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断明 » 第二章 水车

第二章 水车

    郭云泽和那个汉子起身跟着老张头朝门外走;

    向着河边走的路上,遇到了几个回来村民,都是满脸的愁容。

    大概一刻钟后;

    一行三人走到了河床上,看着干裂的河床,三人难免有些唏嘘。

    这时从远处的河堤上又走来几个村民;

    “老张头,你不是回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打头的那个村民边走边向老张头问道;

    河堤上的三人一同扭头,向走来的众人望过去

    “这不是么快到家门口了,碰到身边这位年轻人过来讨碗水喝,正赶上袁狗儿进来问我河床干裂的啥样了?这年轻人一听,说可能有些办法,就让我带过来瞅瞅。”老张头对着打头的那个村民说道。

    “当真有办法?”

    打头走过来的那个村民眼睛一亮;

    “有没有办法的,先过来瞧瞧已经这样了,再坏还能坏到哪儿去?死马当活马医呗”说完这话,老张头的眼神中露过一抹希冀的光。

    近来这几年本来收成就不好,吃了上顿没下顿。又赶上连年的天灾人祸。其实要是说起来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当众人在河堤边议论怎么办的时候,远在数十里外的小道之上正在发生一场火并。

    “弟兄们,咱们在支撑一会,援兵马上就到了。”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壮汉喊到;

    “大哥,青云楼的这帮孙子竟然请杀手在这埋伏咱们。他奶奶个球的。”旁边一个瘦削的汉子回复道;

    就在那瘦削的汉子回话时,一柄钢刀从背后袭来,瘦削男子一时不察,刀刃自上而下斜劈下来。一股鲜血涌出,皮肉翻飞。

    瘦削男子向前一个趔趄扑倒在地。

    “棍子!”一声怒吼从那络腮胡的壮汉口里喊出;

    霎时间那络腮壮汉双眼通红,抡起一柄鬼头大刀朝那砍倒瘦削男子的黑衣人砍去。

    那黑衣人提刀抵挡;

    铛的一声;

    兵器碰撞出的火花四溅,那黑衣人顺势向后退走,络腮大汉得势向前追赶,又是一刀撩起,等刀尖快到那黑衣人胸口时刀势一停,改撩为刺直奔那黑衣人胸口;

    黑衣人眼看躲无可躲,向后下腰,一个铁板桥险之又险的躲过了直刺的刀尖,随后左手拍地右腿向络腮大汉胸口踢去。

    络腮大汉来不及躲闪,被那右腿踢中胸口,身子随之腾空而起,向后倒飞而去重重落地。

    与其他黑衣人搏斗的十几个壮汉看着络腮大汉被黑衣人踹飞,众人脸上露出急切的神色,纷纷使出杀招将身边的黑衣人逼退,向络腮大汉冲去;

    将络腮大汉踢出去的黑衣人右手抬起,周围的黑衣人从后腰处掏出小巧的弩机,又将弩机侧边的弩箭拿出;

    拉开弩弦、将弩箭放入箭槽之内、瞄准、动作一气呵成,显然是一群训练有素的杀手。

    为首的黑衣人将手放下,一阵阵弩弦的嗡嗡声在四周响起,短小的箭矢如同雨点般朝着奔跑的众人掠去,只是瞬间便有七八人倒下当场毙命。

    剩下的几人抓起倒在地上的络腮大汉,向着一侧的山林狂奔而去。

    后方的一众黑衣人再一次将弩机抬起,准备再来一轮的齐射。

    “为首的那人不能杀,东西还没有找到,找不到东西,没有办法向买家交代。追”为首的黑衣人用手制止说道;

    “是”一众黑衣人齐声应和,又将弩机别回腰间;

    朝着几人逃跑的方向,疾掠而去;

    一道道身影在林间穿梭……

    与此同时还在河堤上的郭云泽和一帮村民们还在谈论着如何将河水引到沟渠之中。

    正在和村民讨论的郭云泽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像以前一样直接做一个简易的水车肯定不行,由于河水流量较缓可能带不动大型的水车再加上河堤较高,中途还有一段是干裂河床。正常情况下想将河水引流到沟渠是比较困难的。

    “张大爷,可曾听过筒车?”

