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苟成千古一帝! » 第二十四章: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刘辩的后手!

第二十四章: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刘辩的后手!

    刘辩言毕,廷尉却犹豫不决不敢上前。

    这一个犹豫,足以说明在九卿之一的廷尉心中,皇权和袁氏已经令他进退两难、已经令他产生同等威望的概念!

    这令刘辩的眉头一点一点皱起!

    此时,袁氏门生故吏、与袁氏盘根错节的官员,更是集体跪地高呼:

    “陛下!万万不可听信叛贼污蔑,太傅乃汉室忠臣,位在三公之上,更兼任帝师!岂能因为叛贼污蔑而轻易革职查办?”

    “陛下,臣等以项上人头担保,太傅乃忠君爱国之士,这必定是西凉军贼子的污蔑,陛下不要听信谗言,寒了汉室忠臣们的心啊!”

    “天不生太傅,大汉万古如长夜啊!!!”

    “臣死谏!!!大汉不能没有太傅,就好像国不可一日无君,请陛下收回成命!!!”

    满朝百官中,竟有过半出列跪地为袁隗求情,更有人以项上人头担保。甚至有人想要死谏。

    刘辩的怒意越积越深,心下产生了杀意,滔天杀意!!!

    他被废帝的时候,怎么不看这些人跳出来死谏啊?!

    这些人是忠君,还是忠袁家?!

    还“天不生太傅,大汉万古如长夜”……

    京师当今之乱,全是因为袁隗为首的袁氏子弟从中作梗。而天下之乱,这些世家大族土地兼并、巧取豪夺也是难辞其咎的!

    刘辩的袖中之手紧握到指甲都掐进掌心,鲜血都已经丝丝渗透出来,可见他心中积蓄的滔天怒意!

    他一直在强压着心中的怒火,他想要将这些人全都满门抄斩了,既然死谏,那就成全你们!

    但刘辩知道,不可能啊!!!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朝廷上的这些人还只是冰山一角。

    整个天下,有多少袁氏门生故吏?而袁氏门生故吏中又有多少其他的党羽派系?!

    这些人的背后,代表的是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世家大族,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可谓是同气连枝,牵一发而动全身!

    刘辩如今的势力有多少?!

    别说天下,就连京师,他也做不到完全掌控,只能勉强靠着北军五校互相制衡,镇压西凉军和并州军!

    北军五校中,又有多少心怀鬼胎之辈?!

    真正忠于刘辩的,不过只有厂卫、只有曹正淳和青龙等四大指挥使、只有秦琼和玄甲军,这些寥寥势力而已!

    只要刘辩雷霆出手,斩尽杀绝,又一个“黄巾之乱”将起!

    所谓的黄巾之乱,明面上是百姓们揭竿而起,暗地里却是世家在背后推波助澜、向皇权索要下放兵权罢了!而最后,他们成功了!

    地方军阀割据,世家做大!

    这些官员背后的世家大族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反攻京师都有可能!

    就连他们在京师家中豢养的门客、私兵部曲,都能以“斩杀奸佞”为由,直接暴起发难!

    司马懿可以阴养三千死士,难道这些人背后没有吗?!

    说到底,还是现在的刘辩,太弱了!!!

    他做不到镇压全局的强大力量!!!他只有厂卫和玄甲军等寥寥势力!!!

    不可能杀一个人头滚滚、尸山血海,不可能做到帝王一怒,伏尸百万!!!

    这时,太尉杨彪竟也出列,沉声说道:

    “陛下!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高权重,事关大汉朝廷的颜面,岂可因为叛军污蔑而轻易革职?宛如儿戏?!

    “若是奸佞污蔑,就可直接革职查办,这只会令满朝百官人人自危、令上下官吏惶恐不安,今后哪还有汉室忠臣敢忠心为国?奸佞横行、宵小谗言,国将不国!

    “届时天下必将大乱!!!

    “臣希望陛下以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天下苍生为重,收回成命!!!”

    …

    “请陛下收回成命!!!”

    杨彪出列之后,又有一大半官员加入劝谏。阵势惊人、声势骇人,宛如排山倒海之势,向着刘辩席卷而去。

    只有王允、荀爽、蔡邕等寥寥数人神色凝重、犹疑不决之中,还站在原位,他们可能是中立方、可能是忠君爱国之人,但此时显得势单力孤!

