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双雄传 » 第9章 钓鱼城鏖战 火雷显神威

第9章 钓鱼城鏖战 火雷显神威

    在发动进攻之前,蒙哥汗先是派南宋降臣晋国宝做说客,意图说降守将王坚。然而,王坚的抵抗意志十分坚决,丝毫不留后路,直接将晋国宝斩首示众。得知消息后,蒙哥大怒,立即部署军队从三个方面攻打钓鱼城。

    由于南宋军队支援不利,钓鱼城被孤立起来。惨烈的攻城战很快就会到来。钓鱼城的形势已经危如累卵。

    开庆元年二月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攻钓鱼城。

    天光大亮,远处的蒙古大军已经如黑云压城般逼近。城头上,

    王坚目光如炬,紧盯着越来越近的敌人。他身穿一身黑色战甲,手持长剑,英姿勃发。

    “放!”随着王坚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神弩如同死神的镰刀般向蒙古大军射去。弩箭在空中划出一道道诡异的弧线,然后狠狠地扎进敌人的身体里。

    蒙古大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一时间人仰马翻,惨叫声此起彼伏。然而,他们毕竟训练有素,很快便稳住了阵脚,开始有组织地向钓鱼城发起冲锋。

    “咚咚咚!”蒙古大军的脚步声如同雷霆一般震撼人心,城头上的守军不禁有些心惊胆战。然而,王坚却不为所动,他冷静地指挥着守军进行反击。

    “弓箭手准备!放!”又是一轮箭雨倾泻而下,蒙古大军再次遭受重创。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的意思,反而更加疯狂地向城墙冲去。

    王坚见状,眉头紧锁,他知道这样的攻防战只是暂时的,蒙古大军兵力雄厚,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破敌之策,钓鱼城迟早会失守。他瞥了一眼身边的传令兵,沉声道:“传令下去,让城中精壮百姓做好准备,帮忙城头运送物资,我们要让蒙古人知道,钓鱼城不是那么好攻的!”

    传令兵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城头下便多了许多精壮百姓。他们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是此刻却都表现得异常勇敢,与王坚的守军并肩作战,共同抵御蒙古大军的进攻。

    蒙古铁骑如狂风骤雨般挥舞着锋利的马刀,呐喊着冲向巍峨的城墙,其声震天动地。然而,王坚却如同深谋远虑的智者,早已为这一战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他沉稳地命令城头的守军点燃火炮,与此同时,投石车也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将一块块巨石如流星般抛向敌阵。

    瞬间,城头上火光四射,烈焰翻滚,浓烟弥漫天际,如同末日的景象。蒙古大军在这猛烈的火油与巨石攻击下,伤亡惨重,攻势如同被狂风中的烛火,渐渐摇曳不定。然而,蒙古铁骑的坚韧与顽强却并未因此消磨,他们依旧毫不退缩,一次又一次地向着城墙发起冲锋,展现出他们不屈的战斗意志。

    尽管蒙古大军遭受了重创,但他们的攻势依然如同潮水般汹涌,不断冲击着钓鱼城的防线。王坚深知,这样的攻防战只是暂时的,他必须尽快找到破敌之策。

    就在这时,一名探子急匆匆地跑到王坚面前,气喘吁吁地报告说:“将军,蒙古大军在后方集结了大批的攻城器械,似乎准备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击!”

    王坚闻言,眉头紧锁。他知道,工程器械必须先打掉,没了工程器械,蒙古军就像没了牙的老虎。

    于是,王坚立即下令让城中的军匠营准备大量的火球和火油,同时命令守军将城头的可燃物全部清除干净,以免火势蔓延到城内。

    孟少文一接到军令,便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筹备了一批投石车所需的炮弹与火油,准备将它们迅速送往城头,以增强守城的防御力量。

    炮弹和火油被精心打包,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损或泄露。在他的指挥下,运输队伍迅速而有序地行动起来。他们穿梭在城墙上,将炮弹和火油送到指定的位置。守城将士们看到这些物资的到来,士气大增,信心倍增

    没过多久,蒙古大军果然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击。巨大的攻城车如同移动的堡垒,载着战士们向前推进,盾牌与长矛交织成一片密集的防御网,伴随着震天的呐喊声,他们向城墙发起了冲锋。

    然而,就在蒙古大军即将触及城墙的一刹那,城头上突然火光闪烁,如同繁星陨落。但这火焰并未如雨点般倾泻至步兵阵地,而是犹如有灵性的火龙,精准地扑向蒙古军精心准备的器械。投石车和火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它们的弹丸一股脑地倾泻在蒙古军的器械上,将其瞬间化为一片火海。

