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四十八章 朝贡

第四十八章 朝贡

    卓英倩不知杨修远如此吃惊的真实原因,还以为他初来乍到,没见过大官的缘故,便拉着他的说,温言说道:“咱们元相向来平易近人,不苛求属下,你不必如此紧张,走,随我前去拜见长官。”说着,卓英倩便拉着杨修远走到元载面前,先作了个揖,然后将杨修远向前推了推,说道:“元相,这位便是新上任的中书舍人,杨修远。”

    杨修远硬着头皮走上前去,拱手说道:“参见元相。”

    元载放下手中正在审阅的公文,仔细端详着杨修远,好一会儿都不说话,杨修远紧张的胸口扑扑直跳,暗想:他一定是知道我的身份了,苍天大地啊,皇帝老儿不明就里,居然把我安排在他的手下,我没几天可以活了。

    元载把杨修远看了又看,看了又看,却始终不吭声,卓英倩在旁边感到奇怪,便小声提醒道:“元相?”

    元载缓过神来,微微一笑,拈着胡子说道:“杨舍人年纪轻轻就能入职中书省,实属我大唐开国以来少有。”说着,元载指了指旁边的一张椅子,说道:“坐。”

    杨修远缓缓坐了过去,也抬头看着元载,只见他面色微青,双眼锐利有神,噪音略带沙哑,也不知是劳累过度,还是本就如此。

    元载也坐到旁边,问道:“杨舍人老家在哪里?”

    杨修远暗想道:中书省最大的官是郭子仪,你若想害我,只怕得先过了他那一关,且看你能拿我怎么样,于是杨修远脖子一横,如实答道:“汤城。”

    “汤城啊。”元载重复了一遍,点了点头,又问道:“家中可还有什么人?”

    杨修远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道:“家人一切安好,有劳元相挂念了。”

    元载不再多问,起身说道:“此次击退吐蕃,杨舍人功劳不小,故而郭公举荐你入职中书省,依省里惯例,新人皆需赋诗一首,以明其心意。”

    杨修远这才知道,自已的这个官原来是拜郭子仪所赐,心中对他的感激之情又进了一层。

    元载说话间,卓英倩已将笔墨纸砚置于杨修远面前,说道:“请元相定韵。”

    “杨舍人不经科举,由布衣身份一举升任五品官,可谓一步登天,便以天字为韵吧。”元载说着,在书桌上翻阅了几下,拣了其中两份文书,又说道:“我先去趟政事堂,一会儿回来欣赏杨舍人的高作。”然后卷起文书就往外走,走了八九步,右脚才跨过门槛,就听到杨修远在后面说:“写好了,请元相过目。”

    “嗯?”元载愣了一下,头稍微回了一点,疑惑道:“什么写好了?”

    杨修远把毛笔放到笔架上,吹了吹纸上的墨迹,说道:“刚刚元相吩咐的诗,下官写好了。”

    中书省内响起一片诧异之声,众官员都围聚过来,看着桌子的那白纸黑字,墨迹还泛着明光,纷纷惊叹道:“古时曹植七步成诗,我等以为是后人有意美化,不可当真,没想到这世间真有才思如此敏捷之人。”

    元载收回尚在门外的右脚,回到桌边,只见杨修远面前的宣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

    一步踏入九重天

    如踩薄冰临夜渊

    八百汉宫无小事

    飞花折草利如尖

    元载看了几遍,扭头对卓英倩说道:“中书舍人主书这个位置,你怕是坐不久了。”

    围观众人一阵大笑,卓英倩也笑着说道:“杨舍人才气过人,文彩绮丽,今日算是领教了,假以时日,下官自当让贤。”

    郭子仪在散朝后去门下省找王缙聊了一些公事,所以来的晚了些,这时走到中书省大门外,听到屋内人言鼎沸,便大步走了进来,问道:“什么事这么热闹?”

