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吾家女帝初养成 » 第二十章 《黄鹤楼》

第二十章 《黄鹤楼》

    长安黄鹤楼的中秋活动虽然热闹,但于文人才子们而言,终究是铜臭味重了些,更是少了些风雅。

    而要问哪个场所最为风雅,自然就是长安城平康坊了。

    虽然平康坊本身,再加上周围两个坊曲,住的都是达官贵人。

    但于现在而言,平康坊本身就是青楼的代名词。

    这里有舞姿妖娆的胡姬,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歌女,更有吟的一手好诗的风尘才女。

    文人们喜欢来这,卖弄文采,附庸风雅。

    若是某楼某阁的花魁,想要出新曲子,看中了你写的诗词,一旦传唱出去,于花魁于作者而言,都是极为有面子的事情。

    今日是中秋,自然又是赏花赏月赏佳人的大好时间。

    平康坊中,各种花魁表演纷纷献上,比拼才艺美貌。

    清风楼里也是一样,新老两代花魁同台竞技,台下光是茶费都炒到了十多两。

    普通百姓好几个月的生活开支,也不过就是台下看舞罢了。

    各大青楼也都有诗会活动在举行。

    若是台上舞姬舞蹈优美,博得现场才子喜欢,临场赋诗一首。

    又或者有聚会的才子们切磋诗词,得了好句,争相传抄出来。

    引来惊叹一片,姑娘们也都会私下里问问词句作者的姓名,默默记下。

    几位出自集贤院的文人,也在清风楼里聚会,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家里有权有势的纨绔们,也同在现场。

    比如李复,呼延灼,陈州等。

    他们虽然早上被廷尉带去问话,但其实那些官吏们也并没有问些具体的,只是通知了家里人来领人,说明了情况。

    以廷尉的面子,让他们挨了一顿训斥。

    有几个廷尉的官员,倒也私下里和他们的家里人说了情况。

    无非就是一群纨绔欺负到了关中陆氏最后一位后人陆闲的头上,自家监正这才出手小小惩戒一番。

    李复的猜测也在此时被证实,原来被廷尉带走问话,还真的是因为陆闲的面子。

    心中自然是无比的不爽,但也毫无办法,本以为他已经没了靠山,任意自己拿捏,却没想到背后还有廷尉监监正的照顾。

    往后再要对陆闲耍小心思,那都要好好考量了。

    李复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陈州,呼延灼这些长安纨绔们了。

    他们耍横,也只是对平民百姓,如果遇到背后有靠山的,那肯定是不敢横的。

    一整个晚上,都没有人主动提起有关陆闲和廷尉的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当此事没有发生过。

    不过他们不说,不代表旁人不提,更何况那些文人才子们,基本也都不知道这些纨绔们,早上去廷尉坐了一上午的事情。

    其中有才子聊起诗词,便又提及了不久之前才传出来的一首好词,《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毕竟这段时间,如果说起诗词佳作,那这一首肯定是跑不掉的,算得上这几年来,都少有的佳作也不为过。

    在长安城不少文人士子其实都听过这一首诗,如今点评起来,倒也说的头头是道。

    还有人模仿了一两首,拿出来对比一下的。

    陪座的姑娘们也有所耳闻,但毕竟时间太短,详细的内容,和作者讯息等等,也都还没有广泛传开。

    在听了才子们将全词拿出来讨论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也问起了作者是谁。

    旁人说起作者叫陆闲,乃是关中陆氏之后,又引来了一阵议论的声音。

    “关中陆氏?不是好几年前就没了吗?”

    “是啊,这陆闲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词作听起来,倒不像是年轻人写的啊。”

    有人看向了同席的王昌亮,说道:

    “子之兄当时就在集贤院现场呢,具体的,可以让子之兄说一说啊,真的是那陆闲写的?”

    王昌亮,字子之,乃是长安城最近才名远播的新晋才子。

    不少青楼里的姑娘,也希望今晚能获得王昌亮赠与的诗词,提高一下自己的名声。

    有一位名叫倩儿的姑娘,就提着酒壶,给王昌亮倒了一杯,笑道:

    “王公子,这么好的词,真的是那位陆氏后人写的?”

    关中陆氏的威名,大家都听说过。

    但前几年因前太子的风波,被灭了满门,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如今突然之间冒出来了一位关中陆氏的后人,还有这么好的词作傍身,哪能不叫人好奇呢。

    几个纨绔们在边上听着倒是表情怪异,李复很想出来给陆闲泼脏水,但早上才被抓去廷尉,想想也只能忍住闭上嘴了。

    但心里还是惊讶不已,那个惹人讨厌的家伙,怎么写出《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这样的佳作来了?