    因为站出来的太尉杨彪,出身弘农杨氏,同样也是四世三公啊!!!

    杨氏也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并且,杨彪的妻子正是汝南袁氏!

    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是姻亲关系,两家名门大族联姻,势力何止是庞大,简直就是可以鲸吞天下,代表当今世家和读书人的态度了!

    这股力量,在政治上足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在军事上,随着黄巾之乱朝廷下放兵权后,可能暗中已经有一股很恐怖的兵马。

    世家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已经压倒了皇权!

    而世家以袁氏、杨氏为首,这两家,宛如庞然大物!

    他们都在逼迫刘辩收回成命!

    堂堂一国之君、大汉之主,君无戏言,他们竟逼迫刘辩这位汉帝让他收回成命?!

    朝令夕改,这不仅是儿戏,更是将帝王威望、皇家颜面,无情的践踏!!!

    刘辩的双眼几欲喷火,眼神中的杀意掩饰不住!

    他终于明白,桓帝和灵帝为什么要接连两次爆发“党锢之祸”!

    这些自称汉室忠臣的官员们,他们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已经是盘根错节,同气连枝,在对抗皇权了!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对皇权的敬畏了!

    董卓妄行废立的时候,他们不曾站出来据理力争!

    西凉军群龙无首的时候,他们不曾站出来趁胜追击!

    太傅袁隗授意西凉军继续行废立的时候,他们不曾站出来阻止,他们心照不宣却一个个都在装傻充愣!

    厂卫暴起发难的时候,他们躲在安全地方作壁上观、犹疑不决!

    如今西凉军将领当污点证人,指证袁隗的时候,他们倒是挺身而出,以人头担保、以死谏逼迫!

    这样的臣子,要来何用?!

    刘辩也想要来一次“党锢之祸”!

    如今袁隗置身事外,他这位汉帝不可能亲自参战、舌战百官,这只会失了刘辩的威严!

    这时候,就要像袁隗一样,置身事外,有门生故吏充当马前卒,为他摇旗呐喊。

    桓帝和灵帝假借宦官之手对抗世家。刘辩现在根基浅薄,还没有扶持起可以对抗世家的宦官和外戚势力!

    但是!!!

    他有厂卫!

    刘辩闭上了眼睛,将眼神中的滔天怒意压制。但这番表态,曹正淳和朱雀等人顿时会意!

    朱雀冷笑一声,直指核心问道:

    “太尉,你说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可太傅赞同董卓行废立,甚至就在不久前,亲自上前令陛下交出玉玺印绶,逼迫陛下退位。

    “原来太傅就是这么辅佐的?原来礼法中的忠君爱国就是这么指导的吗?”

    …

    朱雀质问太尉,但杨彪乃三公之一,位高权重,怎么可能亲自下场与朱雀唇枪舌战?自然有麾下门生故吏、同盟官员为他们声援。

    如今已经是袁隗为首的袁氏,与杨彪为首的杨氏,代表己方阵营势力,与汉帝刘辩的皇权较量。

    而争夺的中心,就是要刘辩收回罢免太傅袁隗的命令!因此那些马前卒,千方百计为袁隗开脱,说的他是虚与委蛇、忍辱负重似得!

    “当时形势所逼,董卓霸京,掌控京师二十万兵马,谁能如何?太傅不过是权宜之计,忍辱负重,稳住西凉军,徐徐图之!这也是为了陛下生命安全、为了大汉江山着想啊!”

    “陛下可知道,汉室忠臣们中一直在密谋针对董卓,曹操行刺董卓,就是一次证明,我们并非无动于衷,而是隐而不发,避免打草惊蛇,务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陛下,太傅一生为国为民,功勋卓越,劳苦功高,他忠君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日月为证!就连三岁小儿都知道太傅的忠诚啊!”

    …

    朱雀笑了!曹正淳也笑了!在周围严阵以待的厂卫,都忍不住笑了!

    他们受过专业训练,无论多好笑他们都不会笑,除非忍不住!

    看着这些百官据理力争的样子,似乎董卓之死、西凉军失势都是他们的努力似得,就让人忍不住的发笑!

    如果不是厂卫知道“假曹操行刺董卓”的真相,估计真要被这些忠君爱国的“汉室忠臣”们感动了!

