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时代:北国雄风 » 第八十四章 分室龙窑

第八十四章 分室龙窑

    卫猛手指那三座龙窑,问道:“这就是左师所讲的龙窑吗?”

    元稚摇摇头,说道:“不是。最初的龙窑,都是平地单室龙窑,一般都不超过10米长。后来先民们又发明了分室龙窑,即把单室窑体分成若干窑室,相邻窑室以火道相连,每个窑室都设火膛齐烧,又将窑体修筑在缓坡之上,加大火道和烟囱的抽力,炼出了窑内真火,由此掌握了烧制青瓷和黑瓷的技术。”

    卫猛走到那座30来米长的龙窑跟前,问道:“这么说,这就是分室龙窑了?”

    元稚笑道:“是也不是。主公请细看,这里的分室可有什么特别之处?”

    卫猛看了半晌,摇头不语。古淬则道:“这里每个分室,好像都是一座单室的半倒焰式瓷窑。”

    元稚笑道:“古劲夫好眼力!不错,这三座分室龙窑,正是将若干单室半倒焰式瓷窑相连而成,并借用缓坡地势,进一步加大火道和烟囱的抽力,大幅度炼出真火,提高烧结能力,不但进一步提高了青瓷和黑瓷的品质,而且还能烧制出白瓷。”

    卫猛问道:“这样一窑能烧出多少白瓷?”

    元稚长叹一声,说道:“根据试烧测算,烧制白瓷一般要三天三夜或更长的时间,要不间断投柴烧火,成本极大,即便经验丰富的窑工,也难准确控制窑内真火,因此白瓷的成品率比较底,一般不超过十分之一。不过,随着经验和技术的积累,白瓷的成品率一定会大幅度上升的。”

    卫猛问道:“青瓷和黑瓷的成品率高不高?”

    元稚说道:“若烧青瓷和黑瓷,基本上都是上佳的成品,即便不是好瓷,也是好陶。”

    卫猛问道:“这样的龙窑,每窑的产量如何?”

    元稚笑道:“30米长的龙窑,每窑一次能烧大小1万件瓷器,50米长的龙窑,每窑一次能烧大小3万件瓷器,80米长的龙窑,每窑一次能烧大小6万件瓷器。”又道:“考虑到天气因素和制坯所用时间,只要人力、木柴充足,三天装窑,三天烧窑,三至五天冷窑,每月可烧三窑。若以80米龙窑为基准,一年开窑6个月,每年每窑能产上百万件好瓷,若以十分之一的成品率计算白瓷产量,每年每窑约产10万件白瓷。每件青瓷、黑瓷按均价200钱算,每件白瓷按均价500钱算,每年每窑的产量大概能值25000金,扣除成本和工价约5000金,每年每窑能赚2万金。”

    古淬惊道:“天啊,如此龙窑若建上十来座,一年的收益都相当于现在的长洲盐场了!”又道:“再说了,白瓷的均价怎么会是500钱,以我之见,任一件白瓷标价百金之数,都不愁卖。”

    元稚则道:“白瓷虽然精美,终归是人用的,岂能那么高的价格?当然,对于其中的珍品,或者卖给富贵人家时,提高一些价格,倒也不是不可以。”

    古淬笑道:“眼下辽北四郡的日子虽然转好,但是仍然贫困,别说是白瓷,就是青瓷和黑瓷,一般百姓也是购买不起,依我之见,不如都先输入中原或者鲜卑诸夷,高价卖给那些权贵豪强们,好好的赚上几年钱,等辽北的日子富裕了,再考虑降价卖给一般百姓。”

    卫猛大喜,说道:“古劲夫之言,左师以为如何?”

    元稚笑道:“我只管生产,至于怎么卖,还请主公定夺。”又道:“我拟在咸平百工学堂中,开置瓷器科,培养瓷工能匠,明年再修建10座80米龙窑,扩大生产,好叫辽北百姓也赚些工钱和柴钱,主公以为如何?”

    卫猛笑道:“只是辛苦左师了。”

    元稚说道:“我不辛苦,只是今年辽北的存粮,还请主公计划着些,总不能让人空着肚子建造瓷场吧!”

    卫猛讪讪一笑,说道:“左师批评的对,我懂了,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振兴百业,才是辽北重中之重的大事。”

    古淬笑道:“这么说来,冶铁部的铁场就跟着沾光了,那些工人可要吃饱一些了!”

    卫猛心中一酸,再不言语,径回咸平,与独孤雁往归长乐县而去。行至长平县,被卢椿接住,遂滞留一日。

    期间,卢椿说道:“经数年屯垦,如今咸平郡和长乐郡的田亩之数,已与民力相匹配,今后成规模的垦荒,一时不会再有,继续执行官屯之制,为政极繁,不如解散官屯,将田地分与各户百姓,由百姓自行精耕,官府收取赋税即可。”

    时阳赞在侧,问道:“若分田与百姓,中有力强者,必然积财而富,中有力弱者,或许不能自养,若遇荒年,免不了卖地卖牛,如此以来,用不了多少年,强者愈富,弱者愈贫,必然重现豪强大户和典身为奴者,此与主公废除奴婢、恩养百姓之策相悖。”

    卢椿说道:“官屯之田,虽然分与百姓,却仍是公田,并不允许买卖,可视为各家百姓的养命田、永业田,如此可使力弱者不至于破产为奴,此一也。若有力强者,或人口增殖者,可令其分家别户,择地垦荒,再置田园,而新垦田地,仍为公田,不允许买卖,此二也。若遇官府用地与百姓田地庄园冲突者,官府需用钱购之,且置换给百姓同等的田地,或补偿其足够的垦荒安置之资,此三也。如此三策,可使百姓免堕奴婢之境,可使百姓努力垦殖。”

    阳赞说道:“卢县令策二之中,新垦田地,仍为公田,与理不合,百姓必怨之。策三之中,若再无新田可垦,或官府再无田地给百姓置换,则又该当如何?”

    卢椿说道:“新田为公,可以免税或减税若干年,百姓必不抱怨。辽北地域极大,垦殖不易,且一年一熟,人口增殖断不会那么快,待到无新田可垦,不知会是何年何月,此诚不为当世之虑也。”

    阳赞又问:“辽北眼下田亩之数虽然可观,但是水利建设、道路交通等事业均是薄弱,若解散官屯,则不易聚积民力兴修水利、道路等事项,又该当如何?”

    卢椿一时语塞,良久方说道:“阳奉国思虑周全,我不及也。看来解散军屯分田之策,不宜速行。”

    卫猛笑道:“卢法寿可将分田之策报于元太守斟酌,若有可行之处,可择地试之,观其后效,再定长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