    王昌亮见到众人好奇不已,笑着回答道:

    “我虽也在集贤院现场,但这首词,却不是那位陆闲现场所做,其实当天,陆闲都没在集贤院。

    乃是后院里,杜县许县令的女儿,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许县令一番解释,才知道这首词是陆闲所写的。

    至于陆闲的身份,按照许县令所说,确实是关中陆氏没错,如今在杜县做师爷。”

    王昌亮这么一解释,大家全都恍然大悟,随后又议论起来。

    有人说起关中陆氏,也只能用可惜两字评价。

    至于那位陆闲的形象,在众人眼里,也就成了一位瘦弱忧郁,穷困潦倒,明明身怀大才,却只能在杜县做师爷的模样了。

    众人正说着话,台上舞女一曲歌舞结束,大家开始纷纷打赏,注意力也从陆闲身上转移了回来。

    或许是一解心中怒气,李复抬手就赏赐一百两。

    这点钱对于纨绔们来说自然不算多,但台上表演的也只是稍好些的歌女,远不到花魁那种程度。

    瞧见有这么多的赏赐,那歌女红着脸,端着一杯酒水就下台来,上楼去朝着李复走去。

    外人看了自然也是羡慕不已,同时猜测,这位歌女与李复这位富贵人家的关系。

    后续如果赎了身,纳为小妾,那也就是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

    李复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心里稍微好受了些。

    就在此时,下面有文人拿了东西进来,与别人说了几句话。

    文人士子们脸上露出惊讶神色,随后口口相传,将新得来的消息,在清风楼里传了起来。

    有青楼的姑娘凑上前去,一脸好奇的想听听是怎么一回事。

    陈州是清风楼的老熟客了,看到大家也疑惑,笑着解释道:

    “多半是哪里传出了好的中秋诗词,不过看样子不是清风楼这边出的。”

    倩儿一听有好的诗词传出,略微昂起下巴,修长白皙的脖颈微微拉长,显出很感兴趣的样子来。

    王昌亮这一批才子文人也同样如此,倒是李复,呼延灼他们其实并不在乎。

    主要还是来玩的,附庸风雅才是主要。

    没多久,消息就传到他们这里来了。

    原来是听说黄鹤楼那边传来了有趣的小故事,还有人做了诗词。

    故事也很简单,一个叫陆闲的书生,为了能够上黄鹤楼雅座吃饭,所以作了一首诗。

    有人一听是陆闲,赶忙问道:

    “陆闲?哪里来的知道吗?”

    传消息的人就回了:

    “听人说是杜县来的,有传言说是关中陆氏的后人,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啊。”

    大家刚刚才聊起陆闲,如今就听到他的消息,心想着多半是真的。

    至于诗词,肯定是很好的,不然怎么能传出来呢。

    不过那传话的那人把诗词一说,倒是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楼高百尺俯沧溟,江汉东流日月明。我欲乘风凌绝顶,九凝云外望神京。”

    几个人都是一愣,李复虽然文采不算太好,但起码是读过书的。

    要说这种诗词算好,李复觉得也就一般,起码自己也是能写得出来的。

    倒是那几个才子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的,后来还是王昌亮说话的:

    “这诗作,倒还过得去吧。”

    王昌亮此番评价,已经是故意拔高了几个层次的吹捧了。

    如他们所看,这根本就是一首入门的诗啊,长安大街上随便挑两书生,没准都能写的出来那种。

    毕竟在这个年头,写诗,人人都会啊。

    王昌亮不想得罪人,但别的文人就不这么想了。

    读书人,心气都高,总是不服这个不服那个,尤其是年轻人。

    这里在座的大多都是年轻人,有人就皱眉说了:

    “这诗立意虽然不错,但要说有多好,想必大家都能看得懂。

    至于这一首嘛,能传到这里来,光凭这诗作本身,我是不信的。”

    另外一个人也点了点头,道:

    “听闻这黄鹤楼背后的老板颇为神秘,家财万贯,行事作风颇为大胆,会不会是这幕后老板,听了陆闲的才名,故意买了他的诗,然后花钱推广出来,好给他黄鹤楼加些名气啊?”

