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综武我叫宋青书 » 说书《封神演义》

说书《封神演义》

    孟兰盆节大戏台,十三始唱至十六日终,总共三天三夜。

    三夜分别是十三夜,一四夜,十五夜,十五夜过,鬼门关闭,这盂兰盆节便算完了,但戏台还是要唱到黎明,迎送众鬼,返回阴司,圆满结束这趟旅程。

    这三夜之中最险的就是十五夜。

    这很好理解,十三夜来,十四夜欢,一五夜走,如果你是阴司众鬼,你会选择在哪一夜闹事?

    肯定是最后要走的十五夜,阳世有诸多美好,又有生人供奉祭拜,好不容易回到阳世的众鬼,怎甘愿再回那阴森恐怖的地狱?

    鬼本就是死后阴灵,心智不全的残缺之物,很容易在各种影响下扭曲,变得极端,残暴,疯狂,从普通的阴灵亡魂,变成残暴的恶鬼凶灵,彻底丧失自我。

    十五夜返回地狱,对这些重新感受过阳世美好的阴鬼而言,是一种很大的刺激与影响,有的阴灵想不开,贪恋阳世,惧返阴司,极端之下扭曲成恶鬼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一五夜是三夜之中最险的一夜,往年闹出的那些神怪之事,邪祟之说也多在这一夜。

    这一夜中最险的当属子时,因为子时是末时也是初时,三更半夜之后众鬼就要离开,返回阴司,子时的表演是它们能看的最后一个节目,若是不能让它们满意,它们说不定会把台上的人带走,就是让它们满意,它们也有可能把人带走。

    满意不行,不满意也不行!要不好不好,恰到关节才行。

    这个度量很难把握。

    所以,每年孟兰盆节的十五夜,都有艺人无故失踪,少则一两人,多则五六人。

    根据杨志探来的消息,这种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近几年更是如此,只不过被各家联手压了下去,坊间才没有传闻,连安元台梅方亭这样的勾栏坊主都不知。

    没有哪家戏班愿意包一五夜的子时,就把这个烫手山芋抛出来,丢到了名声鹊起,风头正劲的宋青书身上。

    所以说同行之间真的只有赤裸裸的仇恨。

    虽然宋青书也可以运作,不一定真的要上子夜这一场,甚至都不一定要参加这盂兰盆节的大戏台,但思量许久他还是压下了这个想法。

    首先,他不想暴露太多,引起关注,尤其是近段时间,暗流涌动之时。

    其次,有些东西,有些事情,接触接触也好,说不定能开拓。

    所以,宋青书接下了这个任务子夜上台,给鬼说书。

    中元十五晚,天黑夜不静,中街大戏台,锣鼓喧天响。

    一场接一场,你唱罢来我登台,时间熬人又过得飞快,转眼就来到了子时。

    夜半三更,上一场唱戏的艺人们早就退下了。

    两个伙计将宋青书的书台桌椅搬上台,随后逃也似的退了下去,不敢做任何停留。

    众人全数退走,缩进后台躲避,将偌大的戏台留给宋青书一人

    宋青书却浑然不惧,孤身登台来到桌前,向台下拱手一礼:“诸位,劣者宋青书,今夜登台,同诸位看官,说一说那古今演义,讲一讲那武王姬发!”

    ……

    ……

    台下一片静寂,没有半声回响。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台下百来桌酒席,座位上都空空如也,一个人都看不见,谁来给宋青书捧场叫好?

    没有回应那是正常,有人回应才叫恐怖。

    只见秦梦瑶坐在台下,前端位置,眼望向一旁的宋悦诗,笑道:“悦诗,这次你哥不说那水浒了?

    宋悦诗亦是眉头一皱,回道:“谁知道他。”

    “倒也有趣!”

    作为台下唯二的观众,秦梦瑶很自觉的捧起了哏,问道:“哪部演义?”

    “这就要请台下诸位静听了

    宋青书笑答,醒木一拍:“大商武王姬发--铡国舅!”

    “大商?”

    宋悦诗眼神一凝,敏锐捕捉到了关键:“什么大商?”

    宋青书一笑:“虚话之朝,假言之事,诸君一听,莫要当真。”

    宋青书摇了摇头,未接这句话语,径自说道:“话说当年,有朝开国,国号为商,子氏江山,传至纣王子受。

    纣王初在位之时,江山稳固,社稷安定,可谓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商治下有一州府之地,名唤陈州,遭逢天灾,大旱三年,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死无数,千万百姓,易子而食!”

    轻描淡写,触目惊心。

    ……

    一旁的宋悦诗神色不变,好似如往常一般清冷。

    宋青书也不在意,继续说道:“陈州大灾之事传入京中,震动朝野上下,纣王下旨,火速放粮,赈济灾民。”

    圣旨下后,三月时间,果然灾报渐少,灾情渐轻,纣王见此也是心安了。”

    宋青书也接着说道:“本以为此事就此过去,却不想一日朝会,纣王与百官具在之时,竟有一人上前请旨,要往陈州勘看灾情,查调赈银粮款去向!”

