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春秋:杞人不忧天 » 第85章 第一位镇邑大夫

第85章 第一位镇邑大夫

    第二天下午,隰伯平登门拜访,告知姒安思齐城后续动静。

    “小师弟,隰家的规划已经通过,只等父亲和国子先生调配好人手,隰家立刻动身去弥水南岸。”

    “隰大夫真是高效啊!”隰家这么卖力,姒安才不会吝啬自己的夸奖。

    “都是齐国上下通力支持的结果。”

    隰伯平不知道当初朝堂发生的事,但不妨碍隰朋告诉他,全国上下都会全力支持思齐城的建造。

    “伯平兄,这次负责建造思齐城的人可是卫先生?”

    “小师弟也听说卫先生的名声了?”

    “昨天听大师兄说起,这才知道隰家卧虎藏龙。”

    隰伯平说:“小师弟不会是想要卫先生吧?这件事父亲都说了不算,得看卫先生的意思,他是不会离开隰家的。”

    “伯平兄安心,君子不夺人所好,卫先生是隰家的人,我就算再喜欢,也不会强求。”

    “伯平惭愧。”

    “我听说卫先生有两个儿子,我想请卫氏到杞国开枝散叶,伯平兄以为如何?”

    隰伯平点头说:“卫先生的次子刚成家,长子已经有子嗣,正是开枝散叶的好时机,我会如实禀告父亲,让父亲去和卫先生商量,总之,我是支持小师弟的想法的。”

    “谢过伯平兄了。”姒安赶忙见礼。

    “小师弟客气了,开枝散叶,对卫先生只好不坏,隰家不会阻拦。”

    “能与伯平兄结识,真是一大幸事。”

    “能与小师弟交好,才是隰家的福分。”

    姒安笑道:“伯平兄放心,以后若是有需要,可以去杞国找我,我一定尽力支持。”

    “有小师弟这句话,隰家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隰家除了隰伯平,还有他的弟弟和其他旁支,若是在齐国没有机会,将来去杞国闯荡,也是一条出路。

    “小师弟,”隰伯平说,“根据家臣推算,今年的天气和去年相差不多,按照去年的记录,下雪结冰的时间是十月初,小师弟做好准备,我们九月下旬出发,乘坐小船沿着淄水顺流而下,最多两日可抵达北海(渤海),若是天气有变,时间会再改。”

    自古南船北马,之前用下水游泳举例论证压强的时候,没有一个下河游泳的人,姒安对临淄城的船运表示怀疑。

    “淄水船运靠谱吗?”姒安问道。

    “淄水不通大船,小船还是没问题的,未来我们还要在北海边上搭建房屋,工具和粮食都要从临淄通过船运运往北海,若是有倾覆的危险,我们再走陆路。”

    “只要物资运输没问题,想来人也是没问题的。”

    既然隰家能想到用水运,淄水上一定有船家,只要有专业人士在,姒安是不担心的。

    他只怕隰家一群半吊子迷之自信,觉得自己会玩船,而且玩得不错。

    那时候的天气很冷了,即便姒安会游泳,他也不敢保证船沉了,还能游到岸边。

    就算他能游上岸,侍卫们都是旱鸭子,也会全军覆没,这个损失,姒安承受不住。

    “淄水上有船运,还有打鱼人,水性和经验绝对没问题,隰家可不敢拿小师弟的生命开玩笑。”

    隰伯平知道姒安在担心什么,自己说没下河游过泳,让他对隰家的水运完全失去信心了。

    “伯平兄有信心就好。”

    事情都交代完毕,隰伯平立刻回家找隰朋商量,卫先生次子的问题。

    不多时,李克和毛赢来到姒安的小院,询问姒安进展。

    自从昨天正式拜君以后,毛赢成为姒安院子的常客。

    以前都是改良文字才来,现在没事就在姒安的院子里待着,上班的觉悟极高。

    “隰伯平是支持的,就看隰大夫和卫先生怎么说了。”姒安解释道。

    “隰朋大夫不会拒绝的,”毛赢说,“卫先生的誓言只约束他自己,希望很大。”

