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春秋:杞人不忧天 » 第86章 历史的真相

第86章 历史的真相

    毛赢恭敬行礼,“毛赢必不负君上所托。”

    “好了,”李克总是嫌弃毛赢太过板正,不够灵活,“他现在是小师弟。”

    毛赢笑道:“这叫仪式感,懂不懂?”

    “别高兴得太早,”李克翻白眼,“小师弟构想的镇邑,你真的懂吗?你想象中的镇邑管理,是小师弟需要的吗?”

    “你懂?”毛赢问道。

    “我懂的话,还让给你?”

    李克说得理直气壮,毛赢无奈翻白眼。

    他面对李克,就是这么无奈,始终被拿捏。

    李克明明是在谦让,偏要各种搞怪,理由真假不一,层出不穷,毛赢想表示感谢,都不知道如何开口。

    若是硬着头皮道谢,反而会被嘲讽。

    毛赢转身问姒安,“请小师弟明示。”

    “先从民户说起。”姒安说。

    毛赢打开竹简,准备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李克也不遑多让,不知道的,还以为去上任的人是他。

    毛赢愣了一下,问道:“你真不懂?”

    “我李克,向来诚实友善。”

    “信你个鬼。”

    “好了,”姒安示意他们听讲,“农户的数量三千户,不能多,也不能少,数量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税收,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根本。”

    一旦三千户这个数字卡不死,任由地方官员决断。

    随着时间的发展,藏匿人口、私并土地的本事就会无师自通。

    到时候,镇邑就是镇邑大夫的后花园了。

    这是国家即将完蛋的信号,姒安只能划红线,敢过线就敢砍,有一个算一个,绝对不能放纵。

    等毛赢记录完毕,姒安接着说:“因为没有农庄,人口都集中在镇邑里,人口住户流动性会降到最低,统计会非常方便,所以镇邑大夫第一个任务是编户号,三千户,三千个号,每个号码代表一户,一户几人,这些统计起来不困难吧?”

    毛赢点头,“起步会比较繁忙,完成统计以后,日常的人口变动,都不难,可以做到。”

    “在户的基础上,继续登记每一个人的身份呢?简单记录生辰、名字和家庭编号。”

    既然户口能解决,姒安打算把身份证一起办了,是麻烦了点,但配合接生院一起,可以准确知道出生人口,防止溺婴的现象。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麻烦一点不碍事。

    “会麻烦不少。”李克说。

    毛赢问道:“小师弟想管理到每一个人身上?”

    姒安摇头说:“只有每个出生的人都被官府记录在案,才能有效避免溺婴的现象发生。”

    孩子最终都是在父母手里,但只要官府表示关注,一般人不敢再肆意妄为,如此便足够了。

    姒安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畏惧惩罚的,若是都不满足,这个人也没必要留着。

    他宁可以最险恶的心态来揣摩人性,也不愿意抱有一丝幻想。

    毛赢默然。

    溺婴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前,一直广泛存在,春秋时期也不例外。

    甚至到21世纪,孩童人生意外险的赔付,都不敢标注过高。

    人性向来如此,在生存面前,包括父爱、母爱在内的所有爱,都是一毛不值的。

    “接生院是什么?”李克打破沉默问道。

    “后续会说,现在先说人口管理,毛赢师兄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记录这么多信息,简牍可能不足。”

    “后续会解决这个问题,你只需要去试验,这些事情,以现在的人力,能不能做到。”

    毛用点头,“名字该如何记录,很多人都没有。”

    “让农户自己取,他们不懂,安排一位识字的小吏协助,他们认不认识,不要紧,关键要有这样一条信息在。”

    “没问题了。”毛赢点头说。

    “那就过了,以后临时遇到新麻烦,你酌情解决,拿不准,再写信问我。”

    “是。”毛赢应道。

    “接下来应该是农田的分配,因为和隰家一起测量的标准尺还没到位,暂时搁置,毛赢师兄先去统计一户人家,五口人,需要多少农田养活,各种粮食的亩产量是多少,等标准尺到位,我们再换算,决定每户分配多少农田。”

    李克补充道:“统计普通农田即可。”

    姒安点头,“良田和薄田暂时不统计,只取普通农田的产量。”

