样当老师了,也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了。”

    “你这说的是两码事……算了,通知就通知吧,以后有事再商量。不过平时基本都是爸妈两个人照顾一一,也不知道你这工作以后要不要再出差很长时间,到时候正好要安排下一年级的时候,你又不在,我们也不好安排。爸妈,你们怎么说?”

    “我是不赞同也不反对的。跳级这事我听外面有人说过,他们都说其实一一智高破表的,不然一一测完智商后仪器不会坏。但是也不知道跳级到底适不适合一一。你们读了那么久的书,比我更懂这个,我就听你们怎么安排吧!不过做事先做人是没问题的。一一,来,过来外婆这里。“

    一一下楼打算找妈妈的时候,在楼梯上听到家里的大人们都在一起聊着什么。她本打算回去等着,可是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就停下听了。这会见外婆终于发现了自己,一一就朝沙发走去。

    “一一,外公问你,你想不想跳级啊?”

    “跳级是什么啊?”

    “爸,我来说。一一,你从小学习东西就快,记忆力也不错,如果你可以一个学期学习更多的内容,以后长大这样就可以把剩下的时间用来做你喜欢的事了,你觉得怎么样?”

    妈妈表情很平肃地看着一一的脸,一一觉得自己好像不该觉得不怎么样。妈妈很少这么严肃的。

    “好的。”一一点了点头,看到妈妈抬起头直起身子,脸朝自己微微一笑。妈妈应该是喜欢这个答案的。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孝于亲,所当执”,说的就是要考顺。这样应该就是孝顺了吧。

    十岁的秋天,一一正在实验室里观察培养皿中的酵母菌,放大2420倍的酵母菌聚集在一起,有的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细胞上还连着刚长出的突起,像是河里的蓬藕又像保龄球。

    Science杂志曾刊登一篇论文,讲人类和酵母菌的基因相似性达到25%,两者的对应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平均重叠32%。不过这些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海岛的学校并未配备。

    一一正在记录酵母菌的培养数据时,听到门口传来妈妈的声音。老师走过来告诉她说妈妈帮她请了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她把目光转向实验室门口,正好看到妈妈在朝自己招手。

    一一大概有4个月没看到妈妈了。自从暑假离开后她就一直没有回来。以前她从来没有离开这么久过,不知道这次回来多久又要走;还有,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她怎么感觉妈妈好像变年轻了——虽然现在的女性都驻颜有术,比实际的年龄总是要小许多,但也没见有逆年龄生长的吧?或许是自己记错了。一一想着这些,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后就走向门口。

    “妈。”

    一一轻轻叫了声。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让语气更欢快些,但话一出口就显得语气平淡。这么多年来她都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和妈妈聊天,她实在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个和别人的妈妈不一样的妈妈;她也很想问问,为什么一直以来她的生命中从来没有过“爸爸”这样一个角色。可是她却没有问过任何一个人。或许总有一天她会问的,但不是现在;以后吧,总有机会的。

    “一一,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你有没有想去的地方,妈妈带你去吧,我们好像从来没有一起出去玩过。正好这几年没再出现大型的传染病,人口也没有你出生时那么多了,景点也不拥挤了。要不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附近有没有你一直想去没去过的地方?或者明天去,今天晚上我们就收拾好,明天出发,怎么样?”

    出了实验楼,走在青石铺成的路上,刚下完雨的空气中九里香的味道比平时更浓烈,闻起来好不沁人心脾。

    妈妈穿着白色的运动鞋,单肩挎着她小时候就见过的一个狐狸头包包,狐狸头很大,自然中没有出现过能拥有这么大头骨的狐狸,所以这应该是人工包。妈妈曾说这是狐狸真头骨,她实在是不相信;但记忆中妈妈又不曾对她撒过谎,哪怕是哄小孩的话也未说过。她很疑惑。

    最近这段时间她总是对生活中有些人有些事感到疑惑,很多事看来也不过很稀疏平常。或许是青春期到了?生物课本说青春期的人内心世界会逐渐复杂;但是老师说青春期一般12岁才开始,自己显然还不到那个年龄;难道是因为班里的人陆续出现青春期特征,自己或多或少受了些影响?但这毕竟也没有理论依据。

    “你是不想去还是不想这么匆忙地去?”前面树荫下,妈妈见她没有回答,停下脚步望向她。

    “妈,我还要上学,请假去玩不合适。”

    “你想去玩,我就帮你去请假;以你的学习能力,少上几天学没什么问题。”

    “这不是简单学习上的事。这不符合规矩,没有学生因为要去玩就请假的。我只有事假、病假、公假三种假,没有一种假能允许学生因为玩不上学。事假里确实有包含学生因家庭原因不能上学的,但明显不包含家长带学生旅游这一条。“

