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问道心坚 » 三个方案

三个方案

    刘坚斜眼瞧见刘心正津津有味地品读《飞燕功》,想到燕家待自己确实不薄,于是将心一横,把话挑明:“夫人也不必拐弯抹角,燕家的这个忙我帮定了!”。

    “那可真是太好了~”燕夫人做了一揖,眼神里全是笑意,“小妇这里代表燕家也是想了几个主意,还请恩公定夺。。”

    “哦?”刘坚竖起耳朵,洗耳恭听。

    一番口舌后,刘坚明白了燕夫人所言乃是如何动手的方案,大致有三:

    第一个方案是在李青云的府邸或者别院动手,由燕天行把刘坚带进李府,然后躲在暗处伺机行动。好处是有人带路,出手成功率高,坏处是一但未能说服李青云或者小妾,那么处在深宅大院内,撤退则十分困难,连燕家也大概率要搭进去。所以刘坚听完直接否掉了这个主意。

    第二个方案是在李青云与紫夫人出城去往别院的小路上设下埋伏,直接在混战中制住两人。按燕夫人所述,自常副尉撤去大半人马,李青云的贴身护卫不过十余人,且武艺并不如何精湛,只要由刘坚这样的高手出马,定能一举震慑住李紫二人,从而化解两家恩怨。只是刘坚听得直摇头,这燕夫人把自己想得太强了,且不说那十余名护卫是否是高手,但是俗话说双拳不敌四手,面对披肩戴甲的一众兵士,稍有不慎,就会受伤,他背上的刀伤可还没好呢。

    第三个方案则是在紫夫人常去的店铺蹲点,在商店内,那些护卫保镖什么的,都会适当离开主子一段距离,以免扰了主人雅兴,而这就是刘坚动手的良机。而且商店内一般有前后两门出入,若是事情不成,仍可从后门安然离开。

    刘坚一听,这最后一个方案正合他意,于是连忙跟燕夫人讨教一番对方常去的地点,最终从燕夫人口中听到了胭脂铺、绸缎庄、成衣店、扇庄、银楼、酒肆、点心铺、饮子摊等一大堆店名……虽然燕夫人说起这些店名来如数家珍、行云流水,但刘坚听得头晕耳鸣,只想回屋静静。。

    领着还在读书的“傻”儿子回了屋,刘坚心里则是暗骂道这女人逛的店真是多得过分,给他的谋划平添无数难度,毕竟如果千挑万选了一家店,又好不容易进去埋伏,结果紫夫人没来怎么办?

    不过好消息也有一个,那就是那个存放燕家武功的、四五斤重的玉盒,刘坚也可以拿走。只是当刘坚喜滋滋的收下此物时,总觉背后一道无比鄙夷的目光投射在其身上。

    回到客房,刘坚正欲和儿子计划仔细,却看到儿子仍抱着秘籍、读得正欢,不由得眉头一皱,心想自己孩儿不会变成个书呆子吧?谚语有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己家这个早慧的麒麟儿,平日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机敏得很,可一旦读起书就一门心思浸在里头,视旁人如无物,动不动还傻笑一下,而且咧嘴笑的样子活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

    “这不是本轻功吗,你怎么也读得这般欢?”见刘心没理睬自己,刘坚一把抽走了儿子手里的书册,顿时把刘心惊醒过来。

    “你干嘛!?还我书来!”刘心不满地伸手抢书,不过手短、没抢到。。

    “你先说这书有什么奥秘能让你痴迷成这样?以前也没见你这么爱读武功心法。”刘坚把书举地老高,欺负刘心人小个矮够不着。

    “爹~这书讲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什么踏风而行、以武证道,还有书里最后一页,那不止是个药方,还叫人多吃牛肉,真是太有意思了!”

