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天下之神器 » 第20章 故土难离

第20章 故土难离

    山村的小饭馆外,搭着一个凉棚,凉棚下摆着一张桌子,寨子里没事的时候,大家就在这里聊天吹牛,此时刚到午后,寨子里的人还没回来,只有一个孩子坐在高高的板凳上,摇头晃脑地背书。

    “辰辰。”李儒墨叫了他一声。

    “叔叔!”辰辰又惊又喜,丢下书,从板凳上翻身下来,向李儒墨跑来。

    屋里的老汉也听到了声音,站在饭馆门口,笑呵呵地喊:“慢点,别摔着了。”

    不说还好,这一说,辰辰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个趔趄。

    “哎呦。”李儒墨快步上前,将他抱起。

    “你们是来找大当家的吧?”老汉问道。

    “我们和大当家已经碰上了,我是来找杨大和杨汤的。”李儒墨边走边说。

    老汉解下手上的袖套:“我去叫他们过来。”

    “不用,我待会儿过去还有其他事。你别管我们了,我们不把自己当外人。”

    “诶!我给你们拿几个杯子,先喝口水。”老汉说着就进去了。

    “叔叔,辰辰会念书了哦。我以后会像叔叔那么厉害吗?”

    李儒墨捏了捏他圆圆的脸蛋:“你比我小时候聪明,说不定呀,以后比我都要厉害。”

    “真的吗?”

    “你看,你三岁就能念书了,叔叔三岁的时候,话都不会说呢。来,念段我听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众人笑呵呵地看着辰辰摇头晃脑地背了一大段《弟子规》

    “我就说吧。”李儒墨笑着向介平说道:“辰辰肯定比子辉那小子聪明。”

    “我也没想到,他居然真能背下来。”介平也附和道。

    李儒墨四处看了一眼,说道:“这山村里,除了他爷爷,就是山寨里那些粗人,也没人陪他玩,所以他能静得下心来,他从小性情坚韧,经历了常人不能经历之苦,只要心中有一盏明灯,就能做到常人不能做之事。”

    几人说话时,辰辰就安安静静地趴在李儒墨肩上,不说话,也不闹,懂事得让人心疼。这本是在父母膝下撒娇的年纪,他却只能跟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相依为命,整日跟这群粗鲁的山匪强盗为伍。

    “辰辰。”

    “嗯?”

    “背得真好,叔叔给你带了奖励哦。在马车上面,你先自己玩一会儿,叔叔去办点事,晚一点再回来找你玩,好吗?”

    “嗯嗯!”辰辰点了点头。

    老汉刚拿了些水果点心出来,听到这话,问道:“你们这就要走啊?”

    “嗯。”李儒墨把辰辰放下来,:“我去那边交代几句,晚一点就回来。”

    “沿着这条山路,一直往里走,走个两里多地,第一个村子就是了。”老汉指了指村边一条山路说道。

    “好,我们去去就回。”

    路程不远,加上他们也不赶时间,于是几人就在小道上慢悠悠地走。

    “刚刚那个小孩是谁的孩子呀?怎么和你这么亲啊?”胖子一路上憋了一肚子疑问。

    介平正欲开口,李儒墨吐口而出道:“孤儿。无父无母,那个老人跟他也没有亲缘关系。”介平看了他一眼,也不知道李儒墨什么想法,也就没开口。

    “那是够可怜的。都说你们道士能够三岁看老,你是不是看到他以后有大出息呀?”胖子笑嘻嘻地接着问。

    李儒墨摇了摇头,随手从路边扯下一片叶子,把玩起来:“我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啊?你不是有好几个兄弟吗?”胖子不解。

    “那种孤独是一样的。”

    胖子看着李儒墨脸上落寞的神情,知道这句话并不是玩笑。大家一起相处了这么久,李儒墨也没有刻意隐瞒自己家里的情况,他还以为李儒墨生在农夫家里,从小还是神童一般的存在,肯定是被家里从小宠着长大的。却没想到还有这一段过往。见李儒墨没再往下说,他也不再问,而是换了个话题问道:“对了,子辉他们俩一个官二代,一个土匪头子,怎么搞到一起的?”

