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四十九章 感应

第四十九章 感应

    杨修远酒量不太好,所以不敢贪杯,席罢之后不过稍有醉意,随着众官员出了大明宫,才过望仙门,就见水月已牵着马等在外面了。

    水月看到杨修远,款步迎了上来,把缰绳递给他,说道:“怕你醉的不醒人事,就帮你把马从官家马厩里牵来了,看你这样子也没喝多少嘛。”

    杨修远把皇上赏赐的银两放到马背上,说道:“在皇帝面前谁敢多喝?醉后失态可不得了。”自已翻身上马,又伸手拉水月,想让她也一并骑上来。

    水月笑盈盈地躲开了,娇声说道:“这里可是皇城脚下,主人和婢女同骑一匹马,被人看到了可不好,小心御史参你。”

    杨修远知道,在这长安城中,富门大户的上下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婢女是个人私产,等同于金银器皿之物,可以随意买卖转赠,纵然有些婢女姿色一流,服伺主人过夜是可以的,但绝不允许与主人通婚,女为婢,男为奴,婢女只能与自已相同身份的奴仆通婚,生下的孩子也是奴婢,除非皇帝特赦,否则终身为奴为婢,奴婢没有姓名,只有代号,所以水月二字并非水月本名,而是郭府管家为其取的代称。

    杨修远生在汤城小县,以前对这个奴婢制度只有耳闻,并未亲见,如今来到长安,见惯了大户人家的规矩,对此事才有了切身的体会,他从小与母亲崔瑶相依为命,凡事亲力亲为,从不曾使唤过奴婢,所以自从身边有了水月,也向来是把她当作同伴看待,从未视为下人,眼下听到她如此一说,想想也是,便说道:“待过了东市你就上来。”

    水月羞涩地点了点头,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她自五岁因家人犯法没入贱籍,在掖廷待了几个月,随后皇帝将她连同另外一百多名婢女赏给了郭子仪,之后这十三年前她一直在郭府为婢,郭府里日常来往的皆是王侯公卿,身份尊贵,她因姿色不俗,聪明伶俐而得宠,很多外人为在郭府行走方便而对她格外优待,但水月也时刻不敢忘记自已的身份,因为她见多了那些恃宠而骄的婢女,最后的下场无一例外,不是被丢弃就是被打杀,而在杨修远这里就不一样了,她从未感受到来自主人的颐指气使,从不曾觉得委屈,她几乎忘记了自已身处贱籍,感觉自已更像是一个照顾弟弟的姐姐,所以前些日子当她知道郭子仪要把自已赠于杨修远,要随他一起外住时,高兴的一夜未睡,她知道自已或许永远不能嫁给杨修远,但能一直陪在这样的主人身边,比起那些虽在豪门却受尽苛责的奴婢而言,已经好上千百倍了。

    二人边走边聊,杨修远把这日在宫里的见闻都讲与水月听,特别是李豫索要地图那一段,又添油加醋地描绘了一番,进把水月乐的格格直笑,花枝乱颤。

    待前行两三里路,走到永兴坊时,杨修远看着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影,突然心中一动,于是勒住了僵绳,停在路边发呆。

    水月看着杨修远若有所思的样子,问道:“郎君怎么了?”

    杨修远想了片刻,摇头说道:“不知道,就是感觉……说不上来。”说罢,他跳下马来,信步而为,朝路边的一家布庄走去,还未走到门前,就看到布庄门口的拐角处的一棵柳树下站着一人,肩上胯着一个粗布背囊,正背树而立,似乎在休息,杨修远急忙走上前走,惊喜地喊到:“娘!”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崔瑶。

    崔瑶见到杨修远,脸上浮现出喜悦的神情,然而这喜悦之情却是一闪而过,她随即板起脸来,也不与杨修远说话。

    杨修远笑逐颜开,兀自不停地说道:“娘你怎么来了?也不事先告诉我一声,若是知道你来,我好去城外接你,娘你知道我现在当了什么官儿吗?娘?娘?”杨修远见母亲始终不说话,有点慌了,又连叫了几声娘,然而崔瑶始终一言不发,只是淡淡地看着他。

    杨修远彻底乱了阵脚,扑通一声跪到崔瑶面前,痛哭说道:“娘你怎么了?为什么不跟我说话?我哪里做错了吗?娘你打我骂我都成,请不要这样啊!”

    水月在旁边看着,不明缘由,也不知从何劝起,只是在旁边干着急,吃吃地说道:“郎君你……你快起来吧。”

    杨修远不肯起来,只是跪着痛哭,良久,崔瑶轻轻叹了口气,慢慢说道:“你入职中书省的第一天,元载让你写诗明志,他话才说完,还没有走出房门,你就把诗写好了,可有此事?”

    杨修远抬起泪眼,说道:“确有此事。”

    崔瑶幽幽地说道:“下次我再见你,只怕是要在狱中了。”

    杨修远急道:“娘,此话怎讲?”

    崔瑶折断一根柳枝扔到地上,说道:“木秀于林,风必催之,我大唐三省六部人才济济,卧虎藏龙,你一个新人却如此锋芒毕露,力压众人之上,短短数日之间受皇帝两次赏赐,一次都不知推辞,如此作派,其他官员怎么能不嫉妒你?也用不着元载动手,你离下狱没几日了。”

    杨修远此时如梦初醒,顿时汗流夹背,抱着母亲的腿哭道:“娘,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崔瑶弯腰把杨修远扶起,擦了下他脸上的泪水,然而自已却红了眼框,柔声说道:“听说你去两千里外的南诏,我不担心你,听说你上阵与吐蕃二十万大军厮杀,我不担心你,听说你入朝为官,我才开始担心你,你可知为何?”

