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春秋大世界 » 第15章 繻葛之战

第15章 繻葛之战

    陈国。

    陈桓公去世。陈桓公,名鲍,“桓”是他死后的谥号。大凡得到“桓”这个谥号的,多是非正常死亡。

    陈国是舜帝后裔的封国,妫(guī)姓,侯爵。周朝建立的时候,追封前三代王朝的后裔,延续他们的祭祀,就册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陈国就是这么来的。陈国也是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司马迁编写春秋十二诸侯年表,其中就有陈国。

    陈国的动乱,早就有征兆。九年前,五父到郑国结盟,郑国大夫良佐到陈国结盟,都发现了这个端倪。

    陈桓公的弟弟公子佗把持大权,不臣之心昭然若揭。陈桓公的另外一个弟弟五父虽然多方周旋,但收效甚微,这让他忧心忡忡。陈桓公活着的时候,公子佗还不敢轻举妄动,但这一年,陈桓公患了重病,眼看着快不行了。

    公子佗要陈桓公传位给他,被拒绝。陈桓公还把世子免托付给了五父。

    公子佗见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君位的企图破灭,就发动政变,杀了世子免和五父,威逼陈桓公,陈桓公誓死不从,被活活饿死。公子佗即位,被称为陈废公,听名字就知道,他不会有好结果。

    陈废公篡位,陈桓公的儿子们害怕被清算,四处奔逃,他的次子公子跃的母亲是蔡国人,就逃亡蔡国。

    郑国。

    郑庄公现在风头正劲,俨然一副凌驾于天子之上的诸侯霸主派头,这让周桓王很是不爽,想要对他下手。郑庄公对此却全无察觉。

    齐国想攻打纪国,找郑国商议。

    纪国和齐国不仅是世仇,纪国更是挡在了齐国扩张的道路上,让齐国不能东扩,去攻打东夷国家。齐国如鲠在喉,想扩张,就必须要先灭掉纪国。纪国得到鲁国的支持,并不惧怕齐国。齐僖公把文姜嫁给鲁桓公,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鲁国能在纪国的问题上保持中立。

    问题是,鲁国能保持中立吗?

    郑庄公说:“要有一个妥善的计划。”

    齐僖公道:“我支持你会盟诸侯,成为诸侯们的话事人。”

    郑庄公道:“纪国也是一个大国,想会盟诸侯,就得先找纪侯商议一下。”

    齐僖公道:“我正有此意,不如即刻动身。”

    郑庄公派使者到纪国,说是要会盟诸侯,将要和齐侯一起去纪国商议相关事宜,会盟的地点就安排的纪国,让他们好生准备一下。

    纪侯得到这个任务,很是高兴,派使者前往鲁国,想请鲁国参谋一下,如何搞这个活动。鲁国是礼仪之邦,搞这种活动很是在行。

    鲁桓公听纪国使者这样说,心里“咯噔”一下: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何不与我商议?齐、鲁、郑的三国同盟难道是摆设?事出反常必有妖!

    鲁桓公对纪国使者说:“这事情恐怕不那么简单,你们要小心被算计,齐国惦记纪国不是一天两天了。”

    纪侯得到鲁国的提醒,恍然大悟,我说这等好事为何会无缘无故落在纪国头上,原来如此。于是,纪侯调兵遣将,加强了都城的防御,并把会见地点放在了城外,按照会盟的要求,把场地搞得有模有样。

    郑庄公和齐僖公率领军队,来到纪国,见纪国防守得滴水不漏,无机可乘,只得随便敷衍一下,败兴而归。

    周桓王也得到了郑国和齐国要在纪国会盟诸侯的消息,就派大夫仍叔访问鲁国,探查事情原委。

    鲁桓公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仍叔。仍叔说:“郑伯的野心越来越大了。”

    鲁桓公道:“郑伯还不敢得罪鲁国,只是一些暗地里的小动作罢了,不值一提。”

    仍叔道:“天子有意罢免郑伯,让周公担任左卿士一职,不知鲁侯意下如何?”

    鲁桓公道:“鲁国不参与王室的事情。但天子若是一定要这样做,怕是免不了有一场大麻烦。”

    仍叔道:“如果有鲁国的支持,事情一定会顺利很多。”

    鲁桓公说:“鲁国与郑国立有盟约,鲁国不能毁弃。鲁国虽不能支持天子,但也不会支持郑伯,同时也会保证齐国不参与此事。天子若要如此,须得到一些大国的支持。”

    仍叔道:“天子已经得到虢国、卫国、陈国和蔡国的支持。”

    鲁桓公道:“这已经是齐、鲁、郑三国之外最强的诸侯了,若是同仇敌忾,自是无虞;若是各怀私心,就不好说了。郑国的强大,不在齐、鲁之下,你们还是要多加小心为妙。”

    夏季,周桓王下达命令,免除郑庄公左卿士之职,周公黑肩取而代之,并公布了郑庄公假传天子命令侵犯宋国,并企图和齐国偷袭纪国的事情。

    周桓王突然发难,无疑给了郑庄公当头一棒。郑庄公不甘示弱,公布了自己对王子狐之死的怀疑,还透露了王室支持晋国支脉颠覆嫡系的实情,说当今天子得位不正,德不配位,呼吁诸侯各国,不要再朝觐天子。

