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贞观混日子 » 第三十二章 骂声一片

第三十二章 骂声一片

    “爹,你说!这要是真的把咱们郑家捐款一百五十贯的事情,到时候往石碑上一刻,百姓得怎么看咱们郑家?还不得戳着我们脊梁骨,骂死咱们啊!满城受灾的百姓十好几万,官府号召城里的世家大族们捐款捐粮。结果咱们郑家带头,就捐了一百五十贯,受伤的、饿肚子的这些人,每人一口唾沫,还不得把咱们钉死在为富不仁的耻辱柱上啊!这事咱可怎么办啊!”如此一来,郑家辛辛苦苦积攒的清名要损失殆尽不说,恐怕还要背负上为富不仁、见死不救的骂名。

    “你说,魏王怎么能想出这么缺德带冒烟儿的主意。到时候他把石碑往咱们城门口那么一立,什么事都没有了,可来来往往的行人还不都得看见啊!到时候只要大唐在一天,这石碑咱们就得眼睁睁的看着它在城门口竖一天。恐怕到时候咱们不要说动它,还得派人专门看着,万一有个栽赃嫁祸的,把石碑给推倒了,说是咱们郑家干的。这可连说理的地方儿都没有了。”郑怀明不想则以,越想越是后怕。

    “爹,要不咱们再捐点吧!”郑怀明想不出其他的办法了。

    管事郑开山也有些傻眼,就立一块儿破石头就有这么多道道?

    “捐是要捐。可怎么捐?捐多少?这都要考虑到!”郑添礼说道,“开山,你即刻出去打探一下,看看其他各家都是个什么意思,尤其是王家,看看王老爷是个什么想法。他要是没什么动静,你就把我和少爷刚刚说的大概意思,给他府上的人学一遍,让他承我们个人情。他们王家要是准备捐,你就打探一下看看他们打算捐多少!”郑添礼放下了手中的茶碗,搁在了面前的条案上。

    “是。老爷。我这就去!”郑开山应承一声,赶出门去了。

    “爹,你说咱们捐多少合适?”郑怀明问道。

    “你觉得咱们捐多少合适?”郑添礼考校着眼前的长子。

    “我觉得,反正要捐,不如敞开了捐。既然已经成了人家的瓮中之鳖,那咱们不如争取些主动!”郑怀明分析道。

    “哦?怎么个争取主动法?”郑添礼欣慰着看着眼前这个与往日迥然不同的儿子。

    “爹,我是这么认为的。你说魏王目前划下的这个道道,咱们反正已经被人家拿捏的死死的,那不如就拔个头筹,起码能博个美名。反正都是捐,那咱们就阔气些,捐个第一出来,把咱们郑家的名字刻在石碑的最上头。”谁不想自家的名字刻在石碑的最上面,供后人敬仰,这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荣誉啊!

    “好!好!好!我儿终于长进了!”郑添礼笑得合不拢嘴,区区浮财即便丢了,迟早也还能在赚过来。可家里后继有人,却是再值得庆幸不过的事情了。

    郑怀明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父亲开始的时候说魏王实在是高。确实是惶惶大道,这勒石记功一出,不仅能让人捐钱捐粮,而且还是那种上赶着硬逼着人收,不收还不行的那种。

    黔州城内沸反盈天,骂声一片。

    老百姓们觉得,现在的这个魏王殿下看着和蔼可亲、很是精明,没想到也是个银枪镴枪头--样子货,和当初的那位太子殿下属于是戴着草帽亲嘴儿--差着老大一截儿。如今大家流离失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这位魏王殿下不想着怎么救济百姓,却想着怎么给那些为富不仁的世家大族吆喝赚名声。那些人整日里挥霍无度,却宁愿粮食在仓里发霉,也不愿意拿出来施舍给老百姓,让大家吃上一口饭。甚至他们的剩菜剩饭宁愿倒掉,也不愿意让饿了好几天的灾民吃上一口,充充饥。大家伙儿谁不是走投无路了,才卖儿卖女让他们去给富人们当丫鬟、小厮,自己伙儿谁又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愿意去给他们当佃户。劳资们的土地还不都是让他们低价给买了去!

    就这群黑了心肝,肠子比锅底灰都要黑的家伙们,居然还要给他们表功?还要刻成石碑立在城门口?!老百姓心里亲切的问候了李泰的祖宗十八代。尽管他们不了解什么叫勒石记功,但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们对证件事情的判断。

    世家大族们也是一天问候魏王殿下母族亲眷好几次,纷纷关起门来破口大骂。毕竟直接当面问候,可是涉嫌侮辱皇帝,要去菜市口走上一遭的。

    这个鬼日眯眼的死胖子,看似笑眯眯地,和谁都亲近的不得了,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一口一个小王,态度放的极低,谁能想到转头,这该死的魏王殿下就搞出了这么一出鬼把戏。自己要是捐的少了,名字往石碑上一刻,还不得被那些个无知刁民骂上个十天半个月的,以后都得抬不起头来。要是不捐,那更不得了,别人都捐,你不捐,走的路上都得被人戳脊梁骨戳死。

    虽说都是些见识浅陋不堪的升斗小民,被他们骂两句也没有什么不打紧。再说了,又不是没被骂过,自己逼着他们卖田卖地的时候也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可是,实在架不住这次人多,水滴多了也能汇集成河流,人民汪洋的战术早就得到了历史证明。如果真的置之不理,为富不仁的名声一旦传扬开了,自家的名声可就绝对臭了大街了。而且还是遗臭万年的那种!