    李克非常肯定地说:“卫先生不会拒绝开枝散叶的机会,更何况是去杞国做官的机会,他和长子必须留在隰家,只能靠次子掌权了。”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每个家族都必备的生存法则。

    姒安点头,“但愿能说服卫先生,以后建造城邑的次数不少,有个专业人士,会省下很多力气。”

    “小师弟以后打算大量建造三千户大小的城邑?”毛赢问道。

    姒安点头,“杞国没有贵族,不需要私人农庄,不如建造大一点的城邑,围上城墙,国民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这个时期、野兽、野人、东夷人都是危险源。

    建立村子、庄子这种小型聚集地,抵抗风险的能力太弱。

    姒安干脆跳过村庄这个级别,直接以镇邑为单位,每个镇邑都建设城墙。

    即便东夷莱国来犯,各个镇邑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撑到军队的到来。

    三千户,三千青壮守城,妇孺协助,死守一座城邑几天时间,完全足够。

    这个时代的攻城器械非常简单。

    虽然已经出现云梯,但距离鲁班改造的成熟形态还有一段距离,想要攻城,只能拿命填。

    双方武器科技相近的时候,只要防守方不瞎指挥,攻城方的战损会是守城方的好几倍。

    所以才有十则围之的说法。

    如果真有十倍兵力,通常都是用在野战上,没有哪位将军,会选择死磕一座不大不小的镇邑,不划算。

    尤其是,死磕没有多少物资的镇邑,输赢都是亏本的。

    “小师弟打算按照三千户的规模设置镇邑?”

    李克听过姒安的大概规划,但没想到姒安已经决定好具体的数字了。

    “三千户正好,住户再多,不如直接建思齐城这种大城。住户少了,镇邑太多,若是都建城墙,浪费人力,而且因为人口不足,镇邑的防御能力也会下降。”

    除了上述理由,姒安选择三千的原因,还有不知哪里听来,三十个劳动力才能供养一个士兵的说法。

    他计划按照三十户取一丁为正规野战军,一百预备兵作为后备,维护镇邑日常安全,三千户正好取两百人,省掉计算的麻烦。

    想要壮大军力,通过吸纳流民和野人增加人口基数,推动军队等比例的壮大。

    试行成功,可以避免未来出现穷兵黩武的风险。

    当然,现在一切都只是构想,具体行不行,还要看隰家建好第一个模范镇邑,试过以后才知道。

    “我好像有什么信息不知道?”毛赢问道。

    李克替姒安解释一遍他最初的土地、人口和军队的改革。

    毛赢点头说:“这么说来,隰家帮忙建造的第一个镇邑,决定了这些方案能否执行?”

    “我让隰家帮忙建造镇邑,目的是想提前试验这个办法,可行的话,回国就可以推广,不行的话,只能回国,我们再一起改进。”

    “小师弟,赢自请担任镇邑大夫。”毛赢主动请命。

    “我的第一人选,正是毛赢师兄,具体情况,还要了解以后才能决定。”

    姒安用余光观察李克,发现李克并没有争夺的意思,他很好奇李克沉默的原因。

    “大师兄不想试一试?”姒安问道。

    “若是思齐城,我不会谦让,镇邑的话,还是毛赢更个适合,他对农事比我更熟悉,镇邑是生产粮食的主体,我去只会耽误事。”

    “多谢成全。”毛赢向李克见礼。

    毛赢更加通晓农事,但李克也不是不懂,他想做,也能做,稍微学一下,都能做得很好。

    李克说不擅长,是在谦让,而且有理有据,让人钦佩。

    姒安问道:“毛赢师兄更擅长农事?”

    毛赢不方便自夸,李克代替他解释道:“毛赢什么事情都擅长,除了对付我这种随时可能不讲理的人。”

    对于李克的解释,毛赢无奈点头。

    他自认为比李克更强,但他确实拿李克没办法,反而会经常吃亏。

    “我可以自己耕种养活自己,”毛赢说,“我之前想和小师弟一起探讨农事,可不是在开玩笑。”

    “毛赢师兄可会种植粟米、小麦和豆菽?”

    毛赢点头,“还会种大部分果蔬。”

    “第一位镇邑大夫,非你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