    如果不是方才厂卫浴血奋战,而这些“汉室忠臣”们作壁上观,他们还真的要相信了!

    为什么人能这么无耻呢?!

    表面上道德文章、背地里男盗女娼,还能冠冕堂皇的说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吗?!

    伪君子吧!

    朱雀最喜欢揭破伪君子的伪善面孔,开始与袁氏门生故吏,那些朝官唇枪舌战。

    最后朱雀总结道:

    “董卓霸京,乃是袁绍为大将军献计,以至于有了今日京师之乱。袁绍无疑是罪魁祸首!

    “后何太后准备遣散十常侍回乡,袁绍假借大将军府名义下令,让地方逮捕十常侍家族,令他们走投无路、狗急跳墙,间接导致大将军之死!

    “大将军死后,袁隗‘矫诏’下令,令袁绍等人率兵进攻皇宫,屠杀宦官。以至于皇宫大乱,陛下流落宫外。被董卓救驾,顺势入城,霸京。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袁绍和袁隗都是难辞其咎的。更不用说董卓乃袁氏门生故吏,到底是董卓欺师灭祖,还是袁氏有所图谋,尤为可知啊!”

    袁氏门生故吏顿时理屈,他们倒是想要狡辩,但厂卫渗透皇宫内外,监察百官,早已经在搜集这些证据,而这些证据也不是隐秘,很多人都知道。

    这时候,杨彪终于发言了,他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的说道:

    “这不过是你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的猜测罢了!

    “召外军入京确实是袁绍献计,但却是因为大将军优柔寡断,不得已而为之,此事怪不到袁绍头上,并且最终决定之人也是大将军!

    “你说袁绍假借大将军府名义下令,让地方逮捕十常侍家族,令他们走投无路,间接害死大将军?

    “如今大将军已死,死无对证,任你怎么说都行。这也是你的猜测,万一是大将军口谕呢?

    “至于你说的大将军死后,太傅矫诏下令,令袁绍等人率兵进攻皇宫,屠杀宦官之事。此事我也知道。

    “当时十常侍杀害大将军,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加害陛下和皇太后?事急从权,太傅有录尚书事职权,此事是可以理解的。

    “后面皇宫大乱,十常侍挟持陛下流落宫外,也说明太傅的预判和高瞻远瞩,幸好提前斩杀宦官,不然他们势大,指不定做出更加欺君罔上之举。

    “此事,太傅不仅无过反而有功!”

    姜还是老的辣,杨氏不愧是“关西孔子”,这有理有据的一条条反驳,将朱雀的证据全部驳倒了。袁氏门生故吏顿时附和,声援杨彪。

    朱雀并没有泄气,反而越战越勇,从一开始马前卒出战、到如今逼出太尉杨彪,这本身就说明厂卫的证据链,已经不得不让他们郑重对待了。

    念及此处,朱雀继续问道:

    “董卓霸京后,妄行废立。太傅堂堂朝廷辅佐大臣和帝师是怎么应对的?在卢植据理力争反对的时候,太傅赞同行废立!此事,诸公不会忘记了吧?

    “后面董卓之死,西凉军群龙无首,董卓女婿兼军师李儒上门拜访,太傅竟然与之会面,之后西凉军执意行废立,这不得不令人联想啊!

    “还有今日,西凉军妄行废立,太傅助纣为虐,上前逼迫陛下取下玉玺印绶,满朝百官可是亲眼所见!太傅还有资格担任朝廷辅佐大臣与帝师吗?还有资格制定礼法吗?”

    …

    也难怪未来“袁氏篡汉”的阴谋论会那么热门,这一件件事情联系起来,袁氏可不就是在“篡汉”吗?!

    董卓看似霸京,但不过只是马前卒背锅的,隐藏在背后的幕后黑手袁氏,才是真正的狼子野心!

    刘辩想要看看袁隗有什么反应,没想到袁隗毫无反应,就那么眼观鼻鼻观心装死!

    铁证如山,他还能装死下去?!

    刘辩忽然发现,比起袁隗这个老狐狸,他的城府和养气功夫还是太弱了!

