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一章 河畔争斗

第一章 河畔争斗

    唐朝大历年间,当朝皇帝是唐玄宗的孙子李豫,此时国家刚刚平定安史之乱,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十室九空,很多城镇只有几百户人家,并且亲人大多亡故,即便有存活的也都流离失所,不知所踪。

    汤城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之东,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向来为兵家要地,在安史之乱中遭受的破坏尤为惨烈,汤城下辖十镇,方圆三百多里,却只剩下七千多户人家,大战对汤城的伤害可见一斑。

    县令曹德宝为了方便百姓生活,将这七千多户家人家统一迁至城北,任其自主择地筑房,开垦田地。

    汤城之北有条河,名为汤河,河宽水厚,清澈见底,是两岸百姓日常汲水之地。汤河北岸有座佛寺,修建于贞观十九年,山南水北为阳,水北山南为阴,此寺在汤河之北,故名河阳寺。

    战乱才过不久,民众都是劫后余生,经历多年的兵火连结,已见惯了生离死别,所有人都心存戚戚,不知明日安在,身边的人也似乎会随时离去,迷茫之际便都把心灵寄托于虚无,祈福于佛祖,所以汤城人虽不多,河阳寺香火倒还算兴旺。

    寺内主持法号惠施,五十岁年纪,双目失明,深居简出,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整日在寺里诵经打座而已。附近百姓有前来上香的,惠施都任他们自行其便,来者不迎,去者不送,施舍与否也毫不在意,逢有重大事务才亲自出面。

    再说这汤城有一少年,名叫李道,今年十四岁,父亲是大将李光弼的部属,在安史之乱中战死,母亲也在战乱中和他走散,至今没有消息。李道孤苦无依,居无定所,一个人四处讨饭生活,整日里饥一顿饱一顿的,没有个定则。

    汤城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孤儿,县令曹德宝看着可怜,便想找人家收留他们,但此时大乱过后,无论宫廷还是地方,粮食都普遍缺乏,每斗米价格一千多钱,农民等不及麦熟,在麦还青时就收割下来,用手揉出麦粒食用。若是养一个孩子,就是多一张吃饭的嘴,大家都承受不起,于是纷纷谢绝。

    曹德宝无奈,便在河阳寺旁边找了一座荒废已久的大院子,命人打扫干净后,收容了那些孤儿在这里,把自己微薄的俸禄分出来一部分,雇了一位老妈子专门做饭,饮食不过是清粥野菜,孩子们都是勉强果腹,不至于饿死罢了。

    李道也在这个院里了住,他生性顽劣,爱搞恶作剧,和其他孩子不是打就是闹,欺负的别人哇哇哭,每天都有人到曹德宝那里告他的状,曹德宝对这个孩子也很头疼,他听说李道喜欢去河阳寺玩耍,而河阳寺一直以来也只有惠施一个人,平日打理寺院有诸多不便,某日抽了个空,便问登门拜访惠施,拱手说道:“汤城礼佛者众多,寺里香火鼎盛,师傅一个人主持寺院,辛苦了。”

    惠施正在念经,听到曹德宝的声音,并没有停下木鱼,依旧邦邦邦地敲着,淡淡说道:“贫僧每日只是诵经而已,施主们各自便宜行事,贫僧谈不上辛苦。”

    曹德宝也没再多绕弯子,直接表明了来意,说道:“如果收一个小和尚,帮忙操持一下寺里的日常事务,师傅就能有更多时间念经了。”

    惠施说道:“有也可,无也可。”

    曹德宝试探性的说道:“李道可行?”

    惠施随即回复:“可以。”

    曹德宝吩咐身边的衙役,让他找来了李道。李道此时正在河边的树上掏鸟窝,跟着衙役来时,手里还拿着两个喜鹊蛋。曹德宝对他说道:“大院不要再去了,以后你就在这里,帮师傅打理寺院。”

    李道瞪着双眼,直往后退,连连摆手,大声嚷嚷道:“我才不要当和尚!我才不要当和尚!”

    曹德宝见李道对当和尚这件事这么有敌意,便在原来的想法上退了一步,说道:“不是让你当和尚,是让你在这里帮师傅做点事,扫扫地、看看门什么的。”眼看李道还是一脸拒绝的表情,曹德宝假装发怒,一挥手,说道:“你要是不留下来,那大院也是不会让你回去了,你出了这个寺门,只能再回去讨饭了。”

    讨饭的生活当然是不想再要了,李道扭扭捏捏地抱着一个柱子打转,很不情愿地哼哼着。

    曹德宝见李道稍微软化了些,便补充说道:“可不是白干活的,在这里能吃饱饭。”

    一听到这句话,李道两眼放出精光,一步跳到曹德宝面前,大声问道:“真的吗?”