    众官员一见到郭子仪,都立即肃立作揖,齐声说道:“见过郭公。”

    郭子仪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老远就听到你们在笑,有什么趣事,也说来我听听。”

    卓英倩揭起杨修远写的那份诗稿,把刚才的事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

    郭子仪看了一遍诗稿,拈须而笑,并没有评价,而是对杨修远说道:“杨舍人前些日子一直住在我府上,这刚升了官,就搬出去自已住了,在外面若住的不习惯,随时都可以搬回来,郭暧说了,那个院子要一直为你留着。”

    郭子仪这一番话,无疑是在向众人宣布杨修远是自已的人,是要为他在中书省的任职扫除潜在的障碍,杨修远也深感其德,走上前一步说道:“承蒙郭公厚爱,实在不敢一直在府上叨扰,虽然不住一块儿了,但一得空我就回去看望郭公和郭公子。”

    郭子仪正欲再嘱咐几句,就听到门外有宦官说道:“圣上请大臣到便殿说话。”

    郭子仪应了一声,然后对众官员说道:“你们且先忙,我去去就来。”

    众官员都恭敬地回道:“郭公慢走。”

    郭子仪走后,大家又各自聊了几句,便自行其事去了。

    杨修远新官上任,以多看多学为主,并没有着手草诏,卓英倩任职中书舍人十二年,深谙省里的典章制度,再加上他与元载关系密切,故而现为主书,大凡重要事务的诏书都由其起草。省里还有一位中书舍人,名为庾准,资历尚浅,才在任上两年,他与另一位宰相王缙交好。杨修远每日里只是与两位前辈学习,闲时翻阅之前的诏书草稿,忙时便将卓英倩与庾准写好的诏书带往门下省以供审核。

    过了几日,南诏的使臣团便来朝贡了,之前阁罗凤已归顺唐朝,又献上了境内地图,这次遣使来朝也是恢复了之前玄宗朝时的朝贡惯例。

    李豫听闻此事,大喜之下,命元载和王缙两位宰相出城迎接,杨修远作为中书省官员也在陪同之列,他们一众人等在城西的金光门外等了一个时辰,午时刚过,就见南诏的使臣团浩浩荡荡地驶了过来,为首者不是别人,正是南诏清平官郑回,杨修远一见到他,就对其点头示意,郑回也对杨修远报之以微笑,然而眼下是正式场合,不方便与他说话,郑回与元载简单交谈了几句,便由他引领着向大明宫去了。

    李豫早已命文武百官在含元殿等候多时了,郑回一行人等刚入丹凤门,宫内便礼乐尽起,钟鼓齐鸣,长道上铺以绵厚红毯,道路两旁侍立着上千名头戴花环的宫女,郑回等人走过时,她们便在面前撒以兰花,宫女两侧是身着彩服的仪仗队,队内人人手持带有羽毛装饰的大旗,数百面大旗迎风招展,蔚为壮观,这条平日里大臣们上朝时常走的石板路此刻已变的香气扑鼻,美不胜收。

    郑回没想到自已会受到如此隆重的接待,受宠若惊之下,迈着小碎步快速走过,进了含元殿,远远望见李豫身着红色衮服,头戴黑色冕冠,高高坐在大殿之上,郑回不敢抬头多看,拜倒在地说道:“外臣郑回参见大唐皇帝陛下。”

    李豫在龙椅上伸手虚扶了一把,说道:“大使免礼。”

    郑回慢慢站起来,大声说道:“过去几年我国被吐蕃所迫,与大唐在边境多有摩擦,争执不断,双方的误会越积越深,我国主每次说到这件事都追悔莫及,一直想与大唐重修旧好,却总是得不到机会,幸而上天垂怜,前不久上国遣使慰问我国,我国主与上国使者推心置腹地交谈一番,承蒙上国不弃,还记得玄宗时施给我们的恩遇,又宽恕了这些年来我们的罪过,于是大唐与南诏尽释前嫌,结盟为誓,我国愿从此纳贡称臣,岁岁来朝。”说着,郑回将国书捧在手上,高高举起。