    朱雀这些话,就是一开始的质问,回旋镖一样又回到了这里。不过这一次,杨彪却终于出口开脱,他义正言辞的说道:

    “西凉军掌控京师二十万兵马,他们妄行废立,我等实乃力有未逮,手无缚鸡之力难以对抗。我们也想要以死报国,但不行啊!

    “我们可以一死了之,大汉江山怎么办?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怎么?陛下又该怎么办?因此我们没有逞匹夫之勇,而是与西凉军虚与委蛇、忍辱负重!

    “他们妄行废立,我们之所以没有反抗,不是我们贪生怕死,而是害怕他们伤及陛下,祸乱朝政。就算他们扶立新君又如何?只要我们徐徐图之,未来可以令陛下复辟!

    “我们也在暗中针对董卓,就如同此次行刺董卓,西凉军群龙无首,这就是一步一步蚕食西凉军,胜利在望、唾手可得。我们也在为陛下、为大汉付出努力。

    “只不过我们是在暗中,很多人看不到罢了!”

    杨彪这声情并茂的说辞,说的刘辩都愣住了!

    难道刘辩记错了?!

    原历史中,汉少帝刘辩被废后,不是被毒杀身亡了,而是在这些“汉室忠臣”的虚与委蛇、忍辱负重、徐徐图之、暗中行事中,复辟了?!

    原来这才是真相吗?!

    刘辩也快要忍不住的笑了,那是他由于愤怒到了极点,却不得不以笑来缓解愤怒的情绪的怒极反笑!

    因为不笑的话,刘辩害怕自己会——怒发冲冠!

    人为何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呢?!

    然而杨彪这一番话说完之后,满朝百官竟为之动容,不少人声泪俱下,嘴中哭喊着:

    “我们的良苦用心有谁能懂?”、“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我们孤身走暗巷、我们不跪的模样、我们对峙过绝望有谁知道?”、“呜呜呜——”

    这一番声泪俱下的哭诉,闻者伤心、见者落泪,似乎他们成为了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的“逆行者”,为大汉、为汉帝尽忠职守,却无人知道、默默付出的“孤勇者”!

    然而!

    对于熟知内情的厂卫而言,他们只想要发笑。

    曹正淳公鸭般的嗓音回荡出来,笑容满面,但语气中掩饰不住的嘲讽:

    “如果诸公的胆魄有嘴皮子这么厉害,多一些像伍俘校尉这般的汉室忠臣,多一些像秦琼校尉、张辽司马这般的忠臣良将,哪里有乱臣贼子胆敢妄行废立啊?

    “太尉和太傅的良苦用心,咱家是没有感受到了,咱家读书少,不懂得什么忍辱负重、徐徐图之的道理。

    “咱家只知道,在陛下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哪怕刀山火海在前,哪怕叛军千军万马杀来,咱家也要挡一挡,想要过去,从咱家尸体上跨过去。而不是在一旁装死!

    “诸公从祖宗开始就世受皇恩,都说食君之禄、为君分忧。都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都说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怎么诸公到头来,还不如咱家这个阉人呢?”

    被一个阉人当面嘲讽,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都是读圣贤书之人,一个个面红耳赤,不少官员想要怒斥。但事实胜于雄辩!

    西凉军妄行废立的时候,他们确实不如这些厂卫尽忠职守、浴血奋战,而是躲在安全地方装死。可他们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大局为重!

    嗯,是为了大局着想!!!

    他们是在忍辱负重!!!

    朱雀冷笑的望着满朝诸公,最后看向太傅袁隗,啧啧称奇道:“铁证如山,太傅还不认罪吗?”

    “空口白牙,何来铁证如山?”这时候,一直避嫌的袁隗,终于说话了。

    反正只要他们装傻充愣,刘辩又能奈他们如何?这些是事实,但只能证明他们在“忠君爱国”之上,“方式”略有不同。

    与这些厂卫逞匹夫之勇不同,他们是虚与委蛇、忍辱负重、徐徐图之,这是为了大局着想!

    场面再次陷入了僵局!

    就算一件件事情摆在台面上,都指明太傅袁隗德不配位。但没有足够的、直接的、可以让他哑口无言的证据前,袁隗依旧死鸭子嘴硬,抗拒从严到底!

    可问题是,刘辩这位汉帝已经金口玉言,当着满朝文武下令“将太傅袁隗革职查办”,如今陷入僵局,反而将皇权置于进退两难的局面!