    见李儒墨低头沉思,不再说话,介平将他们两人在断桥上的事情向胖子说出来。

    说话间,几人远远看到了一座山村,这个山村和之前停留的村子大有不同了。刚刚那个村子说白了就是山寨里那些人的联络点,没什么本地村民,人员流动大,很多东西都是做做样子给外人看的。而眼前的村子则是很普通的小山村,鸡犬相闻,到处是田地庄稼。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在需要时,帮寨子里的人运些货物传递情报之类的。路边山坡上,还能看到他们新开垦出来的荒地。

    “这是……那些漕户新开垦的吧?”介平指着那些地说道。

    李儒墨朝山上看了看,远远地能看到弯腰在地里干活的人:“应该是,他们毕竟是外来的,村里的地就那么多,也没法给他们分。”

    “这能种什么?”胖子看着开垦得七七八八的荒地说道。既然被认定为荒地,自然不如那些村里的田地平整,到处可见凌乱的山石和巨大的茅草坑。

    李儒墨丢掉手里被捏得不成样子的树叶,继续向前走:“不管种出什么,也都是他们的双手种出来的,不靠他人施舍,不用流落街头。像他们这样的无籍之人,别处是不敢收留的。

    “对啊,在这里好歹有个地方落脚。”

    这时候,有一个山民从山坡上半滑半跑地下来,定睛喊道:“小神仙,真的是你们啊,我不是在做梦吧?”

    几人循着声音看去,正是之前见过的漕户杨汤,李儒墨笑了笑:“贫道从不骗人,说了回来就肯定回来。别声张,晚上我们去村里说。”李儒墨知道,要是杨汤喊一嗓子,估计这附近的农户都得丢下手上的活跑过来凑热闹。

    “那我去把锄头镰刀拿下来,带你们过去。”

    “就在眼前,我们自己过去就是了。”

    “哎呀,看到你们来了,我哪里还干得下去啊。”杨汤爽朗地笑笑。

    “也对。那就先别告诉其他人了。我们就在这等你。”

    不多时,杨汤就带着农具从山上下来了。看着杨汤肩上扛着的崭新的农具,李儒墨刚欲开口,杨汤咧嘴笑了笑:“这是大当家的让人给我们做的,用的呀,是那些官兵丢在青壶口的兵器融的铁。”

    “你还别说,”李儒墨笑笑:“官府用的东西就是比寻常人家的好。”他本是农村出来的,见过的农具不少,普通农户可用不上这么好的铁器。

    杨汤指了指山坡上的地:“那可不。这山上都是青石砾,一般的农具可经不起这么造。用不了两天口就卷了。”

    “嗯,我看有些地方已经种上东西了,种的是什么呀?”

    “就是些红薯土豆,容易养活的东西。还有就是一些短期就能吃上的叶菜豆角。”

    李儒墨点了点头:“对,先种一些短期就能收成的。”

    说话间,杨汤冲不远处一个正在装车的壮汉喊道:“大个,你看谁来了!”

    大汉闻声转过头,就看到了李儒墨几人:“哎呦!我还说今天喜鹊叫的那么欢快呢,还真把你们盼来了!”

    旁边的村民没见过他们,不明所以地朝这边看着。

    “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李儒墨走过去,车上装的都是些瓜果蔬菜一类。

    杨汤解释道:“这个村子离山寨近,我们漕户就从周围村子收一些米面瓜果,给寨子里送上去,大当家的给我们些跑腿费。”

    “她还想得挺周到。进屋说吧。”

    杨大向旁人交代了几句,就随他们进了屋。

    “来,说说你们的成果吧。”李儒墨扫视着这个新建的房屋说道。

    “我来说吧。”杨汤喝了口水说道:“我们最近一共收拢了附近十三户走散的老乡,现在都在这村子里了,都是山寨里的兄弟出去的时候帮我们找的。有几户不愿意来的,我们也没有勉强。”

    李儒墨点了点头:“对,以后也该这样。不论是愿意留在山里,还是愿意重返故土,要全凭自愿,不要强迫。”

    “返回故土?”杨大瞪大了眼睛问道:“这么快?”他们在山里开垦荒地,就是做好了三年五载待在山里的准备。

    “现在还没定下来,应该很快了。这次过来,是因为沈大人告诉我,皇上已经派钦差过来了,我带你们回城里,随时等着钦差传唤。”

    “皇上?!”杨大和杨汤对视了一眼,满眼的不可思议。

    “嗯,钦差奉旨查案,你们就如实将你们的遭遇告诉钦差大人便可,不可编造,不可无中生有。”

    “大恩人呐!你是我们杨氏一族的的大恩人呐!”杨汤二人反应过来,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你们怎么又来了。”李儒墨和介平连忙把人扶起。

    “你的大恩大德,要我们如何报答啊!”杨汤仍是不肯起。

    “公道是朝廷还你们的,我做这件事也不是为了你们,要谢也谢不到我头上,你们最该感谢的,是石头。”

    “石头?”杨大疑惑了一下:“就是那个只知道闷头挖泥的石头?”

    “是啊,他为你们这些乡亲搭上了一家人的命,才换来了如今的结果。跟他们相比,我们做的这点事微不足道。”

    “好啦!”李儒墨接着长长舒了口气,继续说道:“准备一下,明日一早我们就动身去城里。别想那么多,一切往前看,把日子过好,他们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