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天下之神器 » 第3章 漕运的阳谋

第3章 漕运的阳谋

    不出大家所料,下一次抄卷宗时,薛先生直接把几人带到了他的家里。在明亮的书房里抄卷宗,那可比在阴暗的监牢里舒服多了。

    “石头哇。”众人正抄着卷宗时,薛先生朝屋外唤了一声。

    不一会,那个驾车的年轻人过来应声道:“老爷,有什么吩咐?”

    “你去给他们烧盆炭火来。”

    那个被唤作石头的年轻人应了一声就走了。薛先生则继续去整理卷宗。

    子辉放下手中的笔,凑上前来,轻声说道:“哎哎哎,你们觉不觉得,先生对石头说话的时候好温柔啊?”

    “温柔?”李儒墨疑惑,他没见过几次石头,听他们说话就更少了。

    “他平时跟我们说话不也是客客气气的嘛?”另一个抄书的学子不解。

    “哎呀,不是一种感觉,就那种……像……像哄着的感觉。”子辉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词来描述。

    “呃……”介平思索道:“你要这么一说,我也感觉怪怪的。就……说不上来的感觉。”

    这时,石头端了一盆烧着的木炭进来,刚准备放薛先生旁边,先生指了指不远处的几个抄书的学子说道:“放他们中间去。”

    石头迟疑了一下,还是将火盆放到了几人中间。见他放下后,薛先生端起桌子上的茶杯,自然地递过去:“来,喝口水。”

    “老爷,我不渴。”

    “那也得喝,出了一头汗。”

    这时,正抄书的子辉像是发现了什么很震惊的事,压低了嗓门说:“你们看,你们看,先生在干嘛?”

    原本正襟危坐的几人听到这个声音,偷偷地朝那边瞟过去,纷纷瞪大了眼睛——他们宁可相信是自己眼花了,也不愿意相信他们看到薛典史正在用自己的帕子给石头擦汗!而且石头也不躲不闪,像是习以为常。

    “我就说吧?我的直觉就没错过,你们还不信!”子辉尽量压低了声音,兴奋地说。

    “你们城里人,都玩得这么花的嘛?”李儒墨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词,但是从来也只在书里看过。

    “他们不会是那个吧?”另一个学子也惊掉了下巴,猜测道。

    “你见过哪个主子给下人擦汗的呀?”

    “别说见了,我听都没听说过。”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小声议论。

    “别吵吵了,先生要过来了。”介平仍是正襟危坐,提醒了一句。

    “有没有暖和点?”薛先生走过来问。

    “好多了,多谢先生。”李儒墨拱手应道。

    薛先生和煦地笑着:“之前在衙门里,多有不便。现在到了家里,就不用那么拘束了,你们有什么要求,可以尽管提。”

    “没有。”“没有。”几人纷纷回应。

    “我平时吃得晚一些。”薛先生继续说道:“家里粗茶淡饭,怕你们吃不惯,你们要是不嫌弃的话,可以留下一起吃。想若吃,那就别来回跑了,早些回学舍。”薛先生说到最后,看了一眼田子辉,这里面也就他是官宦子弟。

    见薛先生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子辉笑道:“怎么会呢,多谢先生赏光。”

    薛先生笑着点点头,然后接着去忙活去了。

    薛先生说他家是粗茶淡饭不是谦辞,真就是平常人家的伙食,甚至比起学馆的伙食都差些。好在几人都是寻常人家的孩子,已是习以为常,子辉虽是官宦子弟,但也没有挑肥拣瘦,嫌这弃那,旁人甚至都没察觉他与其他几位有何不同。

    让几人意外的是,一同上桌的,除了师生几人,还有石头和他的妻子,他们唤作秀秀,以及他们五六岁的儿子。别说大户人家了,就是普通家庭,妇女和孩子在有客人时,都是不上桌的,更何况,他们还是下人。

    “薛老爷吃肉!”男孩稚声稚气地说,边说边站起身来,夹了面前的一块肉给薛先生递过去。’

    “哎!小石头也多吃肉。”薛先生笑盈盈地接过。

    “是,薛老爷。”

    “叫你别学他们叫老爷,好的不学,不听话!”薛典史笑着责备道。

    “俺爹教我叫的。”小石头嘟着嘴委屈巴巴地说。

    “你跟你爹一样,一根筋。”薛先生笑了笑。

    众人也被这憨态可掬的孩子逗乐了。

    “傻笑什么呢?多吃点,干了一天活了。”薛先生边说边往石头的碗里夹菜,石头应了一声,大口大口地扒拉起来。旁边的秀秀也没在意,神色如常。

    旁边几个学生脸上的表情则是有点难绷,也不好开口问。而且先生在自己学生面前不避讳也就算了,当着人家妻子的面也不避讳的吗?关键是秀秀好像也不以为然,着实让人看不懂。

    在回学馆的路上,子辉还是忍不住好奇,问驾车的石头:“石头,你跟薛典史是什么关系啊?”

    “俺是他家的下人。”

    “下人?”

    “对呀。”

    “呃……”子辉一下子不知道怎么问下去了。

    “你们来他家多久了?”李儒墨接着问。

    石头挠了挠头,掰了掰指头:“四年吧。”

    “那你之前是做什么的?”