    “一一,没有什么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在不会对任何人任何事产生不好的影响的情况下,规矩是可以打破的。我很高兴你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但不要因为纪律法规禁锢了你的思想。你现在所有必须要遵守的规矩,不过是统治层为了让社会稳序运行而层层叠加的;你说的这些校纪校规,是学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而制定的。制度它本身没有错。如果一个人,一个学生,比如你,可以在不伤害这个世界的前提下,不必要死守规则而让自己更自由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妈!“一一从来没有听过有人把这些当做道理讲给孩子听,这种话只有作品里的反派才会说出口。

    “你听我说,任何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人类规则的打破,这个世界的样子不是学校能教给你的,也不是现有的文献资料、口口相传的知识能完全概括的,你身处的宇宙、生活的世界、脚下的土地、头顶的天空,多的是你现在还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东西。你要学会放飞你的思想,发散你的思维;你的身体能做的事可以有所限制,但你的思想,你的心灵必须是完全开放的,不然就对不起你的出生。”

    “我的出生?什么意思?我出生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你是体外培育的孩子,是人造子宫孕育你的,并没有经过我多月怀胎。”

    “体外培育不是很正常的出生方式吗?近几年来体外培育技术不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普及了吗?我小学同学黄悦也是人造子宫出生的,他妈妈说他的出生没有让母亲承受以前十个月长的痛苦,反而觉得以前人的出生对不起必须忍受痛苦的妈妈呢。为什么我就会对不起我的出生?”

    “因为体外培育花了我很大一笔钱。”

    “.....就这?”

    “对。当时我并没有多少钱,为这我几乎投进去一半的积蓄呢!”

    一一看着妈妈云淡风轻地说完这句话,脸上表情看不出是不是开玩笑;又看着妈妈转身,白鞋踩进傍晚的第一道阻影里,向校门走去。

    “可是妈,我听外婆说我们家是在我出生后才盖起了这两幢楼,外面人都传说是因为我的出生给家里带来好运了。现在国内早就不审批新的宅基地了,何况那么大一块地自用。还是说我们家其实很有钱,这些都是我们名下集团的房产?我们家要是这么有钱,为什么不去生活条件更好的一线城市住,这样我们就能享受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了。听说首都的中学实验室配备比一般大学都好,海岛的学校教学设施真的相形见绌。“

    “噗嗤。我倒是希望我名下有集团,现在这个经济情况,淡季来海岛的根本没多少人,店里一个月也接不了几个客人,只有旺季才可预见利润呈正数。“

    “难道平时利润都是亏的吗?这样是经营不下去的吧?利润为负的企业不是等着破产吗?”

    “安心,我们还有房租支撑着,不会让大家活不下去的。“

    到家的时候,外婆正在做饭,外公在小池塘喂鱼。小池塘是共生系统,平时并不需要人打理。可是外公说这样才觉得是在养鱼,也就当消耗时间吧,不然整日好像也没什么有意义的事。

    人老了,好像都是做很多自己觉得没意思的事消耗一天的时光,日复一日好像在等待死亡的到来。

    一一见身边的老人大多数都待在经常活动的几个地方,甚至多日来待在家里,外人得不到他们的任何信息。

    有时候她会想,自己老了也会这样吗?人最忌讳又不得不面对的死亡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人必须要死吗?人不能不死吗?

    当然这是不科学的。

    虽然很多神话传说中,人的生命是循环的,人的灵魂可在天堂、在冥界、在彼世等地方接受审判后投往下一世,甚至神是可以活成千上万年的,但这完全不符合人体规律。

    生物课本上说,人的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维持人体的成长生存,但细胞的分裂功能会随时间下降,甚至失去活性,这是基因程序性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才有人的衰老和死亡。

    不过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延长个体乃至群体的生命是具有可行性的,只是这始终有时间限制。

    某些类人机器人倒是可以通过更换零部件、不断改善中央处理器的功能,以及及时更新编码程序使其不断生长甚至长久生存,但类人机器人的发明和使用才短短十多年,随着时间流逝它是否能以人类期望中的方式工作下去还不得而知。

    而人类更换的器官只能短时间为细胞提供高的新陈代谢功能,端粒缩短是不可逆的。

    自从上了初中开始系统性地学习生物后,一一对人体、对生命的求知欲更加旺盛。以前她只能在书籍和互联网上看到相关的图片和文章,现在可以进实验室了,她就能亲眼看到平时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这扩大了她对世界的认知层面,但却让她对世界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她看到的并不是世界的全部,人穷其一生几乎不能看到世界的全部;她现在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吗?还是说世界的某一偏差使人在不同时候看到的东西不同、使不同人看同一事物在脑海中的呈观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表述中有时竟是完全不同的样子,这全是因为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不同吗?

    1981年,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曾提出一种假设:可以通过计算机连接摘除下的大脑、并向大脑传送信息,这样就能让大脑感受到所有人类能感受到的所有体验。

    这个假设如果是真的,那人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不过是一丛数字。当然,这个假设只是虚无主义提供的虚幻说,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假设的真实性;况且这个假设的真实性若无疑,那对于这样感受世界的人——不、应该是大脑来说,没有任何探索的意义:你得知真相却抵抗不了的东西,最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