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四十一章 全军出击

第四十一章 全军出击

    郭暧微微一愣,说道:“按时间推算,这个时候段俭魏应该还没有到达逻些才是,尚结赞又怎么会知道自已的都城被围?”

    杨修远说道:“南诏大军千里出征,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风,倘若段俭魏在吐蕃境内行军时不攻城,不恋战,一路直奔逻些方向,那么他的行军意图就很明显了,吐蕃人不难发现,这次南诏来犯不是边境摩擦,而是其归唐后向唐王朝表忠心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意在灭国,或许是吐蕃军中有见识的人为了争取时间,便没有回都城向赤松德赞请旨,而是在侦察到南诏意图后直接快马赶至长安,来向尚结赞求援了。”

    郭暧啧啧叹道:“吐蕃境内有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可小看啊。”

    李怀光听到他二人的谈话,凑了过来说道:“哪里没有人才呢?春秋时候的秦军去偷袭千里之外的郑国,在半路上被郑国的贩牛商人弦高识破了意图,弦高把自已的牛杀了犒劳秦军,欺骗他们说,郑国国君已经知道秦军远道而来了,派他在这里沿途款待,秦军以为郑国已经有了防备,便不敢进军了,于是打道回府,郑国由此避免了一次灾祸。”

    此事见载于《左传》,杨修远也曾读过,便说道:“秦军在回国途中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主将被俘,然而多年以后,这位秦将又打的晋军龟缩在城池内不敢出来,可以说是报仇雪恨了,胜败无常,各国皆有兴衰,不可不慎啊。”

    李怀光见郭暧身边的这位年轻人风格清秀,见识不俗,不由地心生好感,有意亲近,便问杨修远道:“敢问这位小将军,此次吐蕃求和,皇上是答应呢,还是回绝?”

    初次会面,杨修远先是向李怀光微微点头致意,然后说道:“皇上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只要能尽快把吐蕃赶出关中,那就是上策,如今吐蕃自已不想打了,这可是皇上求之不得的事,更何况还可以收复安西四镇,因此一定会同意求和的。”

    李怀光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就算是圣旨下来了,只怕也有人不答应。”

    郭暧四下一顾,问道:“你是指帐里的将军们?”

    李怀光轻轻摇了摇头,低声说道:“将军们临阵杀敌,所向无前,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大家虽然吵嚷的要继续打,但是一旦圣旨下来,只要你爹接了旨,他们就不敢有二话,真正抗旨之人不在这帐中,此人是谁,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郭暧听罢,便口不言,与众人一起静等潼关那边的消息。

    临近中午的时候,宦官程元振从潼关带来了皇帝李豫的圣旨:同意吐蕃求和

    于是全军哗然,众将士们都说:吐蕃已被逼到山脚下,无处可逃,断粮之后势必难逃被全歼的命运,如今放虎归山,唐军将前功尽弃,绝不可以跟他们讲和,但是后来众人听说郭子仪已经领旨,便没人说话了。

    程元振传完了旨,勒马便回,马蹄才迈没几步,就被两个人拉住了缰绳,一人是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一人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中年汉子痛哭流涕地说道:“我的两个孩子被吐蕃残害,他们有什么罪过?如果放走吐蕃,如何对得起他们的在天之灵?”

    原来此二人是那两个被害童子的父亲和哥哥,是昭义节度使李抱玉麾下的步兵,昨日闻知噩耗,痛不欲生,发誓要与吐蕃血战到底,今日闻知皇上同意与吐蕃讲和,便来找程元振说理。

    面对二人的责问,程元振无法回答,左支右拙之下,分外尴尬,看了眼身边的一个随从,那随从走上前,对中年汉子说道:“杀害你儿子的人已经被砍头,也算是报仇了,我们就这回去请奏皇上,以国士之礼埋葬两位贤侄。”

    二人犹不答应,只是拉住程元振的马哭诉,程元振争脱不得,只好抽出佩剑砍断缰绳,仓皇离去。

    围观的众将士无不垂泪以对,纷纷上前来安慰他们。

    皇上即已同意讲和,郭子仪便命唐军后退十里,与吐蕃军让路,尚结赞如蒙大赦,命大军抛下辎重,轻装简行,速速向西开拨。

    郭子仪与众将军站在一处高丘上,远远望着吐蕃军队撤退的身影,虽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

    郭暧拉着杨修远走远了些,说道:“就这么放他们走了?”

