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二十三章 红颜笑

第二十三章 红颜笑

    第二日五更才过,天色微明,吐蕃大军已整装待发,虽然郑举举在帐内百般痴缠,但尚结赞知道无法再拖延了,依依不舍地起床更衣,穿戴甲胄,召集将领,下令大军开拨,向长安挺进。

    吕月将望见吐蕃军队罗鼓齐鸣,蠢蠢而动,便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叫醒了当路而睡的众人,大家各持器械,严阵以待。

    云丹率领五千骑兵打前锋,看到吕月将这两千咸阳兵,轻轻一笑,勒马站立在阵前,向吕月将喊话:“你们那无道昏君盘剥百姓,任用奸臣,罢黜忠良,你还在这里为他送死,当真不值得。”

    吕月将并不搭话,举起手中削尖的木棍就朝云丹用力掷去,云丹也不躲闪,待木棍刺到面前时,用刀轻轻一拨即打落在地上。

    吕月将见一击不中,大喝一声:“杀啊!”遂带头冲锋,后面的咸阳民众皆是抱着必死之心而来,此时无不奋勇向前,争先杀敌。

    吐蕃骑兵装备精良,人马皆披厚甲,矛长且利,一阵冲锋即将咸阳兵冲撞的七零八落,又折返冲杀几次,不过一刻钟的功夫,这两千人便全军覆没,吕月将死战不止,力竭被俘,吐蕃骑兵不过折损十几人而已。

    郑举举远远望见唐朝士兵以血肉之躯阻挡吐蕃铁骑,转瞬便全部横尸旷野,不由的痛哭流涕,对尚结赞说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些人都是忠义之士,不可弃尸荒野,恳请大宰相将他们埋葬。”

    尚结赞本来也对吕月将等人心生敬佩,听到郑举举此言,深以为然,命令匠军就地挖坑,掩埋了这些咸阳士兵,又对云丹说道:“若唐朝军队都如这些人一般,我们如何能这么轻易的就兵临长安?”

    云丹说道:“我听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唐朝疆域辽阔,人数众多,像吕月将这样的人必然还有很多,只是唐朝皇帝不用他们罢了。”

    郑举举听罢,更是垂泪不已,眼看大军渐渐逼近长安,心里想着怎么能再耽误一下时间,同时也盼着关外的救兵赶紧到来。

    长安西墙有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三座城楼,此时已站满了被郭子仪临时组织起来的民兵,另外还有孙全胜带领的两百多名禁军。之前,王甫率领的五坊差夫意欲围攻皇城,他们人数虽多,却都是乌合之众,孙全胜带队一阵砍杀,那两千多人就作鸟兽散了,王甫带领自己几个亲信躲进南郊的深巷里,不敢再露面。

    午后,长安西部的天空烟尘滚滚,吐蕃大军已然兵临城下,黑压压的一片,漫山遍野,这二十万人中,吐蕃本部人马十五万,吐谷浑、党项、氐、羌几个部落加起来共五万人,尚结赞让吐蕃兵马在后面休养,命吐谷浑等部落的人率先攻城,空中用抛石机狂轰烂炸,将城墙砸的坑坑洼洼,地面则有步兵手盾牌推着冲车猛撞城门,另外还有士兵竖云梯、架飞桥,如蚁附般攀登城墙。

    生死存亡之际,郭子仪亲冒矢石,站在城楼拼命杀敌,砍卷了三把刀刃,身上也多处负伤,血流遍地。城墙上的其他人见主将这般拼命,也都不敢怠慢,竞相血战,然而吐蕃兵力凶猛,长安守备不足,不过两个时辰,开远门即被吐谷浑的冲车撞破。

    立下如此首功,吐谷浑全军将士大喜,正欲一鼓作气冲入城内时,却听到后方传来了鸣金收兵的声响,吐谷浑士兵大惊,以为唐军救兵到了,正在攻击大军后营,于是连忙后队变前队,撤出了城门,已经从云梯攻上城墙的其他士兵听到军令后也纷纷撤退。

    率领吐谷浑士兵的乃是大将达玛拉,他退回阵内后,发现大军没有一点被攻击的样子,依然稳如泰山,登高远望,西边也不见唐军的影子,达玛拉大惑不解,一头雾水地找到尚结赞,询问退兵缘由。

    尚结赞骑在马上,笑着说道:“见将军攻城辛苦,伤亡甚重,故而鸣金收兵,让将军带领本部士兵回来休养。”

    达玛拉愕然不已,心想:行兵作战,岂有在攻入城门的情况下再退回来休养之理?尚结赞虽为吐蕃宰相,然而也曾多次率兵,战功卓著,可谓沙场宿将,怎会下如此诡异的命令?

    达玛拉满腹狐疑地退了下去,却见一骑快马绝尘而来,传令兵飞身下马,向尚结赞说道:“公主已经在梳洗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传令兵骑马而来,说道:“公主已经在描眉了。”

    又过了一刻钟,传令兵再次来报:“公主描妆完毕,已经出帐了。”

    达玛拉惊讶不已,询问旁人后才知道,原来昨日来的那位唐朝公主从来没见过攻城打仗,想见识一下城门被攻破时的盛况,便央求尚结赞等她来后再令士兵破城而入,尚结赞答应了。但这件事其他人并不知晓,达玛拉更是在接到命令后就立即率队上阵,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却万万没想到自家人马浴血奋战到最后,即将立功之时,乃是因为唐朝公主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切,而导致前功尽弃,达玛拉勃然大怒,奔回自家军营,见营门有停有两辆马车,装满了凌罗绸缎,车旁的人说:“今日攻城,吐谷浑部队立有大功,这是大宰相赏赐给将士们的。”

    达玛拉暴跳如雷,抽出横刀将满车绸缎一顿乱砍,咆哮道:“我军将士的性命,岂是他博女人一笑的儿戏?!”说完,他便率领吐谷浑全军撤退,返回本国去了。

    尚结赞听说达玛拉撤军,也不追赶,不以为意地说道:“没有他们,难道就攻不下长安么?”