    如果退步,刘辩将下不来台,刘辩将颜面扫地,威望尽失!

    这就是袁隗党派对皇权的一种打压!

    来自政治上的打压!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袁隗为首的袁氏门生故吏、世家大族们,已经对皇权发起冲锋的号角了!

    别看袁隗等人跪地叩首,但他们身子虽跪着,但精神却昂首挺胸,奋勇厮杀!

    此战,他们已经胜利在望了!

    这时候,还站立的寥寥数人中,司徒王允心中叹息一声,袁氏和杨氏联手,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但身为汉室忠臣,他必须给出一个让汉帝下台的台阶。

    司徒王允挺身而出,他拱手谏言道:

    “陛下,今日西凉军妄行废立,以至于京师动荡,海内俱震,天下有识之士无不驻足观望!

    “幸得陛下英明神武,翻云覆雨,力挽狂澜,忠臣良将对西凉军贼子临阵倒戈,反败为胜!

    “如今既然西凉军诸将臣服,陛下念在其戍边凉州之功,决定赦免他们的罪行。

    “如今首要之事,是令西凉军退兵,昭告天下、以安人心,陛下还是陛下,西凉军妄行废立之事,以董卓、李儒等首恶已诛,陛下力挽狂澜为结局终止。

    “天下安心,陛下的雄才伟略必令群民悦服、万里肃清!”

    …

    王允其实没有说太傅袁隗之事如何处理,他也无法处理、没有能力处理,等于是冷处理暂时搁置,属于一种“和事佬”作态。

    但刘辩并没有怪他!

    至少王允曾经策动曹操等汉室忠臣行刺董卓,至少未来王允设下连环计除贼,这是事实。哪怕王允也有自己的算计,也是尽忠职守的表现!

    王允的说辞,更是当务之急!

    在西凉军昭告天下妄行废立的时候,刘辩自然需要昭告天下,西凉军的目的没有达成,他还是大汉天子,他终结了西凉军的叛乱。

    这不仅可以令天下人知道他还是汉帝,也可以令那些乱臣贼子、那些宵小心生敬畏,而暂时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一种彰显帝王威仪的表现!

    就好像原历史中,曹魏篡汉,谣传刘协被杀,以至于刘备信以为真,在益州登基称帝,建立了蜀汉。万一天下人以为刘辩被废怎么办?

    会不会有乱臣贼子借机生事?会不会有其他人打着为刘辩报仇起义?会不会因此令天下动乱不安,给野心家们扯虎皮拉大旗的机会?

    到时候,明明刘辩没有被废,都要被谣传被废,造成既定事实!

    这是很恐怖的事情!

    在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繁琐的当前,恐怕会动摇国本!国将不国!

    这确实是当务之急!

    但问题是!

    太傅袁隗之事不解决,帝王威仪还需要对袁氏等世家妥协,那还是一国之君、大汉之主吗?!

    世家大族会更加得寸进尺,借着黄巾之乱获得兵权的他们,必将在地方上更加肆无忌惮!

    刘辩能退吗?!

    不能!!!

    他绝对不能退让一步!!!

    因为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就是皇权被世家镇压、群雄逐鹿的开始!!!

    世家推波助澜爆发黄巾之乱,逼迫朝廷下放兵权后。那么下一步,他们会做什么?!

    九品中正制!!!

    到时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阶级固化。皇权与世家共治天下,甚至世家凌驾于皇权之上!

    这样的大汉,还是大汉吗?!

    因此刘辩没有回答王允的谏言,闭目养神依旧没有睁开。这番表态,麾下众人就懂了!

    朱雀又一次发难,冷笑道:“太傅,你方才说我‘空口白牙,何来铁证如山?’,那我就让你哑口无言!将城门校尉伍琼带上来!”

    “诺!!!”

    厂卫立刻下去执行。

    城门校尉伍琼,或者说锦衣卫四大指挥使之一玄武,易容伪装的‘城门校尉伍琼’,早就在外等候了。

    正因为解决了这位袁氏党派中的重量级人物,厂卫才能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让秦琼和张辽率玄甲军兵不血刃的长驱直入,让北军五校大军可以陆续入内。

    刘辩决定对袁隗发难,可不是毫无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