    刘心越讲越激动,直说得两眼放光。不过刘坚倒是颇为意外,他也粗看过一遍,怎么没发现这些东西?于是将书摊开,在刘心的指点下,才注意到许多页里的正文中间都被人写上了数行小字,而这正是刘心所谓的奇怪东西。

    两人仔细查探后,发现这本《飞燕功》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心法和招式,是一门颇为上乘的功夫,与刘家祖上收藏的轻功相比也分毫不差,尤其是中间提到了“窍”的概念,意思是凡人皆有百窍,一窍通则万法通,只要窍门微开,就可以感知到风的流动,如果窍门大开,则可以御风而来、踏风归去。

    除此之外,抛开繁杂的内力运行路线不谈,要数最后一页的药方最为奇特,这方子没有名,只是教人用紫阳花、枯骨草、徐长卿等多味药材研磨成粉,再用黄酒酒曲发酵,制成膏状物,敷于腿表,可以增强下肢感应力,辅助开窍。这一套下来让刘坚看得啧啧称奇,他家祖上也积攒了不少药方,给刘心从小敷的就是这些。但是那些膏药几乎都是都是用来强身健体,或者说增加武者抗击打能力用的,像这种用于“开窍”的药方,却是闻所未闻,极为罕见。而且习武之人都清楚下肢感官通常比上肢迟钝,那么此膏声称能把下肢都增强,可见一般。

    另一部分是小字上的注解,是一些颇为奇异的东西,主要讲述了一些古怪的练功方式。首先是日常训练,相应的批注集中出现在秘籍上原本讲解的套路附近,书上原本是以图解的方式讲述腿法套招,比如对手如何站位、出招,我方该如何出腿反击等等。但批注对其并不认同,反而提出了诸如“一指禅”、“腿拉弦”为例的力量训练,这些训练方式让从小接触传统武功的刘心父子二人大感惊奇。比如说“腿拉弦”是指将弓箭上的弦取下绑缚在腿上,用腿的力量将其反复拉扯,以此来增强腿部肌肉的爆发力;不过刘坚见过太多故弄玄虚的武功,对此新奇法门保持怀疑就是了。

    其次是在书末附了一页,粗略讲述了习武之人该如何饮食的问题,比如要多吃牛肉、牛奶、鸡胸肉,忌食肥肉,少食多餐等等,而这小小的饮食问题带给刘坚的冲击一点也不比前面的训练方式小。数年前刘坚第一次到达宋辽边境的落桑镇时,曾经在州府刻意待了一段日子,用来了解辽国的风土人情以及语言,其中就了解到辽人爱吃肉、奶,比如说牛奶羊奶马奶、辽人是三餐皆食,来者不拒。结合书上所著的饮食方式,刘坚终于明白为什么在辽国,随便从草原薅一个牧羊人出来,明明从未习过武,却各个力大如牛,远比汉人强壮得多!

    “爹~,我想吃牛肉~~”刘心嗲声嗲气地说道。

    “好!这就给你安排上!”刘坚摸摸儿子的头,打包票说道,其实自己看完这套膳食指南后也想吃牛肉了,什么红烧牛肉、酱爆牛肉、卤牛肉、烤牛肉等等……

    刘坚不由心想,如果多吃牛肉真的能长肌肉,那么不止儿子要吃,自己也要吃,还得天天吃、顿顿吃,好让自己也力大如牛,彰显男人气概!

    在宋国,一斤牛肉大约在一百至两百铜钱之间,刘心父子平日里是吃食不起的。二人都是习武之人,如果放开了肠胃大口吃肉,一天少说也得吃掉一斤牛肉,一年就是五六万钱,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铜钱,那么天天光是吃肉,一年就要起码五六十两白银,然而落桑镇上的农民,风吹日晒、拼死累活,一年也只能攒下二两银子。。

    相比之下,一斤稻米不过十文钱,小麦产量低些,但碾成的白面也贵不了多少,若是赶上丰收,米面都还能便宜更多。所谓南人吃米,北人食面,宋国平民餐桌上是见不到肉的,更不用提价格高高在上的牛肉了。

    而牛肉之所以如此昂贵,是因为宋国官府并不许民间宰杀耕牛。凡市面流通牛肉,须得老牛自然死亡,再到衙门报备,得里正审核通过,方可屠宰,而后流入市场。如果私自宰杀,被官府知晓则有重罚,轻则罚钱,重则坐牢。故而一年到头宰杀的牛不多,再加上中间商层层盘剥,食肆里的牛肉自然就贵上许多。

    不过刘坚有了燕夫人给的五百两谢礼,加上自己数年积攒,现在身家少说也在千两以上,算得上是小镇巨富了,这还没算李青云许下的三千两白银呢。有了这么多钱,顿顿吃牛肉自然不在话下,更不用提天天喝牛奶了,虽说保鲜或许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钱够,商贩们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钱到位了,牛都能给你拽到家里,然后现场产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