    蒙古大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火攻打得措手不及,一时间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许多人被火焰吞噬,哀嚎声此起彼伏。攻城车也被点燃,熊熊烈火中发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

    王坚站在城头上,目光如炬地注视着下方的战场。随着火势的蔓延,蒙古大军的攻势渐渐减弱。他们被迫后退,重新整顿队形。而钓鱼城的守军则趁机加固防线,准备迎接下一轮的进攻。

    钓鱼城,这座位于峭壁之巅的军事堡垒,堪称山城防御的杰作。它矗立在钓鱼山的巅峰,三面环水,北、西、南三面均直面嘉陵江、涪江、渠江的汹涌波涛,地势险峻,无可匹敌。尽管其占地面积仅有三千平方米,相当于三个半故宫的大小,但其坚固程度却令人叹为观止。

    城墙以条石精心砌筑,坚固而厚重,分为内城和外城,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城内,肥沃的耕地和清澈的蓄水池保障了军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得城内居民在战火的洗礼下依然能够安居乐业。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竟还藏有一座兵工厂,能够制造威力巨大的铁雷和火炮,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

    另外,钓鱼城还拥有水军码头,可以通过长江和南宋联系。城内修有暗道,可以用来偷袭蒙军。

    蒙古铁骑如潮水般涌向钓鱼城,他们的战术却仿佛添油战术,十万雄师在这狭小的战场上竟显得施展不开。犹如困兽之斗,他们的铁蹄在这坚硬的土地上无处寻觅突破口。

    接下来的攻城战,更是让蒙古大军尝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陡峭的地形,如同天然的屏障,让蒙军过去的攻城经验在此变得无用武之地。他们挥舞着刀剑,却只能在这险峻的城墙下望城兴叹。久攻不下,蒙古大军只能无奈地退回营地,重整旗鼓,商量新的对策。

    夜幕降临,营火闪烁,蒙古将领们围坐一堂,眉头紧锁。他们知道,钓鱼城并非易于攻下的目标,这场战争,远比他们预想的要艰难得多。然而,蒙古铁骑的骄傲与荣誉,却不允许他们在此止步。

    而宋军军匠营这边,在黄副统领的带领下军匠营干的热火朝天,制作守城器械和箭矢等消耗品,来补充今天的损失。而孟少文则跟着精通火药制作的老军匠来到了火药工厂,来观察铁雷和火药的制作。他发现宋朝黑火药的工艺比较落后,在成分配比上不成熟,除了硫磺占、木炭、硝石这三种主要成分以外,还掺杂着清油、麻茹等十种成分,这些成分主要是易燃物质,孟少文看了摇了摇头,宋人还未能充分认识到火药的爆炸性能。

    孟少文此刻并无暇顾及那威力惊人的三硝基甲苯,他深知自己的资源和时间有限。于是,他决定在现有条件下,巧妙地调整火药的配方。他借鉴了近现代对于黑火药研究的精华,决定采用一种经过时间验证的经典配比。

    他向军匠们详细传达了自己的想法,首先将三种原料进行精选和提炼,然后将其碾成粉末,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硫磺占十成之一、木炭占一成半、硝石占七成半的比例来重新调配黑火药。按照比例称好分量后分别放入石臼或木槽中进行反复搅拌,成为细末。其次是将其三种成分拌合,方法是在按比例混合放入木臼后,加入少许水或烧酒,将三种粉末拌合成湿泥的状态,并用木杵不断地进行搅拌,在此过程中要杜绝沙石等杂质的进入,以免在搅拌过程中发生磕碰导致火灾;在混合物快干的时候,加水再捣,使混合物充分的均匀拌合,而后取出在阳光下晒干。

    同时,对老军匠吩咐道:“你来负责对火药质量检测。对成品进行质量检查时,通过选取一部分晒干的火药成品,放在纸上燃烧,如果迅速燃尽而纸张完好的才是合格的制品;如果将样品放在手心燃烧,火药燃尽而手心不觉得热。反之,如果在纸上留下了黑星白点,或手心有烧灼感,则仍不合格,需要返工再碾,直到合格为止。”

    孟少文回到试验场,开始琢磨研制新的武器设备,到底先研究什么让他犯了难。

    一夜无果,第二日

    蒙古铁骑在钓鱼城周围呈现出如同狂风暴雨般的攻势。他们的战马奔腾如雷,铁甲闪烁着冰冷的光芒,刀剑在月光下闪烁着凶猛的锋芒。尽管如此,面对着坚固的城墙和勇敢的守军,他们的进攻始终被阻挡在城外。

