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八十一章 外戚政策

第八十一章 外戚政策

    洪武二十三年,没有了天人感应,当然也没有了胡惟庸案扩大化。

    不过老朱这两年又开始忙碌了起来,落后的通信水平,加上现在大明南至巨港,北过贝加尔湖,西至河西走廊,东达倭国的势力范围。辅以老朱那个可怕掌控欲,肯定是要劳心劳力的。这还没有加上还在印度奋战的朱棡,没有算上带着更大的舰队扬帆起航的郑和。

    心中想象了一下,一旦成就大明日不落,小朱开始琢磨起了尽快叮出电磁感应,尽快弄出电报了。

    几天后小朱也把电磁感应的一些原理告诉了李进忠,小朱意想不到的却是,将来李进忠竟然被当作了电学之父。

    大明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科研体制,小朱也不想直接简单粗暴的进行填鸭。

    只知道结论的填鸭,小朱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坏结果,现在的大明整体的科技上还是有领先的,小朱也并不着急的乱点科技树,而且站在太孙的高度,有很多情况需要他反复权衡,也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做,他也没有功夫天天泡在大明科学院。

    现在的小朱更多的只是提供基础框架,就像榴弹一样,让工匠们自己研究出来。小朱明白他也不是万事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册封之后的小朱则是开始了观政之旅,关心孙儿的马皇后则是要求小朱每三天休息一天,表示孙儿十几岁还是长身体的年纪,不能累到了。

    小朱当然接受了祖母的溺爱。

    今天,回到坤宁宫的小朱不出所料的看到了小姑和欧阳伦。

    得益于小朱的魔改,现在的欧阳伦这几年一直在各地任学政,虽说没有像其他驸马一样大富大贵,但是好歹是在为皇帝办事。

    小朱也曾好几次想要改变老朱的宗室、皇亲政策,奈何顽固的老朱一直坚持己见,只是到了最后感受到了小朱的坚持,说了句等小朱继位了自己去改。

    明朝的宗室制度,可以说是小朱见过最烂的,烂到了野猪皮南下之时宗室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收拾残局,烂到了明朝中后期的宗室无一人堪用。

    宗室中唯一出现的道士皇帝,也是点错了技能点的存在。

    小朱也不知道到底是老朱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被人洗了脑才有的奇葩宗室制度。

    明朝中后期的后族一个个都是战五渣的存在,宗室的王爷被当成了猪在养,驸马出生平民也成不了皇家的助力,更是不能做官,连一丝理论的可能都没有了。

    这样的制度,也造就了明朝皇室弱鸡一般的存在,稍微正常点的皇帝不是遇到了土木堡文官运动,就是遇到了水。

    反而是私兵合法化、纳银开中法的两个败家子成了有为明君。

    更可笑的是手里一堆可用能臣辅佐的大聪明,最后挂在歪脖子树还在被人一直洗白,看看南宋末年,看看明末。

    孙传庭、孙承宗、袁可立、洪承畴、卢象升……能文能武而且还算忠心的都至少能拉出一手之数,竟然能亡了国。如果这种皇帝不是千古昏君的话,小朱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皇帝能竞争昏君了。

    小朱的努力也不算没有丝毫回报,至少在海外之地,老朱终于松了口,欧阳伦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驸马。

    受限于现在的交通,南洋总督常茂的管理压力巨大,特别是马六甲地区日益凸显的重要性。最终在小朱的坚持下,欧阳伦成为了马六甲巡抚,主管马六甲地区。

    今天的安庆公主肯定是格外开心,虽说之前欧阳伦已经做过几地学政,但是奈何这个年代的学政只是个虚官。

    驸马不能做官的政令在安庆公主眼中肯定就是针对她一个人的,毕竟其他姐妹的驸马压根不需要做官,人生的起点就完爆欧阳伦的人生终点。

    安庆公主在昨天接到诏书以后才算是彻底接受了她的驸马,这次也将跟着欧阳伦一起去往马六甲。

    当小朱来到坤宁宫后,安庆公主更是拉着小朱有着说不完的话,小朱也陪着祖母、小姑唠家常。

    欧阳伦也是趁着几人说话的空闲,一个劲的向小朱表忠心。

    晚膳的时候,老朱和朱标肯定是一起过来,除了向女儿(妹妹)叮嘱之外,也在对欧阳伦细细的交待。

    小朱也不确定欧阳伦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重蹈覆辙,毕竟马六甲巡抚比起历史上欧阳伦奉使至川陕,权力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加上又是天高皇帝远的,小朱完全不知道欧阳伦,甚至是他的小姑,会不会放飞自我。