    “纣王一看,那人竟丹凤眼,真龙颜,额台眉央,一道朱红竖印当中,蟒袍朝服,龙行虎步,正是当朝周武王,开封府尹,大商少保,姬发!”

    宋青书轻笑说道:“话说这姬发不过是王侯,为何生得龙颜,龙飞虎步的?”

    “原来他仍是上界紫微帝星下凡,投胎转世救治人间疾苦。”

    “紫微帝星,是紫微星的别名。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

    古来的学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

    紫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则围绕着它四季旋转

    因此“被群星围绕的紫微星”的人称作紫微下凡的命。

    “但是被围绕的范围有大有小。生在家为一家之主,生在国为一国之主。”

    而姬发正是“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转世下凡之身。”

    ……

    此方世界与宋青书穿越前所在的世界虽是两个世界,但并非全然不同,有许多似是而非,似非而似的共通之处,如这道教门庭,仙神传说,还有佛门世尊,阿弥陀佛,宋青书穿越前都曾听过,穿越来后也有听闻。

    所以,宋青书这紫微帝星的设定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可以得到这个“专业人士”的认可。

    宋青书也继续讲说:“包拯,乃紫微帝星,“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应劫下界,救治人间疾苦而来,文武双全,年轻时能开九石强弓连射,骑大马冲杀数百人敌军如若闲庭信步。”

    注:[一石是一百斤,九石相当于九百斤}。

    二十二岁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又弃武习文,金榜题名,高中探花。授予官职,参与朝政。曾经得到过大乾王朝四代皇帝“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一字最高评价。

    “姬发秉性,满朝皆知,纣王见此,也赶忙出声询问:武王何故要往陈州?

    姬发答道:启禀大王,今日开封府有人捶鼓鸣冤,乃是陈州人士,不惜性命,远赴千里,来到这人王脚下,开封府前,告说陈州灾情愈演愈烈,赈济三月不仅未能解百姓疾苦,反叫百姓受难,因而臣请皇命下旨,往陈州勘察灾情赈银!”

    听此,宋悦诗在台下冷笑了起来:“还好这姬发是在那大商,不然若是在我央央大秦光是这一出就够他脑袋掉八回了,就算陛下不杀他,周边那帮也会要他死!”

    ……

    见自家妹子说这话实不好接,宋青书只好无视,继续说道:“纣王深知包拯秉性,定不会就此罢休,当下问道:“武王如此说,可是那陈州灾情有变?

    姬发回道:“案情不明,尚不可知,因此微臣欲亲往陈州,望请陛下恩准!

    纣王知晓此事关系重大,姬发无凭无据也不敢妄言,因此才请旨往陈州勘调灾情,此等忠君体国之心,自不可冷言辜负,当即道:“如此,孤便准武王之请,往陈州勘调灾情,不知武王还有何求?”

    武王当即捧出一折:“大王,陈州赈灾之事,错综复杂,牵扯甚多,臣请大王赐御札三道,便宜行事之权。”

    说到这里,宋青书停下了话语,望向台下二人,轻笑问道:“诸位可知这御札是何物?”

    宋悦诗见状不屑说道:“御札嘛,皇帝手书,这姬发是要拿三道圣旨,不过怕便是给他三道圣旨,得那便宜行事之权又如何,一州糜烂,还能上下欺瞒,这等通天的本事,是一般人能有的吗,莫说三道圣旨就是给他一道圣旨,怕也无用!”

    宋青书在台上一阵无语。

    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太懂的观众捧哏,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因为她……太屑了。

    所以,宋青书只能将她后边的话无视,继续说道:“不错,所谓御札,便是人王手书,姬发将手中折本奉上,纣王当面打开,看罢沉声,许久不言,面色有些阴晴不定。”

    “为何不言?”

    “无人知晓!”

    “这般片刻之后,纣王才将折本合起,交给身边太监,说道:“拟旨,命周武王,开封府府尹,太保姬发,前往陈州稽查放赈之事,赐御札三道以作权柄,可便宜行事!”

    讲到这里,宋青书神秘一笑,若有所指的说道:“那太监接过折本,退下朝堂,前去拟旨,片刻之后归来,眼中竟带着几分惊骇之色,将手中圣旨拿至纣王面前请人王御览。”

    纣王看过圣旨,沉思了好会才点头,取来人王印章,玉玺盖下,全了手续,正了名目之后,才命太监交给殿下候命的包拯,笑道:“武王,莫要让孤失望啊!“

    姬发接过圣旨,打开一看,眼中也有几分笑意浮现,但面上还是不动生死,只鞠躬谢恩:“臣领旨,谢主隆恩!”

    “嗯!”

    听到这里,台下也觉察到了不对,秦梦瑶第一个出声:“那圣旨有什么玄机?”

    不知为何她突然有一股心血来潮,好似要有大事发生。

    宋青书一笑,不去理她:“姬发请了圣旨,下了朝会,便往开封府筹备,三日之后,车架启程,陈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