    王室与郑国的论战让国际社会舆论一片哗然。鲁国和齐国劝大家都保持冷静,卫国、陈国和蔡国则表示支持周天子,他们痛陈郑国的种种暴行,要求各国一起制裁郑国。

    气氛烘托到这个份上,不打不行了。周桓王宣布组织联军,讨伐郑国,虢国、卫国、陈国、蔡国纷纷响应。

    春秋纪元15年,前707年。

    秋季,周桓王亲率联军,兵发郑国。郑庄公起兵迎战,两军在新郑东南的繻(xū)葛相遇。繻葛就是现在的河南长葛。

    周桓王没想到郑国真敢迎战。他以为,郑国会主动认错,至少也会避而不战。他率领联军,耀武扬威一番,保住王室的面子,就可以回去了。跟随他来的诸侯们也是这样想的。不过,从郑庄公这边看,他连天子墓都敢建,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

    联军的人数明显要比郑国多。王师加上四国的军队,有战车八百乘,而郑国的战车只有五百乘,明显处于下风。不过,郑国军队久经大战考验,并不惧怕。

    郑庄公虽然嘴上说不害怕,但心里难免有些打鼓。他不担心联军的战力有多强,他担心的是自己的军队不敢打,毕竟这是跟天子硬杠,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况且还有那么多诸侯站在天子那边,他的压力真的不小。

    郑庄公召开战前会议。

    大将高渠弥说:“我们的鱼丽之阵已经训练完毕,可以使用。”

    鱼丽之阵是郑国新创的一种战阵之法。这种阵法,五辆战车为一队,五队为一偏,五偏为一军,一个军有战车一百二十五乘。甲士五人为一伍,每辆战车配备五个伍,二十五名甲士。一个军,车兵和步卒加起来有三千五百人,郑国这次一共出动了四个军的兵力。鱼丽之阵展开的时候,每偏的二十五辆战车为一个方阵,步卒分布在战车之间的空隙里,跟在战车后面,一个军可以组成五个这样的方阵。进攻的时候,既不会妨碍战车的冲锋,也能防止敌人对战车方阵的穿插分割,如果车兵阵亡,步卒可以随时顶替。这种大阵一旦展开,攻势绵密,杀伤力惊人,就像鱼群一样,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所以叫鱼丽之阵。

    公子元说:“他们的排兵布阵有个漏洞,虢公林父将右军,统帅蔡军、卫军,还有虢国自己的军队;周公黑肩统左军,只有陈国的军队,左右两翼出现了不平衡。陈国国君杀害兄长篡位,国内反对他的人不在少数,这样的军队如何会有战斗力!如果我们先攻打他们的左翼,一定可以轻易击败他们。陈国败逃,他们的阵脚一定会发生混乱,这时候,我们攻打他们的右军,定能取胜。最后,三军一起攻打周天子的中军,就可以了。”公子元是公子突的儿子。

    郑庄公说:“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不需要什么计谋。我唯一担心的是你们不敢战。既然你们敢战,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于是,郑庄公命曼伯为右军统帅,祭足为左军统帅,各带领一个军的战车方阵,原繁、高渠弥指挥中军,郑庄公亲自坐镇,摆开鱼丽之阵。

    郑庄公命左右两军同时出击。面对这样新的打法,卫、陈、蔡的军队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就被打得狼狈逃窜。然后,郑国三军齐出,围攻周桓王的中军。

    周桓王的中军以王师为主力,战斗力还行,勉强可以抵挡一阵。混战中,大将祝聃(dān)远远看见周桓王站在战车上指挥战斗,就一箭射过去。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倒霉,这一箭本来是本哽嗓咽喉去的,没想到战车一个颠簸,周桓王的身子晃了一下,这一箭正中周桓王的肩膀。

    周桓王虽然穿了戎装,但没有披甲。祝聃的这一箭因为离得太远,射中的时候,已经没了力道,周桓王只是受了轻伤。

    周桓王不顾鲜血染红了半个肩膀,继续指挥部队有序撤退。祝聃要去追赶,被郑庄公制止。

    晚上,郑庄公派祭足慰问周桓王,并慰问了其他人,送回战利品和阵亡战士的遗体。周桓王不想见祭足,就让周公黑肩去接见。

    周公说:“郑伯莽撞了,不该与天子开战。即便取胜了,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如此一来,还有哪个诸侯敢与他亲近?”

    祭足道:“我们有别的选择吗!”

    周公道:“郑伯从一开始就错了。看似他每次都能占到便宜,但把这些便宜叠加在一起,就失去了大义。这就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郑伯心里没有大战略,即使能力再强,也只能止步于此了。”

    祭足道:“夫子有什么教导吗?”

    周公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希望郑伯能多多与人为善,如若不然,报应必定落在他的子孙身上。”

    祭足道:“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你有什么看法吗?”

    周公道:“王室衰微,一定会有英雄人物崛起,领导天下诸侯。纵观诸侯各国,有条件的只有郑、宋、鲁、齐、晋、秦而已。郑国已经没有机会了;宋国是异姓诸侯,难以被认同;晋国处在动乱之中,无暇他顾;鲁国过于守旧,只想求稳,不敢创新;秦国也是异姓诸侯,偏居一隅,刚刚崛起,积累还不够,要等一等;剩下的只有齐国了。但齐国看得见的人物中,并没有出类拔萃之辈,不好说啊!我本来看好郑伯,但郑伯只有小慧,而无大智,殊为可惜。”

    祭足道:“大人物都是应运而生,也许时机还不到。如果有这样的人出现,应该怎么做呢?”

    周公道:“天子的威严还在,依旧是天下共主。郑伯的失误就在于没有取得天子的支持。所以,新的霸主必须要奉天子以令诸侯。”

    祭足道:“还有吗?”

    周公道:“当然有。凝聚诸侯的力量,一定要有共同的敌人,让大家同仇敌忾。这个敌人已经出现,就是楚国,但霸主在哪里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