    李豫见郑回言辞如此恭敬,礼数又极尽周到,忍不住连连点头,对旁边的内伺董秀使了个眼色,董秀便走下去台阶,从郑回手里接过国书,再回来呈交李豫。

    “你们能弃恶从善,很好,很好,朕心甚慰。”李豫说着,从董秀手里接过国书,打开一看,发现此文洋洋洒洒一千多字,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李豫轻轻扫了一眼便放下了,又说道:听闻你们国主派段俭魏率五万大军征讨吐蕃,战况如何了?”

    郑回说道:“大唐的忧患就是我国忧患,大唐的敌人就是我国的敌人,吐蕃不自量力侵扰上国,听闻长安被围后,我们国主寝食难安,夜不能寐,立即派兵进攻吐蕃都城逻些,逻些位于群山之中,易守难攻,段俭魏大将军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日夜不停地攻打关隘,即将攻破之际,尚结赞却率兵赶到,逻些的防御由此得到加强,我军千里远征,利在速战,眼看破城无望,段俭魏便下令撤军,返回途中缴获了吐蕃的牛羊五十多万头。”

    李豫笑道:“段将军不虚此行,长安之围得解,你们功劳不小,一会儿下去,朕重重有赏。”

    郑回谦让道:“不敢贪天之功,大唐将士勇武无双,纵使我国不出兵,击退吐蕃也是迟早的事。”

    李豫扫了一眼文臣班列里的紫袍官员,看着其中一人,缓缓说道:“当时在苍山结盟,你们国主献出了地图和丹砂,诚心可嘉。”

    郑回还未来得及回话,杨修远就急忙站了出来,把早已备好的地图和丹砂从怀里掏出,双手托着,惶恐不安地说道:“臣罪该万死,当初从大理返回后长安后就立即参与了和吐蕃作战,没有机会面见天颜,故而一直随身带着这两样献品,迟迟未能奉上,望陛下恕罪。”

    董秀再次走下高台,从杨修远手里接过地图和丹砂,呈放到龙案上,李豫看着这两样物件,笑着对杨修远说道:“若不是朕开口讨要,只怕你还不想给呢。”

    朝堂之上百官一阵大笑,拘谨的气氛一扫而空,郑回也忍俊不禁,扭头看了杨修远一眼,郭子仪举着笏板站了出来为杨修远打圆场,说道:“杨舍人之前官居流外,远离朝堂,不知如何晋见陛下,曾想将地图和丹砂交与臣,让臣转交给陛下,臣说,招抚南诏是你的功劳,理应由你亲自献上此物,故而拖延至今。”

    李豫说道:“杨修远是大臣举荐的,此功当有大臣的一半,来呀,赏。”

    董秀走上前几步,轻轻一甩拂尘,朗声说道:“杨修远为国立功,赏银三百两,郭子仪为国荐贤,赏绢三百匹。”

    郭子仪与杨修远齐齐叩头拜道:“谢陛下恩典!”

    散朝后,李豫在延英殿设宴款待郑回等一众使者,郭子仪、元载、王缙三位宰相及三省六部各衙尚书、侍郎均陪同作席,杨修远身为中书舍人,不过是五品官,原本没有资格参与此宴,只因这南诏归抚是他一手促成的,故而破例可以入席,只是坐在席末罢了,虽然是在席末,但是距离李豫比起刚才在朝堂之上却近了很多,杨修远这时才看清了李豫的相貌,只见他朗目剑眉,隆准高鼻,下须浓密至胸,颇有帝王之相,让人一见之下就心生敬意。

    由于郑回也是汉人,延英殿又是李豫日常起居办公之所,所以此间宴席气氛很是轻松,不似在朝堂上那般矜持,故而众人觥筹交错,把酒言欢,直至日落时分才尽兴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