    在激烈的战斗中,箭矢如雨般射向城墙,投石车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城墙上的守军则顽强地抵抗着每一波蒙古的冲击。城墙上的火把照亮了黑夜,城内的士兵们顶着疲惫,毫不畏惧地向敌人发起反击。

    蒙古军的指挥官们在战场上穿行,挥舞着旗帜,鼓舞着士气,试图寻找突破口。他们组织了多次骑兵冲锋,试图冲破城墙的防线,然而都被钓鱼城的守军所挡。即使在战马嘶鸣声中,蒙古军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尽管经历了连续六日的激战,蒙古军依然未能攻下钓鱼城。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拼搏,但面对着坚实的城防和顽强的守军,他们的进攻始终无法取得突破。在这场战争中,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染红,每一个战士都在为了荣耀和胜利而拼尽全力。

    孟少文步履沉重地回到试验场,月光洒在空旷的场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望着眼前凌乱的器械和未完成的火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紧迫感。

    他深知,蒙古大军的攻势如同狂风暴雨,而钓鱼城的守军虽然顽强,但也需要更先进的武器来增强防御力。然而,时间紧迫,资源有限,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研制出新的武器设备。

    他开始在试验场中徘徊,时而蹲下观察火药的颜色和质地,时而拿起器械仔细端详。他的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困惑。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堆废弃的铁片上。他走过去,捡起一片铁片,仔细端详着。这片铁片虽然已经生锈,但形状却让他想到了某种可能的武器结构。

    孟少文站在试验场中,月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而坚定。他的目光在废弃的铁片上流连,思绪如同流水般在脑海中奔腾。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才能为钓鱼城的守军带来希望。

    就在这时,一位身材魁梧的老军匠走了过来,他是负责专长弹药制作的。孟少文看到他,眼中闪过一丝灵光,仿佛找到了破解困境的钥匙。

    “老军匠,我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孟少文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

    老军匠微微一愣,随即恭敬地回答道:“孟统领请吩咐,老朽定当竭尽全力。”

    孟少文点了点头,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我想改进我们的炮弹,制作一种开花弹。这种开花弹不仅可以用大炮发射,还可以制作成手雷,方便士兵们随身携带。”

    老军匠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他深知孟少文的才智和胆识,对这个想法充满了期待。

    “统领的想法真是妙绝,老朽愿意一试。”老军匠说道。

    于是,孟少文将开花弹的具体设计方案告诉了老军匠,包括火药的比例、硬纸包裹、铅弹、砒霜、巴豆和辣椒面等成分的搭配。老军匠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

    孟少文和老军匠携手,投身于新型开花弹的研发之中。他们默契配合,一次次地试验,不断精细调整配方和制作流程。终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批手持开花弹——手雷,诞生了。

    随后,孟少文携手老军匠,两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开花弹的研制之中。他们不断尝试,反复修改配方,精心调整制作工艺,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重来,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批手持开花弹,他们将其命名为“火雷燎原”。

    孟少文下令找来个木桩,套上了重重的铁甲,准备用来测试手雷的威力。

    随着孟少文一声令下,手雷被点燃后猛地投向了木桩。瞬间,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木桩周围尘土飞扬,铁甲在爆炸的冲击波下剧烈震动,仿佛要挣脱束缚一般。

    在炮火的洗礼下,铁甲的威武之躯已不复往日荣光,变得面目全非。铅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在它身上留下了数十道触目惊心的伤痕,每一道都仿佛在诉说着战斗的惨烈与无情。铁甲的薄弱之处更是遭受了致命一击,穿透性的打击让它在痛苦中颤抖。即便是那厚重的装甲,也在炮火中留下了不小的凹陷,仿佛在告诫世人,即便是坚不可摧的铁甲,也无法抵挡战争的摧残。

    而在这场浩劫中,铁甲的部分区域更是被炸得支离破碎,化为一片片残骸。这些碎片在战场上散落,如同铁甲曾经的荣耀与尊严,被无情地践踏在脚下。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绝境中,铁甲依然屹立不倒,它的坚韧与顽强,成为了战场上最动人的风景。

    孟少文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他知道这次试验成功了。手雷的威力超乎想象,

    看着眼前的景象,孟少文和老军匠激动得相视而笑。他们知道,这种新型的手雷将成为钓鱼城守军手中的一把利器,让他们在面对蒙古大军的进攻时更加有信心。

    孟少文目光如炬,对老军匠郑重吩咐道:“老军匠,这批手雷乃我军之利器,务必精心制作,不容有失。”