    郑举举本就是为了拖延时间,故而姗姗来迟,此时她站在尚结赞身边,望见长安城墙已残破不堪,血迹斑斑的墙根堆满了双方士兵的断肢残体,尸体被烧焦的味道远远飘来,腥臭难闻,引人作呕。她心中酸楚难耐,不知城中伤亡几何,然而却强颜欢笑,对尚结赞说道:“我本以为打仗会很好玩儿,想不到是如此的血腥。”

    尚结赞说道:“铁血无情,本就如此,你且靠后些,看我如何攻取长安。”说完,便下令党项、氐、羌再次出击。

    党项、氐、羌的士兵私下议论纷纷,都说尚结赞让吐蕃的人马躲在后面,命自己这些外族部队打头阵,这也就罢了,但是在城破之际竟为了一女子而收兵,着实让人心寒。于是三家外族军队都心灰意冷,虽然不敢像达玛拉那样明面上得罪吐蕃,但也都抱定了敷衍的打算,在接下来的战事中出工不出力,人人躲在盾牌下,装模作样地向前冲,却半天也没能到城墙下。

    尚结赞见状,知道党项、氐、羌的士兵指望不上了,而此时天色将晚,便再次鸣金收兵,就地扎营,拟定明日率吐蕃本部人马攻城。

    趁着夜晚,郭子仪率同众人急忙修补城墙和城门,同时遣人至潼关将郭府子弟尽数召回守城,至天亮时已将城墙破损部位修复完毕,日光破晓,还未来得及休息片刻,就听到城外号角响起,吐蕃已展开了第三轮攻势。

    此次攻城大军为吐蕃主力,装备和战力大优于昨日,投石车、木幔、重弩齐上阵,虽则城内拼死抵抗,然而也仅仅坚持了一个时辰,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三座北门即被攻破,吐蕃军队呼啸着鱼贯而入。

    尚结赞对云丹说道:“这一路上唐朝公主想尽办法耽误时间,只是为了延缓我大军的行程,我怎会不知?我处处依她顺她,一是垂怜她为家为国的一片苦衷,二是想借此收服她的心。长安本就不堪一击,不消一日即破防,也是我意料中事,所以在路上才能从容不迫,若是向东与大食作战,是万万不敢如此行事的。”

    尚结赞所说的大食,乃是唐朝以西的大帝国,疆域横跨东西一万多里,人口众多,军力强盛,吐蕃向西扩张时曾与其几次接锋,均被杀的丢盔弃甲,惨败而回,故而尚结赞不敢轻视大食。

    云丹满怀忧虑地说道:“原本可以早早攻下长安,如今凭空推延了近两日,只怕夜长梦多。”

    尚结赞笑道:“就算关外救兵赶来,至少也要到明日了,而那时我们已将长安劫掠一空,满载而归了。”

    随即尚结赞命令后面的大部队保持阵形,加强戒备,缓缓入城。

    长安城大大小小一百零八坊,每个坊都有围墙隔绝,便是一个小小的城堡,长安民兵本土作战,熟悉各坊地形,在与吐蕃军队展开巷战时占有地利,总是能在隐蔽的角落射出冷箭,小队人马冲出砍杀一阵后随即又消失不见,而吐蕃的大兵团优势在城中狭窄的地形里无法施展,于是也各自结成小队,警惕进军,在四面围追堵截之下,前行了不过一坊之地,伤亡已超过了攻城时人数总和。

    长安城最中央的大道为天门街,天门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西边为长安县,东边为万年县,长安东贵西富,东边的万年县多贵人,王公贵族、高官多住在此处,西边的长安县多富人,有大量的胡商巨贾聚集。吐蕃由西攻入,首当其害的便是长安县的富人区,吐蕃每攻下一个坊,即将坊内的财物扫荡一空,带不走的便一把火烧掉,临到中午时,已攻至城中央的天门街。

    尚结赞骑马踏入天门街,只见街面平整如砥,宽达一百五十米,视野辽阔,路边的排水沟都有二米多深,此街格局之大,气势之盛,实乃前所未见,尚结赞不由地啧啧赞叹:“久闻长安大名,今日才算一饱眼福。”

    话才落音,就听到尖锐鸣响,一支利箭随声而来,射中了他身边的一名护卫的咽喉,那护卫应声倒在地上,顷刻之后,东方传来了隐隐的蜂鸣声,尚结赞抬头望去,只见东方天空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黑点,如蝗虫一般飞来,护卫急声高喊:“保护大宰相!”随即将盾牌集结成一面铜墙铁壁,严严实实地罩住了尚结赞,箭雨咚咚咚地射在盾牌上,有些力道大的射穿了盾牌,露出一半的箭头在里面。

    尚结赞从地上捡起一根箭,见箭羽由大雁尾毛制成,箭头乃是上好的马口铁,箭身由桦木制成,上面写着“晋州”二字,尚结赞大惊失色,说道:“李怀光这么快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