    众人中郭云泽也就和老张头比较熟悉所以才问到;

    “筒车?那是个啥东西?”老张头满是疑惑。

    也不怪老张头不知道,筒车是唐朝创制的灌溉工具,又叫水转筒车,这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杜甫《春水》的诗中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其中的“连筒灌小园”就是在描写筒车这种水利器械。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这种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河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河水,由于河水的带动随轮旋转上升,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后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由于唐代缺乏具体的文献记载,但在本朝宋应星先生的《天工开物》这本书中有着收录。

    “筒车与普通的水轮车差不多,只不过还需要进行改动,利用筒车与龙骨水车进行结合”

    “本来还有更好的,但这里的条件不允许。”

    郭云泽回答着老张头的话;

    “你说的是真的么!”

    老张头看着郭云泽,眼神中有惊喜也有渴望;

    郭云泽看到这种既惊喜又渴望的眼神有些慌乱;他怕无法将水车做出来,所以话也没有说的太满;

    “我可以先将图纸画出来,能不能用还得进行调试,具体的我也没做过只能一点点尝试。”

    这话郭云泽确实没有骗人,因为在后世那里还有使用水车的,都是使用水泵或者抽水机,如果实在想找,大概也只能去博物馆看复原出来的仿制品。

    郭云泽拿起放在地上的背包,背上准备走人,由于当时掉到潭水中的时候实在太过于紧张,死死的抓着背包,背包倒是没丢失。

    和老张头说话时,边上的村民也都听见了。都齐刷刷的看向郭云泽,眼神中充满了质疑。

    这也不怪众人有这样的眼神,一个看起来只有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突然和你说能解决河水灌溉的问题,估计着谁都不会信。

    可一旁老张头心中有些相信这个年轻人说的话,从认识到现在的言谈举止上看,到也不像一个说大话的人。

    随着日头的逐渐偏移,转眼已至午时。村民们讨论着也开始的往村子的方向走。

    “咱们也回去吧。”老张头抄起身边的锄头回头叫着袁狗儿和郭云泽。

    在回村里的路上郭云泽和老张头聊起了家常琐事。

    郭云泽这才知道,老张头名叫张宽,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辽东与女真鞑子作战时被箭矢射中咽喉死了,尸体都没有找到。二儿子在县城里的衙门当一个小吏,平时给衙门里的官老爷跑跑腿,小儿子去县城找他二哥,托关系做了一个帮闲,二儿子和小儿子也都娶了妻,也都有了孩子。平常也不回来,都在县城里住。老妻在几年前就病故了,家里就一个人。

    老张头也会点木工活,平常邻里街坊的有啥木匠活也都找老张头,有钱就给几个大子没钱也就不要了。所以老张头在村里的人缘不错,大事小情也都能说得上话。

    一路聊着天,很快就到了村口,一旁的袁狗儿向着老张头打着招呼;

    袁狗儿其实年龄也不大,也就二十出头的年纪,长年的干农活显得有些老,身材也很壮硕,搁在后世也是一米八将近一米九的大汉,由于小时候总是生病,老人说给起一个贱名好养活,就给起了个袁狗儿这个名字。后来村里人叫的习惯了也没起个大名就这么一直叫着。

    人也是个热心肠,村里人有需要帮忙的,招呼之声就过来。力气也大一个人顶几个人,只要管饭就行。

    袁狗儿打完招呼就回家去了。

    到了家门口,老张头招呼着郭云泽进门;

    “你先坐着待会,我去做点饭。”老张头说完,便向厨房走去。

    郭云泽看向四周,小院收拾的非常干净,有两间厢房,虽说都是用泥巴砌出来,但非常规整。

    忙活了不长时间,老张头端着饭菜就出来了。将饭菜摆在案桌上,老张头便招呼着郭云泽过来吃饭。

    看着桌子上的窝头和一碟咸菜还有一点野菜做的汤,郭云泽很诧异;

    “你们平常就吃这些东西吗?”

    “不吃这些,我们吃什么?最近年头收成不好,衙门还时不时的催收赋税,有这些吃就不错了。”

    老汤头心中暗想,果然是富家的公子哥,估计着平时都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