    “普通农田,亩产粟米两石,豆菽大约是粟米的一半。”这些数据,毛赢信手捏来。

    因为不知道现在的重量和田亩面积,与后世有多少区别,姒安对这两个数据是没有概念的。

    事实上,这个产量已经很高了。

    在后世抽水机和化肥的兜底下,农田的产量差距非常小。

    所以,即便对农业比较了解的人,都很难想象,古代的良田、中田、薄田的差距有多大。

    《管子·轻重甲》里记载,“一农之事,终岁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

    当时的1锺等于10釜,1釜等于1石,100周亩(周朝亩制)等于后世32.8市亩。

    春秋时期普通农田的亩产,按照周亩面积计算,粟米亩产在两石前后浮动。

    折合后世的田亩面积和重量单位,粟米亩产205.8斤。

    《管子·轻重乙》里还有记载,经过淤灌的良田,亩产能达到惊人的十石。

    相当于后世的亩产一千斤……

    《史记·河渠书》记载,西门豹治邺,和秦国开凿郑国渠以后的灌溉田,亩产记录也都是明确的十石。

    说明亩产十石不是孤例,而是真能达到这个水平,不是某个人在吹牛。

    若是把良田的产量统计当常态,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产量太离谱了。

    按照管仲记录的数据,春秋时期,一户每年种植一百亩地,年粮食收入,折算下来,能达到六千七百多斤。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从事重体力劳动需要耗费的能量,大约需要耗费1000克小米(粟米)才能提供。

    秦国,或者说是秦朝,每个从事高强度劳动(比如砍人)的士兵,一天的口粮大约合1125克,站岗士兵只有大约900克,数据基本吻合。

    普通青壮,除了农忙时间的口粮能接近军队的日常消耗,其他时候都不会吃饱,一天一斤粮食都属于败家子的吃法。

    假设,五口之家,青壮平均每天一斤主粮,妇女和三个孩子算八两,一天按照消耗四斤二两计算。

    一年的口粮也不过1530斤,实际数量只会低,不会高。

    不说十税一这种良心税率,即便按照对半分,收一半的税,农户一年也能留下三千多斤粮食。

    足够一户人家吃饱、留种,都还有剩余。

    然后……农夫犹饿死。

    老百姓的粮食,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这是历史课本都不敢说明的真相。

    干旱、洪涝的时候,可以甩锅给水,百姓死得理所当然。

    风调雨顺的时候,只能总结一句,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不足,这才导致百姓大量饿死。

    亡国了,也只说是土地兼并的错,一笔带过。

    总之,蛀虫是不可能有错的,因为书都是他们在写,话都是他们在说。

    历史书确实没有撒谎,生产力与权贵们的贪婪相比,永远是不足的。

    先民们填了几千年,也没有将“贪婪”这个坑填满。

    未来几千年,大概也是如此。

    (关于粮食产量的说明:

    有部分数显示,春秋时期粮食产量,折合后世亩产七十多斤,一户农民,每年能出产两千多斤粟米,勉强能达到农夫吃不饱的程度,但达不到供养贵族,还能粟米盈余,一斤稻米能换两斤半粟米的程度,合理度存疑。作者也没找到这个说法的历史依据,和具体计算过程,所以放弃这个数据。

    如果按照春秋时期一石等于59.2斤计算,取《管子》每亩2石、一户100亩的数据,每户一年粮食产量高达11840斤,折合后世亩产360斤,更不合理,放弃。

    最后是一份是历代粮食亩产量的汇总。

    从春秋到清朝,都有详细的历史文献作为依据,农业技术发展过程说明,前后朝代增产率的对比,气候等因素也纳入结果推算的过程,相比前两项更加严谨。

    这份汇总列出的数据很详细,包括《管子》里,亩产2石这个数据,换算过程没看懂,但得出春秋时期,每户一年粮食产量6750斤的结论,折合现代亩产205.8斤。

    根据后续汇总的,每个朝代的粮食增长率和亩产总量来看,这份数据是可靠的。

    因为粟米结穗数量过大的特殊性,不具备参考价值,取产量与之相近的小麦来推算。

    现代小麦每亩种子二十斤左右,这还是掌握分蘖技术的消耗,古代同等面积的土地,消耗的种子只会更多。

    中国古代种子与收获的比例,大致在1:6至1:15之间,根据种植技术和气候等原因,上下浮动。

    粟米因为种子小而多的特性,实际比值会更高。

    这也是古代把粟米当主食的原因之一,投入少,产量却和投入更多的小麦差不多。

    以20斤种子来进行极限计算,收获205.8斤粮食,比例为1:10左右,得到的结果在合理范围之内。

    反而证明了,第一份数据不靠谱,第二种推算的结果,也有点浮夸。

    所以本书以这个数据为准。

    说这么多,只为一个目的——不许再说我理想化,数据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不是我吹牛,而是大家被灌输的事实,在撒谎。

    不说合理分配粮食,但凡分配者别那么过分,下手轻一点,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就已经足够老百姓,过上正常生活了,更别说,生产技术发展了几千年后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