    曹德宝说道:“当然了。”

    李道尚不敢完全相信,又转向惠施问道:“瞎和尚,能吃饱饭是真的吗?”

    惠施双目失明,李道和孩子们都叫他瞎和尚,惠施从不为意,每次都乐呵呵的答应,此时惠施点头说道:“管饱。”

    李道“耶”的一声跳起来,转身就抢起门后的扫把,一通乱扫,一时间室内尘土飞扬,墙角的花盆倒了好几个,惠施和曹德宝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从此李道便在河阳寺住了下来,每日寺里的洒扫凉晒都归他管,然而李道本性不改,还是贪玩,事情做或不做,全凭他高兴,惠施也从不过问。然而有一件事是每日里李道必然要做的,那就是到饭点的时候,他定会牢牢的待在寺里,哪儿也不去。

    原来,汤城信佛的一些百姓商量好,每天由不同的几户人家共同来河阳寺施舍饭食,以供养惠施。如今多了一个孩子,大家便在原来的份量上稍微增加了些,各自都分担一点,李道年纪尚小,吃的本就不多,所以大家的负担也没有增加太多,故而还能接受。惠施也特别照顾他,每次都故意吃的慢些,总是让他先吃饱。

    平日里大家看到李道,都会嬉笑着叫他一声小和尚,一开始他并不应声,总是会顶一句:“你才是小和尚!”可是时间久了,叫的人多了,他也没办法,只好接受这个称呼了。

    这天早上,李道提着水桶到河边打水,他力气小,水桶总是灌一点就提走,来回多趟才能把寺里的水缸打满,打到第二趟的时候,正起身要走,却看到有个少年在河对面的上游撒尿,他旁边有个一只大黄狗,把后脚抬了起来,也在尿尿。李道大火,一把推翻了刚打好的水,冲着那人喊道:“喂!你在干嘛!”然后随手捡起一颗石子丢了过去,啪的一声砸起了一个大水花。

    河对岸的少年笑道:“河这么宽,难道我能尿到你的桶里去?”说着,又用了一下力,却尿的更远了。

    李道气的哇哇叫,随手抓起地上的石子,一把一把的胡乱扔过去,对面的少年不甘示弱,抓起石子也朝这边扔,旁边的大黄狗也跟着汪汪叫,给自己的主人助威,一时间河面上噼里叭啦,水花乱溅,炸开了锅。有些石子用力足,冲过水面,直接扔到了人身上,不一会儿两个人就都鼻青脸肿的了。

    大院里的孩子们听到外面有大动静,都跑出来围观,他们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李道要是砸中了对面少年,他们就手舞足蹈的叫着“小和尚!小和尚!小和尚!”,要是李道被对面少年砸到了,他们就叫道“杨修远!杨修远!杨修远!”。

    原来对面的少年名叫杨修远,和李道同为十四岁,家住河阳寺对面的巷子里,早上闲来无事在河边溜狗,不想撒尿时正碰上李道打水,二人就此大打出手。

    杨修远的母亲崔瑶,此时正在家中织布,听到外面吵闹,有一群人叫自己儿子的名字,心想不妙,赶紧来到河边,看到二人正在互相扔石子,旁边还有一群唯恐天下不乱不的看客,赶紧喊道:“远儿,你干嘛呢?快回来!”

    杨修远一扭头,委屈巴巴地说道:“是他先扔我的。”

    李道生怕亏了理,赶紧说道:“谁让你往我桶里尿的?”

    杨修远指着他的桶说道:“那么远,我怎么可能尿得到。”

    小孩子吵架,你一嘴我一嘴,都是这样,崔瑶也不管他们的是非,看到儿子脸上紫一块青一块的,心疼的不行,赶紧一把抱住,摸着他的脸说道:“怎么伤成这样了,快回去上药。”说完就连拉带抱的拖着杨修远走了,杨修远临走前还不忘又扔了一颗石子过去。

    崔瑶和杨修远刚进巷子,惠施也走到了寺院后门,说道:“李道。”这显然是在叫他回来。李道回头看到惠施,不情愿的哦了一声,重新打了水,提着水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