    “哈哈哈,这等诗词能叫什么名气,真是黄鹤楼的幕后老板故意为之,我反倒是不齿去这长安城的黄鹤楼了。”

    “也不是什么好诗,花钱买名,满身铜臭。”

    “确实,这老板我也听说了,此番写诗就能上雅座,吃喝全免,王颖也被请去了,还买了一首诗。”

    “如此看来,这陆闲也不过如此吗。”

    “确实,毕竟关中陆氏已经没了,说是世家,现在其实连寒门都算不上吧。”

    “已无功名,家中也只有他一人,算不得寒门了。”

    李复一听身旁的文人士子都这么说,开始给陆闲泼脏水了,当时就心下一喜,忍不住说道:

    “其实我早就有所疑惑,那陆闲我是认识的,不过弱冠之年,那首《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哪像他这个年纪的人能写出来的。

    若说是关中陆氏家里长辈写的,倒还有点那么意思啊。”

    李复若无其事的这么一说,大家心里一想也对,再对比一下传来的这一首普普通通的诗词,其实大部分人,都觉得就是陆闲抄的家里长辈的诗词。

    就连李复也是这么肯定的,肯定是那陆闲抄来的好词,这首词才是他的真实水准!

    不然,凭什么他陆闲武道比我强,诗词也要比我强啊?

    李复心情大好,先前传话的那人,这时候又跑回来了,急匆匆就说了:

    “刚才又听说了新的内容,原来那陆闲随便写了首诗,是要带友人上黄鹤楼雅座,不过黄鹤楼那边不准,说只有本人作诗才行。

    陆闲随后就说了,要重新写一首诗,这首诗,能带着他和友人一同上去。”

    呼延灼听得文人才子们嘲讽陆闲,这时候心情也大好,虽然他不敢对陆闲怎么样,但顺势踩一踩陆闲还是很乐意的,口头上就说了:

    “再写一首又怎样,还能写出花来不成啊?”

    那传话的人赶忙拿出纸张,连连说道:

    “郎君,这陆闲后来写的诗,那确实是真的好啊。”

    王昌亮先把写着诗词的纸张接过,神色一变。

    大家一瞧,也是好奇了起来,这第二首,能比第一首好哪里去啊?

    王昌亮看完了第三遍,才长叹了一口气,道:

    “若这首真是陆闲所做,诗词一道,现在的我,远不如他啊。”

    王昌亮是长安城新晋才子,心高气远是人尽皆知的,此番说出这等泄气话来,也让大家有点诧异。

    有人接过纸张念了起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光是念了一句,他的语气就加重了起来,继续念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第二句一出,现场气氛都近乎凝固了。

    这两句写了三个黄鹤,乃是律诗大忌,但意境气势和行文顺达上一点儿都感觉不到滞碍。

    不仅如此,反倒是有一种仰忆仙姿的浪漫之感,让人回味无穷。

    原先的大忌,连贯起来,竟成了神来之笔。

    就光这前半句,就足以碾压众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口气将后面全诗念完,久久才长舒了一口气,方才摇了摇头道:

    “这首《黄鹤楼》一出,这长安城的黄鹤楼,也要名满天下了,不输江城啊。”

    “妙啊,写的太妙了。”

    “竟有这等诗作,哎,回想我当年也在江城黄鹤楼提过诗,与之相比,真是破烂如褴褛啊。”

    “只是这汉阳,不是在江城那吗?这写的是长安城的黄鹤楼吗?”

    王昌亮笑着解释道:

    “这就是那陆闲的高明之处了,长安的黄鹤楼要诗名,方能上雅座,多了铜臭。

    这陆闲多半也是迫于无奈,才卖了这首诗。

    却偏偏写了江城景色,若能传世,后人肯定要说,这陆闲虽囊中羞涩,但不失风高气节。”

    众人一听就明白了,他们也觉得,真要有这等佳作,去哪里写不比去这长安城黄鹤楼来的强。

    肯定是被囊中羞涩,迫于无奈,才卖给了黄鹤楼老板。

    或许这背后老板,还使了一些手段之类的。

    人家陆闲诗是卖了,但偏偏写的是江城黄鹤楼,你说他有伤文人风骨,这样连贯来看,不仅没伤,反倒是守信的同时,铁骨铮铮啊。

    你就是诗给没给,名传没传,饭吃没吃吧。

    看着一众人等从刚才的鄙视不屑,现在一下子来了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李复人都看傻了。

    一番分析下来,除了竖一个大拇指,你还能说什么呢。

    “此诗一出,往后黄鹤楼里,怕是再无人敢随便题诗了,就算是临摹,恐怕也是落了窠臼啊。”

    此话一出,大家也是纷纷点头认同。

    而有关于《黄鹤楼》一诗,以及众人猜测的陆闲铁骨铮铮的风气,各种各样的猜测,小道消息,更多的关于陆闲此人的传言,正在迅速传开。

    无论如何,这一夜过后,陆闲这两个字,肯定是要名动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