    老军匠深深一礼,声音坚定:“统领放心,老朽定当倾尽全力,不负所托。”

    随着孟少文的命令下达,军工厂内顿时忙碌起来。炉火熊熊,铁锤声声,工匠们全身心投入到手雷的生产中。每一道工序都经过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一批批手雷陆续制作完成,它们被小心翼翼地包装起来,送往前线。士兵们拿到这新型武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在工匠们的耐心指导下,士兵们迅速掌握了手雷的使用方法。

    然而,这威力巨大的武器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为了防止火药爆炸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工匠们每隔一段距离便巧妙地设置了沙袋,这些沙袋回将爆炸的威力牢牢地锁定在一定范围内,确保了战场的安全。

    在雷生产如何如荼的进行中时,孟少文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武器设计中,他时而拿起铁锤敲打,时而用砂纸打磨,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经过漫长一夜的辛勤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武器的初步制作。这是一把看似平凡无奇的长枪,枪身却是由一根粗壮的巨竹削制而成,内部巧妙地装填着火药与沉重的铅弹。只要点燃那条纤细的引线,火药便会在一瞬间喷发,将铅弹以惊人的速度射出,射程之远,竟可达一百五十步之遥。

    孟少文望着手中的火枪,眼中流露出深深的疲惫,但嘴角却挂着满足的微笑。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和冒险还在前方等待着他。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他还是毅然叫来了负责武器的军匠,将火枪的制作方法仔细地交给了他们。

    完成这一切后,孟少文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床上,陷入了昏沉的睡眠之中。

    随着火雷的投入战场,瞬间改变了战场的格局。蒙古军,那些昔日里在战场上如狼似虎的战士,此刻却在这新型武器的威力下吃了大亏。

    当日,阳光斜洒,钓鱼城的城墙在光影中更显巍峨。蒙古大军如潮水般涌来,声震天动地,尘土飞扬。然而,就在他们即将接近城墙的那一刻,城头上的守军们纷纷点燃了手中的火雷扔了下去。

    霎时间,火光冲天而起,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团团炽热的火焰在蒙古军中肆虐开来。那些火焰如同愤怒的火龙,在人群中翻腾跳跃,所到之处,无不化为一片火海。

    突如其来的攻击让蒙古军措手不及,他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然而火雷的威力却太过强大,许多人还未来得及躲避,便已被火焰无情地吞噬,弹片在空中飞舞,如同死神的镰刀。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气息,惨叫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凄惨的画面。此外,还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那是混合了巴豆、砒霜和辣椒末的粉尘,让人喘不过气来,更加加剧了战场的惨烈气氛。

    城头上的守军们见状,士气大振,他们高呼着口号,手中的火雷如同雨点般投向蒙古军。那些火雷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然后狠狠地砸在蒙古军的阵地上,每一次爆炸都伴随着一片惨叫声和火光。

    蒙古军的攻势在火雷的打击下逐渐减弱,他们被迫后撤,原本整齐的队伍此刻已是乱作一团。而那些幸存的战士们,脸上都写满了惊恐与绝望,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心中的战意已被消磨殆尽。

    蒙古军接连攻击了几日,仍未能如愿以偿,局势僵持不下。他们的猛烈冲锋与锐利箭矢,似乎在这片土地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每一日的战斗都充满了激烈的对抗与血与火的洗礼,然而胜利的天平始终未能向他们倾斜。尽管蒙古军队士气高昂,战术灵活,但面对这座坚固的堡垒,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场战斗远比预想的要艰难得多。

    二月七日,蒙古军队突然转变策略,开始猛攻一字城墙。这城墙又名横城墙,它的存在如同一条坚韧的脊梁,横亘在城外,坚决地阻挡着敌军的推进。然而,它并非单纯的防御工事,城内的守军能巧妙地通过外城墙的掩护,移动至一字城墙之上,与敌军进行殊死搏斗。这样,城墙与外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夹角,使得守军能从两个方向对敌军发起交叉攻击,大大增强了防御的效果。

    经过两日的猛烈进攻,蒙古军依然未能取得预期的战果。

    二月九日,蒙军再度发动对镇西门的猛攻,但依旧未能攻克。这一日,探子带回的消息如同乌云般笼罩在宋军心头,蒙古东道军统帅史天泽已经率领他的部队抵达钓鱼城,加入了战场。

    钓鱼城被围得如铁桶一般,水泄不通。城内城外,一片肃杀之气。欲知后续战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