    小朱只是看到小姑和小姑父眼神中闪过的亮光,最后小朱还是提了几句这方面的话题,不过小朱稍微放心的是,老朱虽说装的很是正经,但是显然若隐若现的眼神出卖了老朱。

    小朱意识到了,这个年代的海外之地除了汉民,哪有什么百姓,只要不激起民变,尽可自由发挥。

    就像远在吕宋的常茂一样,每年上缴这么多白银、黄铜、黄金,又没有大规模的叛乱,老朱也就心满意足了。

    至于个别御史的弹劾,也只是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大部分的御史还在为常茂歌功颂德,他们每年的考成奖还要靠着常茂多种出点黄白之物。

    在确定了老朱不会杀鸡儆猴以后,小朱也不再多言,最后只是把贾竹涛也安排去了马六甲。

    待安庆公主和朱标离开以后,老朱却饶有深意的问起了小朱:“俺看你还是没死心,又想着要改改那驸马不能做官的规矩吧。”

    毕竟不是第一次谈这个话题了,小朱也不怯场:“祖父,俺就是觉得祖父说以后驸马出自平民不好。”

    老朱也不肯退让:“有什么不好的,俺后面甚至想着俺家女主人都要出自平民,外戚干政、后宫干政这可都是教训。”

    “祖父,孙儿常说不能因噎废食。外戚干政之盛在汉代,但是那也是汉时皇帝多早亡,新帝登基主少国疑,至少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外戚干政也算是帮助皇帝坐稳了江山。俺们家可不同于那李唐,俺家起于淮右,并无根基,这个问题祖父也不能不考虑。”

    老朱还是坚持说:“俺还是觉得不妥。”

    “祖父,您觉得古人为何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

    “怎么?这么个东西你也能说出门道来。”

    “孙儿觉得不仅仅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可以明确继承权,更有它内在的合理性。家业需要继承,那就说明是有一个规模的家族,一般小门小户根本没有这种烦恼。那么高门大户娶妻,嫡妻大部分都是门当户对之人,也就是说嫡妻的家族势力不弱。而侧室成分复杂,但是有一点,大多数门当户对的都不愿意嫡女成为侧室。那么从这一点说嫡长子继承制度,因为嫡子母系的势力,能够更平稳的接手家业,若是不立嫡子,那么嫡妻一脉的家族势力就很有可能造成一个家族的动荡。”

    老朱终于明白小朱真正想要说什么了:“你的意思是说若是皇后从民间选取,那么后族力量弱小,以后的嫡子继承制度会受到挑战?甚至说万一以后出现主少国疑之时,没有后族的强力保证,大明会有倾覆之险。”

    “祖父明鉴,孙儿认为嫡子继承是必要的,后族的出身更要慎重考虑。孙儿弄的女子学堂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学堂已经筛选了出身,学堂中的表现则是考核品德、才情,俺们家的女主人出身、品德、才情都需要考量。”

    “那么后族的势力怎么限制,你说的虽然也很有道理,但是俺还是担心以后有个王莽、杨坚之辈。”

    “若是外放四夷之地为总督如何?孙儿觉得只要不要让后族在中央手握军政大权,应该是可以限制的,而且孙儿觉得彻底断绝后族,那么就会发生主少国疑,又无可用之人的情况,不如设计出一套相互制衡的权力模式,用合适的制度来限制权力。”

    “让俺再考虑考虑吧,你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俺就是怕外戚干政。”

    对于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小朱也不想和老朱过多的讨论,反正小朱已经做好了将来不遵祖训的准备。对于小朱来说,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很有问题的政策,肯定会扔掉。

    小朱可不需要大明将来出个杨涟一样的人,可不需要大明来一次移宫案。

    老朱思虑了一会又问道:“那么驸马问题呢?俺就是不想和亲,俺们天朝上国何须和亲?”

    “祖父认为比起天可汗如何?”

    “虽说这些年俺们大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唐太宗比,俺还是觉得比不上。这四夷之国可没尊俺当个天可汗。”

    “祖父,时代变了。据郑和说,那马穆鲁克天亮的时间和大明的时间完全不一样,所以俺更加坚信俺们生活在一个球上。俺以后要让太阳在大明的领土永不落山。”

    “好,俺孙儿有雄心壮志,但是这和你说的和亲有什么关系吗?”

    “实力弱小的时候是和亲,实力强大了那是赐婚。俺觉得赐婚有以下好处:如那元人操控高丽一样,通过公主操控高丽,我们现在已经在做,目前初见成效,现在高丽朝中大多数臣子都觉得自己是大明人。通过赐婚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鲜卑与汉族融合就离不开联姻之功。赐婚还能加强对于边疆的控制,如蒙古和西南,现在的大明还没有实力能做到真正的控制,那么通过赐婚分化瓦解,加强控制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