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四章 渡河人

第四章 渡河人

    那红衣人想要找到写诗之人,在汤河岸边又走了四五里,终究是一个人也没见到,只因还有任务在身,不能多作停留,便向西而去,直奔长安。

    此人正是户部侍郎刘晏,户部主管天下财政,尚书为户部一号人物,二品官,穿紫色官服;侍郎为户部二号人物,四品官,穿红色官服。

    几天前,刘晏奉命前往河北成德镇宣读圣旨,命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回京时路过汤城,饮马汤河,碰巧看到了杨修远写的诗,便带着一起回到长安。

    刘晏与郭子仪是好友,两人时常往来,这天散朝之后,刘晏便带着一瓶新得的好酒去了郭子仪家中。

    之前,朝廷与史思明对阵,战果不利,宦官鱼朝恩将战败之责归罪于郭子仪,于是郭子仪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以养花钓鱼为乐,此时看到刘晏到访,大为高兴,连忙迎入屋内。

    两人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之际,郭子仪问道:“近来可什么有趣的事?”

    刘晏哈哈一笑,说道:“还真有一件,就在前几日,早上突然下一场暴雨,长安街道转眼间便水深一尺多,礼部侍郎崔纵去上朝,走到街道上居然被水困住,好在旁边一家早点店铺的伙计开门的时候发现了他,将其救出,不然的话,哈哈哈,上朝迟到,难免要被罚俸禄了。”

    “因雨延误,情有可愿,也不会当真罚的。”郭子仪倒了一杯酒,又道:“京城外可有事情值得一说?”

    刘晏抿了口酒,慢慢说道:“前些日子去成德宣旨,任命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在成德逗留了几日,观察民风,只怕田弘正此人命不久矣。”

    郭子仪向前欠了欠身子,问道:“怎么讲?”

    刘晏说道:“成德军中拖欠士兵的饷银五个多月了,田弘正却奢侈无度无度,身边的小老婆居然有三十七个,个个穿金戴银,整日招摇过市。田弘正一顿饭就花费十几两银子,相当于普遍百姓的一年收入,他命厨师给自己做饭时把白菜的叶子一层层的剥下来,只吃最后一个菜心,其余的全部扔掉。”刘晏顿了一下,感慨道:“成德军民对他非常不满,如此下去,岂能长久?”

    郭子仪说道:“藩镇不听朝廷号令,尤其以魏博、成德、燕蓟三镇为最,这次任命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也是迫不得已,不过是对即成事实的追认罢了。田弘正军心不稳,倘若起了内乱,便是朝廷收复成德的时机。”

    刘晏抚掌说道:“确如令公所言,藩镇之乱乃是朝廷之福啊!为此,不得不干一杯。”

    “来!”郭子仪也举起举杯,一饮而尽,说道:“好酒!”

    刘晏又为郭子仪满上一杯,说道:“哦对了,还有一件小事,也很是有趣。”说着便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皱巴巴的白纸,缓缓递了过去,这正是在汤河捡到的诗,刘晏然后把在汤城遇到的事说了。

    郭子仪看着那首诗,若有所思,良久不发一言。

    刘晏心里不禁打起了鼓,猜不透郭子仪的想法,看他的脸色,似乎是在想着诗以外的事,便试探性的问道:“令公以为如何?”

    郭子仪回过神来,反复读着那诗的最后两句:“凭栏观望者,不是渡河人。”然后站了起来,在室内缓缓度步,边走边说道:“当年先帝病危,而我手握重兵驻扎在长安,先帝驾崩前向我下了一道圣旨,外放我为许州都督,命我接到旨意后即刻动身。”

    刘晏也知道件事,于是说道:“当时令公接到圣旨后,没有与任何部下作交谈,连家也没回,直接翻身上马,带着圣旨东渡黄河,赶赴许州上任。”

    郭子仪回头看着刘晏,大有深意地问道:“你可知我为何这样做?”

    刘晏不知,反问道:“为何?”

    郭子仪说道:“当时我看到传旨的是鱼朝恩,便预感不妙,所以就立即离开长安,渡河而去。后来我才知道,当时鱼朝恩怀里还有一道圣旨,旨意是立即将我斩首。”

    “啊?”刘晏大吃一惊,急忙站了起来,问道:“这是为何?”

    郭子仪神色凝重地看着刘晏,靠近了几步,低声说道:“先帝当时性命垂危,安史之乱尚未结束,天下局势不稳,先帝怕我趁机起兵谋乱,所以下旨让我不带一兵一卒离开京城,并且告诉鱼朝恩,倘若我接旨后徘徊观望,故意拖延不走,就立即宣读第二道圣旨,将我斩首!”

    刘晏颓然坐下,心有戚戚地说道:“圣意难测,倘若换了是我,只怕早已人头落地。”

    郭子仪给他倒了一杯酒,抚着他的肩膀,和言悦色地说道:“在朝为官,不可大意,稍有不慎便会招人杀身之祸。”他随即坐下,继续说道:“鱼朝恩与我有怨,先帝是知道的,可是先帝临终前却派他来宣旨,正是在利用这一点,倘若当时我稍有逗留,鱼朝恩必定会马上从怀里掏出第二道圣旨,砍下我的脑袋。”

    刘晏如醍醐灌顶,深深佩服郭子仪的为官之道,感觉自己连他的一点边也沾不上,说道:“凭栏观望者,不是渡河人,原来令公对这两句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郭子仪说道:“没错,看到这首诗,就想起了往事,不由的感慨万分,就多说了些。”

    刘晏拍了拍脑袋,说道:“可惜,可惜。”

    郭子仪不解,问道:“可惜什么?”

    刘晏说道:“此人写的诗能引发令公如此的共鸣,想必与令公有很多话可以聊,可惜没有找到人,要不然,引见他和令公相见,岂不是美事一桩?”

    郭子仪掸了掸衣衫,笑道:“就算认识了,也肯定是忘年之交。”

    刘晏听着奇怪,便问:“此话怎讲?”

    郭子仪把那首诗推到刘晏面前,用手按着纸,说道:“那天晚上你在河边找人时,可曾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

    刘晏大惊失色,嗖地一声站起来,说道:“令……公……怎么知道?”

    郭子仪哈哈大笑,没想一句话到把刘晏吓成了这样,连忙把他扶到座位上,指着纸上面的字,从容说道:“你看这笔迹,型体虽然端正,但勾画偏硬,字意青涩,显然不是出自成人之手,那人应该在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

    听完郭子仪的一番话,刘晏长长舒了一口气,抚着胸口,心跳慢慢缓了下来,适才还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秘密监视了,着实胆战心惊,过了一会儿才慢慢说道:“令公英明,诚如令公所言,那天在河边的确看到了孩子,但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两男一女,都是十四五岁左右的年纪,三人在桥上言谈甚欢,我以为是谁家贪玩的顽童,并未特别在意,当时灯光太暗,没能看清他们的模样。此诗必然是他们三个其中一人所作,现在想来,甚是惭愧。”说完,刘晏干了一杯酒。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郭子仪念完这首诗,向刘晏说道:“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当时大家都叫他神童,可是后来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造反,写出了‘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句子,武后看到了,斥责左右的官员说:骆宾王有如此才华,怎么可以让他流失在外,与反贼为伍?这是宰相的过失!”郭子仪把桌上那张纸向刘晏推了一下,继续说道:“我观此人之才不下骆宾王,倘若将来他也流失在外,圣上问起罪来,只怕你我都担当不起。”

    刘晏连忙起身,将诗作收回袖内,说道:“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然后转身快步离开了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