    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来说,一旦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清名,基本上可以称作政治绝缘体了,从此仕途无望,甚至稍微光彩亮丽一些的职业恐怕都从事不了。可算说是,仅次于抄家灭族的顶级大刑了。

    可骂归骂,又能怎么样呢?一百贯是捐,一千贯也是捐,那还不如直接捐个万贯,博一个万世清名。当然,如果他们有这个魄力的话。

    世家大族累世积余,如果说没有一点余财那是不可能的,基本上都有着万贯家财。拿出点儿钱来赈济灾民,对他们来说九牛一毛,无非是愿意不愿意罢了。可小胖子李泰这么一搞,他们不愿意也得愿意,除非以后拖家带口的搬家,远离黔州这个是非之地,不然就等着被人戳脊梁骨吧。

    世家豪族的当家人没有一个是笨蛋的。既然非捐不可,那为什么不坏事变好事,为什么不给子孙博个名声出来?捐个万儿八千的,博一个头名出来,到时候在石碑上独占鳌头,乡里乡亲看到了哪个不得竖起大拇哥,夸赞一句“恩义无双,惠及桑梓”。子子孙孙出去,面儿上也有光不是。

    魏王殿下和知州刘统勋的住处瞬间人潮汹涌,宾客摩肩擦踵,座无虚席。李泰和刘统勋根本什么都不用说,各世家大族直接派人一车一车的铜钱、粮食往进拉,不收还不行!什么?!你们白家送来了两千贯?那我得压你们一头,我送两千五百贯。你送两千五百贯?我送三千贯!都是两个肩膀抗一个脑袋,咱们谁怕谁。你有祖上留下来的积蓄,难道我就没有吗?

    大浪淘沙,钱粮如海浪般汹涌而来,把李泰和刘统勋拍的晕晕乎乎的。短短几天时间,黔州县衙的府库内堆满了粮食、铜钱、布匹和绸缎。唐朝,布匹纺织不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银钱流通。

    魏王殿下大手一挥,“再加十座赈济的粥棚,老百姓都可以免费吃东西!”赈灾运动又一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直到这个时候,才有明白人琢磨出来,魏王殿下“勒石记功”的深意。继而一传十、十传百,飞快地在黔州城里传扬开来。

    灾民和百姓们无不交口称赞,魏王殿下深谋远虑,让那些杀千刀的世家豪族们把钱粮都拿出来,还心甘情愿,争抢着要送上门来。我等愚民不及一二,别说拍马,就是拍火车、拍飞机也赶不上。居然还误会殿下和那些人一丘之貉,狼狈为奸,实在是罪过、罪过!

    一时间,满城都是称赞魏王殿下贤明的声音,将李泰的声望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超过了之前在难民营宣讲和引导灾民自救的刘登塬。

    李泰很舒坦,有点儿飘飘然的感觉。之前有很多人奉承他,可与黔州百姓和灾民真心实意的感谢来说,简直一个天、一个地。以至于他后面几天走路都有点飘乎乎的,直到这一天。

    “你说魏王殿下和太子殿下哪个更好!”灾民甲问道。

    “还用说吗,肯定是魏王殿下啊!魏王殿下给我们发钱粮,还管我们饭吃。”灾民乙回答道。

    “我不这么认为!你说我们这些人图什么?还不是图以后的好日子!魏王殿下是好,给了我们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太子殿下好!原来我们和烂泥一样摊在地上,是太子殿下第一时间赶过来,给了我们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从这一点儿来讲,我觉得太子殿下好!没有太子殿下,也许等不到魏王殿下来,我们就已经饿死了!”灾民甲感慨道,现如今的生活好的他有点不敢信,而且这还只是过了不到一个月。

    很快,灾民们达成了共识:魏王殿下很好,但相比之下,太子殿下更好!

    “格老子的!李承乾给你们灌了什么迷魂汤,让你们这么维护他!”李泰的心情瞬间晴转多云,然后下起了瓢泼大雨。

    “山宾先生,你说说,拼什么啊?!我在这忙死忙活,李承乾那小子跑到南方逍遥快活去了,就这儿,灾民还觉得他比我好!娘希匹的!”李泰也开始骂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