    杨修远说道:“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吐蕃使者所说的不再与我大唐有边境纠纷,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不可当真,今日放走他们,等尚结赞回去解了逻些之围,不出三年,我大唐边境只怕会烽火再起。况且,所谓归还安西四镇,不过是尚结赞迫于形势的不得已之举,倘若我们今日灭了吐蕃这五万残兵,那安西四镇难道能插上翅膀飞了去?不照样是我大唐囊中之物?”

    郭暧深以为是,连连点头,于是说道:“追上去?”

    杨修远说道:“当初我去南诏之前,就说起过今日之事,你还记得吗?”

    郭暧说道:“当然记得,当时你说,吐蕃若是求和,我们就假意答应,然后背弃约定追击,必可大获全胜。”

    杨修远扫了眼这山丘上的数十位将军,说道:“当时我们朱雀军有两千多人,我原以为以后会越来越多,却不想今日只剩一百多人了,吐蕃现在还有五万人,咱俩若是想率军追击吐蕃,得先得到这些将军们的支持。”

    郭暧点了点头,陷入苦思,眼看着远方的吐蕃军队分批离去,越走越远,不由的着急万分。

    正惆怅间,却听到后方传来女子的哭声,众人都转身回看,只见一个女子身着单衣,浑身都是血迹,正在不远处用手在地上挖坑,边挖边哭道:“可怜的两个孩子,他们不管你们,姐姐管你们,姐姐把你们埋在这里,你们若有地下有知,下辈子不要生在这乱世,投胎到太平年间做只猫狗也好,呜呜呜……”

    这女子边哭边挖,声泪俱下,神情甚是苦楚,郭暧仔细一看,这人正是自家府上的婢女水月,大惊之下连忙跑过去扶她,说道:“监军和诸位大将军都在这里,你这是作什么?快起来!”

    水月一把挣脱了郭暧,指着身旁两个童子尸体,说道:“昨天晚上身体还是温热的,现在已经冰冷了,你不给他们报仇,难道还不让我埋葬他们?”说着又开始挖坑,哭声也越来越大。

    众将军只是昨日听说有两个童子被害,却没人目睹真实情况,此时看到他们的尸体就摆在眼前,那支箭犹插在二人胸中,他们虽然没有了知觉,双手仍紧紧握在一起,二人年纪虽小,却能有如此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李怀光是郭府常客,知道水月是府中最为伶俐的婢女,特别受宠,此时见她如此行事,心中猜测:水月必然是受了令公指使才来的,否则,她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把两个孩子的尸体抱到此处?令公有心杀敌,然而受制于圣旨,便安排了这出苦情戏,以激发将军们的斗志,此时我不出面,更待何时?

    想到此处,李怀光便一跃而出,扬臂大喊道:“擒虎易,纵虎难,绝不能这么轻易地放走吐蕃!”

    众将军纷纷响应:“对!对!不能放走他们!”

    宦官骆奉先为监军,此时正站在郭子仪旁边,他见众将军群情激愤,唯恐他们一怒之下起兵追击吐蕃,反了皇命,让朝廷颜面扫地,想了又想,心知圣旨怕是压不住这帮悍将,便操着宦官独有的尖细嗓音说道:“两军已经搭成和解,理应各自解甲,言归于好,否则,若坏了盟约,是要承担千古骂名的。”

    骆奉先多次到郭子仪府上宣旨,每次都会索取贿赂,否则就赖着不走,郭暧素来看不起此人,此时听他如此大义凛然,不禁冷冷一笑,说道:“这千古骂名,就让我来担吧!”说完,郭暧跃身上马,奔下高丘,朝着军营大喊:“朱雀军听令,全军出击!追击吐蕃!”

    朱雀军兵士听到主将号令,立即各自手持兵刃,倾巢而出,醒目的火凤凰大旗也随之俱出,绝尘而去。

    郭子仪惊诧之下,嘴唇微张,想要制止,却终究没有发出声来,李怀光偷觑了郭子仪一眼,说道:“末将愿护郭将军周全。”说完,不等郭子仪答应便策马而下,也朝军营喊道:“晋州兵听令,全军出击!追击吐蕃!”

    于是一万多晋州骑兵如利箭一般疾驰而出,追赶朱雀军而去。

    土丘上的其他将军见状,纷纷效仿,各自唤出本营兵士,追随大队而去。

    骆奉先见局面已然失控,急的双腿发软,看着郭子仪,吃吃地说道:“这……这……”

    郭子仪则面无表情,淡淡地说道:“圣旨都奈何不了他们,我又如何控制?”

    不远处的水月见唐军尽出,冲着地上的两个孩子心酸一笑,说道:“你们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