    “漕户。”

    “什么叫漕户?”李儒墨低声问子辉。

    子辉解释道:“漕户就是运河边上疏通河道,清理淤泥,保障过往船只安全的工人。”

    李儒墨疑道“那不对呀,咱这又没有运河,为什么会有漕户呢?”

    “你傻呀?”子辉瞥了他一眼:“他的口音又不是本地的。”

    “哦。”李儒墨随即又提高了声音问:“石头,你是怎么跟薛典史认识,又是怎么跟他过来这边的?”

    “这话可就长喽。”石头口气悠然地说。

    “没事,你就从头讲,讲不完下次接着讲。”

    “我们漕户都是靠着运河过日子,没有田地,也没有种庄稼的家伙事儿的,这个你们知道吧?”石头解释道。

    “知道。”子辉回道:“你们都是靠着衙门给你们发的饷银过日子。”

    “诶,这位小兄弟说得对。”石头接着叹了口气沉重地说道:“但漕运那帮人,他不是东西啊!”

    “他们克扣饷银?”介平反应了过来,问道。

    “那何止扣啊!高兴了,就发一点,不高兴了,一个子儿都没有。我们又没有别的营生,不发钱,就只能饿着,饿久了,就没力气干活。他们呀,就说我们怠工,说我们拿了钱不干活,搞得附近的百姓,都说我们是一群拿了钱不干活的人。要说他们不给钱吧,他们又时不时地给点,都是做给外人看的。”

    “可恶,这帮脏官,真够阴损的!”子辉低声愤愤地说了一句。

    石头接着悠悠地说:“我们那帮漕户,是病的病,老的老,这河里的泥,总得人去清,我身子壮实,我多清一点,这河里的泥就少一点。总不至于闹出人命来。”

    “克扣这么点血汗钱,也不能让那帮人大富大贵啊,着实可恶。”介平也愤慨道。

    “哼!”子辉冷笑:“这点血汗钱,他们当然看不上。”

    “什么意思?”旁边一位学子不解道。

    “我不便说。”

    李儒墨沉思了片刻,说道:“账房失火,看起来最急的是是账房先生,实际上最不急的就是他们。那些漕户呢,就是救火的人,他希望那些人卖力救,但又不希望他们能把火浇灭。”

    子辉看了李儒墨一眼,心里暗自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你说得对,这就是一场阳谋,明明哪里都不对,要去查的话,又挑不出什么毛病。是天灾还是人祸,谁说了都不算。”

    “你们俩打什么哑谜呢?我怎么都听不懂?”这时旁边坐着的另一个学子疑惑道。

    “那还是别懂了吧。”子辉也没给他解释,转而向石头说:“石头,你接着讲吧。”

    “也就是河里挖泥的时候,我认识的老爷。”

    “他在那边做什么呢?”

    “我不知道。”

    子辉嘀咕道:“也是,他也不能告诉你。”

    石头接着说:“那时候,我就老是看到他远远地站在桥上,冲这边看着,也不知道是看啥。”

    “不会是看他吧?”子辉看着石头的背影小声嘀咕。

    “有这个可能。”不知谁应了一句。众人脑海里就有了画面。

    “有一天,我经过桥上,他跟我聊了几句,一来二去就熟了。”石头继续说:“那时候,我们琢磨着去告官,我看他是读书人,就想让他帮我们写诉状。他不肯,还劝我们不要去告。”

    “为什么不让你们去告官啊?”车里另一个问道。

    “不知道,他也没说。”

    子辉解释道:“以民告官,要先领大逆罪,靠你们,又说不清楚冤情。”

    “哦,这样啊。”石头似懂非懂。

    “那后来呢?”李儒墨继续问。

    “后来啊,他看我们揭不开锅了,就把我们带过来了。”

    “就这样?”

    “对呀。”石头说着又叹了口气:“就是不知道那河,现在怎么样了。”

    李儒墨笑笑:“我看先生没得说错,你还真是一根筋,还惦记你那河呢。”

    石头憨憨一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听完石头说的,子辉不禁大失所望:嘟囔道:“我还以为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呢。”

    李儒墨笑了笑:“曲折离奇的故事他也讲不出来呀。”

    “也对。”子辉看了一眼正驾车的石头。知道他就是一个糙汉子,平时见他,除了驾车时会跟几人聊几句,都是在闷头干活,薛先生家里的木柴堆成山,屋里院里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

    “对了,石头,“李儒墨又问道:”你们是住在先生家里吗?”

    “没有,我们住在西郊六连村河边上。送完你们,我们就回去了。”

    “你就是在运河边上出生的吗?”

    “对啊,祖祖辈辈都是漕户。”

    李儒墨又转向子辉问:“薛先生是本地人?”

    “对呀,祖籍就是南浔。你不会怀疑他们是父子吧?”

    李儒墨摇了摇头:“这当然不可能。”

    “你又发功了?”子辉笑道。他所谓的发功,就是发挥他看相的本事。

    “驭!到喽!”石头喊了一声,停下了马车。几人也没再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