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舟酒洒寒灯 » 第四章 天火

第四章 天火

    方青远来到马市旁边的市坊中,他找到一位住在这里的老者,向其打听二十多年前这里发生的事。

    老者一听到方青远询问起二十多年前的事,满脸惊恐,反问道:“年轻人,你是什么人的,打听这个干什么?”方青远见老者反应如此异常,谎称他是来寻亲的。

    老者心善,见方青远一人寻亲,便让他进屋歇脚,同他讲起了二十三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切。

    “三十多年前,大康天灾导致闹饥荒,北辽乘机出兵,大康当时国力空虚,节节败退。不过半月,北境十六城几乎全部失守。朝廷急忙从全国调集军队,奋力抵抗。当时有位赵逍将军与北辽交手后,打造了一种战车,专门克制北辽铁骑。北辽铁骑发挥不了作用,战争局势开始扭转,赵逍带兵收复了失地,威震北辽。后来赵逍被封镇北王,并在此为其建造一品镇北王府。老朽在这住了一辈子了,也算曾是镇北王的邻居啦!”老者指着马市,脸上带着骄傲地说道。

    “赵逍驻守镇北城,北辽秋毫不犯,百姓们对其也感恩戴德。只可惜天灾人祸啊!景运十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镇北王府里传来阵阵砍杀声和惨叫声,随后便火光冲天,火势太大,照亮了整个镇北城,烧了十多个时辰,整个镇北王府被烧成白地,全府上下竟无一人逃出生天,真是太惨了!”老者含泪说道。

    “发生这么大的事,朝廷不过问吗?”方青远追问道。

    “事情传到都城,皇上派人来彻查过此事,后来官府布告上说是天干物燥引发火灾,殃及的百姓朝廷也都进行抚恤,这事后来竟不了了之。”老者惋惜地答道。

    “赫赫扬扬的一品王府,一夜之间烧为白地,无一人生还,最后朝廷却以火灾结案?”方青远拳头紧握,怒发冲冠。

    “谁说不是啊,当时有不少守边将领上书讨要说法,但最终也石沉大海。这件事也就成了一个谜,有时成为邻里街坊的饭后闲谈,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几乎也无人提及了。”说完后,老者如梦初醒,突然站起来,质问道,“你究竟是何人?为何对二十年前的事如此感兴趣,莫不是北辽探子!”

    方青远见老者生疑,赶紧起身解释,“我有个亲戚出走了二十多年,如今他父亲病重,家里人想寻他回去,出去时他曾写信回来说在镇北王府做事。”方青远不擅长撒谎,不敢看老者的眼睛。

    听了方青远的来意,老者有点同情他了。“这与北辽接壤,常有北辽探子潜入城中,刚才是老朽多疑了。”

    听老者这么一说,方青远倒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了。不过他隐瞒身份,自是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年轻人,如今早就没了镇北王府,你还是早些返乡吧”老者也不太愿意过多提起当年的事。

    “您是说那天晚上,您曾听到王府内传出砍杀声?你有看到是什么人在打斗吗?”方青远一丝一毫当年的线索都不想放过。

    “应该是有的,不过没多久就没有声响了,随后便火光冲天,后来大家就都出来忙着救火,可以火势实在是太大了,后来有坊间传闻是手下将领谋反……哎!年轻人你走吧,这么多年了,这件事只能是个永久的迷了。”老者显然已经不愿多说,起身送方青远出门。

    方青远全身麻木地走在镇北城的街道上,像一具行尸走肉一般。

    看来当年青衣枪客说的都是真的,当年镇北王府确实遭人灭门。而他就是当年镇北王出世不久的孩子——赵鹤年。

    这些年的屈辱终于得到释放,他不是没人要的孤儿,他有父有母,有名有姓。他叫赵鹤年,他是镇北王的嫡子。

    师父当年说他与父亲是故交,那晚正好在镇北城中,看到王府起火,他拼命赶来,但为时已晚,王府已是一片火海。他用轻功屏气进入王府,在一水缸中发现了正在啼哭的赵鹤年。水缸上面还趴着一个人,此人正是镇北王赵逍的夫人,被人一剑从后背刺穿,当时已经气绝。他只好背着襁褓中赵鹤年,拼命逃出火海。他身处江湖,不便照顾赵鹤年,便想出把他放在云间寺方丈化缘的路上。出家人慈悲为怀,定会收养幼子,为了日后验证身份,师父还留下了半枚玉佩。

    那场大火之后,师父暗中调查,却查不到任何蛛丝马迹,那晚的镇北城究竟有哪些势力竟半点痕迹。坊间传闻的部下造反,刺杀镇北王,也查无实证。

    第一次听到这些时,赵鹤年不过十岁,他内心半信半疑,开始也不过是想习得枪法。日后的相处才让赵鹤年逐渐对师父建立信任,如今亲自查证,赵鹤年仍然无比悲伤,但更多的是愤怒。

    “看来当年师父说的没错,边关重镇,一品王府,如此朝野震动的灭门案,事后竟无丝毫线索,朝廷处置也避重就轻,只怕当中操纵之人,手眼通天,也绝不会是一个镇北城所能容。如果想要查明真相,就必须前往常平城,站在所有人都瞩目的位置。”赵鹤年心里更加坚定这一想法。

    此次镇北城之行,赵鹤年印证了他之后所有的猜测。如今的他,必须要去做的是找出那个答案。

    赵鹤年清楚,都城常平门阀复杂,尔虞我诈。他必须让所有人都知道,才有机会加入这个棋局。

    先成为棋子,再找出下棋之人。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也是最危险的办法。今后他必须步步为营,这样才能给镇北王府的亲人一个交代。

    赵鹤年如今枪法卓绝,大康武举不问门第,这是他想到的最快扬名方式。好在他从小长在云间寺,与镇北王府无任何瓜葛。哪怕今后有人调查他的身世,他们也只能查到云间寺。

    开宁七年,“赵鹤年”永远留在了镇北城,前往都城参加武举的那位少年,叫方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