    杨修远哽咽地说道:“朝堂险恶,远甚于南诏与吐蕃。”

    崔瑶说道:“元载看了你的诗,对卓英倩说:你的中书舍人主书之位坐不久了,他这一句玩笑话,就让你与卓英倩为敌了。”

    杨修远讶异道:“当时卓英倩也笑的很大声,似乎对我没有恶意。”

    崔瑶苦笑一声,说道:“玄宗朝的宰相李林甫也经常对人微笑,但死在他手下的人比谁都多,你呀,凡事不要光看表面,也要动动脑子。”崔瑶用食指点了一下杨修远头,又说道:“卓英倩从肃宗朝就开始做中书舍人,熬了十年才当上主书,结果你一个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就要取代他,倘若元载真的是一句玩笑,他便也一笑而过了,可是你片刻之间便把诗写好,就好像手里托着太阳和月亮在街上奔跑,生怕别人看不到你的才气,卓英倩怎么可能容得下你?”

    杨修远倒吸一口凉气,低声说道:“惨了惨了,元载和卓英倩本就关系密切,他们若联手制我……”

    崔瑶示意杨修远住口,然后扭头看了下水月,问道:“这位是?”

    水月双手叠在腰间,微微弯曲双膝,说道:“婢子水月,参见家母。”

    杨修远在旁边解释道:“水月原在郭府做事,后来我离开郭府,郭公便让她跟我一起出来了,和我关系好的很,娘你有话尽管说,不碍事的。”

    崔瑶打量了水月一眼,说道:“你一个人长安多有不便,能有个人照料饮食起居,如此甚好。”

    水月暗想:郎君的母亲通情达理,温润典雅,很有大户人家的气质,想来是名门之后,应该也很好相处吧,随即莞尔一笑,说道:“平日里经常听郎君提起家母,竟不知家母是什么时候来的?”

    崔瑶拉着杨修远的手,轻轻拍了两下,说道:“听说吐蕃攻入关中那日我就动身启程了,我儿子在长安,为娘的放心不下,这风餐露宿的走了一个月左右,今日早上才入的长安城。”

    杨修远心疼地说道:“辛苦娘了。”

    崔瑶说道:“能看到你好好的站在这里,就一点也不辛苦了,在来的路上,在长安这多半日,我都四处打听了,有不少关于你的事,你入南诏、战吐蕃,我都不担心,我唯一担心的是你年少登高位,怕你起了骄奢之心,李道的父亲原在郭子仪麾下,参军二十年,身经大小百余战,负伤五十多处,几次死里逃生,临终时也才是个七品校尉,可见军功之难建,官爵之难封,而你不过十几岁年纪,身上没有一处伤口,却得封朱雀副将军,统领两千兵马,我深深的为你感到担忧。”

    杨修腼腆一笑,说道:“娘,我早就不是什么将军了,现在是中书舍人,专门替皇上草诏的。”

    崔瑶语重心肠地说道:“中书省乃是朝廷最要紧的中枢机关,一举一动皆牵连军国机密大事,当年魏明帝驾崩前,遗诏里并没有提及司马懿,是中书省的孙资、刘放二人强行拉着魏明帝的手修改了诏书,把司马懿列入辅臣,这才导致后来司马家族篡夺了曹氏江山,这是陈年往事,近处的也有,前朝隋文帝杨坚一开始只是北周的外戚,北周宣帝驾崩后,是郑译、刘昉私下草诏将杨坚封为辅政大臣,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杨坚代周称隋,孙资、刘放、郑译、刘昉篡改诏书,虽然与新朝有功,但后来他们四人的下场都不好,那薄薄的一纸诏书,常常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亿万黎民的福祉,你现在有了草诏的权力,我怎么能不担心你?”

    水月在旁边听的张大了嘴巴,赞叹道:“家母可真是博学渊厚啊!”

    崔瑶摆了摆手,又继续说道:“朝中当今有郭子仪、元载、王缙三位宰相,中书舍人原本只有卓英倩和庾准两人,卓英倩依附于元载,庾准依附与王缙,现在郭子仪把你安插到中书舍人的位置上,这就形成了三位宰相各控制一位中书舍人的局面,王缙性格内敛,与事不争,在宰相政事堂从来只是拱手点头而已,郭子仪虽名为宰相,却多年以来不是在军中就是在家中,从未踏进过政事堂议事,公文落款处皆是元载代为签署,所以当今元载的权势最大,你现在就像一个刚下出来蛋那般脆弱,别人用手指轻轻一捅就会破,八百汉宫无小事,飞花折草利如尖,你写得出这样的诗句,也应该真正明白这背后的凶险才是。”

    崔瑶这一番话听的杨修远呆若木鸡,他禁不住咽了几下唾沫,缓了缓神,说道:“娘,自我打记事起,你就没有离开过汤城十里以外,你怎么知道朝里的这么多事?”

    崔瑶拉着杨修远的耳朵轻轻拽了几下,说道:“我怎么知道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只想让我的儿子平平安安的。”

    水月见杨修远的母亲风仪卓越,见识不凡,知她绝非一般女子,于是在旁边踌躇好一会儿,终于开口向崔瑶问道:“婢子斗胆,请问家母贵姓?”

    崔瑶说道:姓崔。”

    水月惊讶地捂上嘴巴,瞪着眼睛说道:“难道是博陵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