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我的重生总跑偏 » 第8章 我不是针对谁

第8章 我不是针对谁

    第二天一早起来,沈烛洗漱完,饭都没吃就直奔老虎家。

    老虎他爹娘一共有两个孩子,陈老虎和姐姐陈小鹿。

    当然,就跟老虎是小名一样,小鹿也是小名,大名是什么沈烛也不知道,反正小鹿姐、小鹿姐的叫了十几年。

    这事儿在农村很常见,比如说全村人都认识收破烂的李老冒,可你去村里问问,李老冒的大名叫啥,一百个里面有九十九个答不上来,一问一个不吱声。

    能叫小名叫小名,能叫外号就外号,谁没事记大名啊,那玩意一年都用不上两次,费那个劲干嘛?

    老虎他家可能是全乡甚至全县最奇怪的家庭。

    老虎跟爷爷一起住,住在村子的西边。小鹿姐跟父母一起住,住在村子的南边。

    虽然老虎是个哑巴,但好歹也是儿子。

    当爹娘的不要儿子,反倒是把闺女留在了身边。这让全村人都想不通,都说老虎爹娘的脑袋让驴踢了。

    可不是吗?老虎虽然哑,可身体壮实着呢,心思也灵巧。这才十六七岁,下地干活一个顶仨,就是十几二十年的老庄稼把式也不敢说自己比老虎还能干!

    把这么一个壮劳力放在他爷爷家,给他爷爷干活,自己家却用不上,你说这不是缺心眼是什么?

    照这么下去,将来指望老虎能给他们俩养老?做梦去吧!

    倒是他家那个闺女,眼瞅着都快二十岁了,还跟个小姑娘一样,见着熟人说句话都脸红,走到大街上都不敢抬头。

    去街上卖个菜,别人跟她还价,10斤茄子还到5斤的价格,她都不带张嘴的,所以他家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便宜一大截。虽然最早卖光,但卖出去的价钱远远比不上其他的摊子。

    不过你还别说,抛开性格不谈,那闺女的小模样倒是俊的不行。整个乡里九个村子,无论是身段还是样貌,就没一个能比得上小鹿这丫头的。

    就是这个抹不开面子的性子太让人着急——用东北土话讲叫“太熊了”,这要娶回来当媳妇,肯定是当不起一个家的。

    中看不中用——这就在东北老一代人的眼里毫无价值。哪怕年轻人再喜欢,老人也不会同意的。

    所以对小鹿姐有意思的人不少,但提亲的一个都没有。

    一直到现在,村里二十左右岁的姑娘基本都已经成家了,结婚早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但唯独最漂亮的小鹿姐还单着呢。

    说来也怪,要是别人家的姑娘二十岁还不结婚,当爹娘的早都急死了,可人家爹娘跟个没事儿的人一样,该干啥干啥,一点儿都不操心,也没听说过要给自家闺女张罗婚事。

    老虎和爷爷都跟父母有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反倒是跟姐姐小鹿特别亲。欺负过小鹿姐的二流子,都不知道被老虎收拾过多少茬了。

    所以小鹿姐是乡里出了名的软柿子,但却没人敢招惹——惹急了老虎真跟你拼命。

    你能拼得过老虎?

    老虎和爷爷家住的房子是普通的土坯房,爷孙俩并不富裕,所以哪怕是同是土坯房,老虎和爷爷家也属于土坯房里的老破小。

    小归小,但房子不漏风、不漏雨,房顶和屋面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土坯垒成的墙面硬是一个坑包都没有,平平整整的。要知道,这种土坯建成的房子,很容易受到风雨的侵蚀和自身的重力作用而变形,但人家的房子这么平整,就说明人家修缮的勤快,没偷懒。

    无论是菜园子的篱笆墙,还是院子里的生活用品,不管哪样都摆弄得井井有条。外人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家人家绝对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

    这些跟老虎爷爷无关,全都是老虎一个人摆弄的。

    沈烛到了老虎家外的菜园子就站住了,也不往院子里走,隔着二三十米的菜园子就大声喊:“老虎,老虎!”

    马上,光着膀子的老虎就从屋子里钻了出来。

    沈烛大声朝老虎问:“三爷在家吗?”

    “昂。”老虎摇摇头。

    “又出去算命啦?”沈烛问。

    “昂。”老虎点头。

    “走,上我家吃饭去,等会帮我干点活儿。”

    “昂。”老虎二话不说,从晾衣绳上拽下昨晚洗好的背心,套在头上,门也不锁,直接跟着沈烛就走。

    没必要锁门,一来家里没啥值钱的东西,二来本地的贼没谁敢偷老虎家。

    老虎家不是没丢过东西,但只要一丢东西,老虎也不报警,就是盯着村里那几个二流子,见面就是一顿揍。

    别管是不是你偷的,先挨顿拳头再说。

    丢了的东西能找回来更好,找不回来也无所谓,反正值不了几个钱。

    次数多了,别说本乡的二流子不敢来老虎家晃荡,就是来了外乡人,不管你有事没事,只要是在老虎家门口多站上两分钟,都得被这帮二流子踹两脚——丢了东西你他喵的没事,老子们可就要挨顿冤枉揍了。

    沈烛带着老虎回到自己家,王秀芬见沈烛身后的老虎,也不客气,直接道:“老虎来啦!去洗把手,咱们吃饭。”

    从小到大,老虎都是家里的常客,这些年家里的粗活重活没少借老虎的光。

    沈烛从小到大是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主儿,想要他干体力活儿,根本指望不上。但老虎不一样,这孩子不但干活有模有样,而且认真细致,还不偷懒。

    这要是模样再俊点,哪怕不能说话,村里的媒人也能踏破老虎家的门槛。

    就在上个月,听说收破烂的李老冒喝多了,就跟一起喝酒的人透漏出想招老虎当女婿心思呢。

    “昂。”老虎也跟王秀芬很熟,洗完手就坐桌子上开吃。

    没法不熟,他邻居刘老四家是那帮子打麻将的“麻友”据点,王秀芬天天往那边跑,一天见八次。

    早饭很简单,小葱拌豆腐加白菜汤。还有一锅跟着白菜汤一起出锅的花卷。

    小葱拌豆腐里面不放盐,而是一半放酱油,一半放大酱——贼香!

    菜式比较简单,没啥给王秀芬发挥厨艺的空间,所以沈烛吃的很舒心。老虎无所谓,这货有的吃就行,味道啥的不重要。

    大早上的,拳头大的馒头沈烛撑死了也就吃俩,老虎一个人干了六个,外加三碗汤,一斤豆腐。

    吃完饭,沈烛把老虎领进仓房,指着一大摞子小二百个搪瓷盆,对老虎道:“我娘下令了,得把这些玩意儿扛集上卖了,用整辆自行车不?”

    老虎摇摇头,找到一截粗麻绳,把这些盆分成两摞,用麻绳捆好,然后抽出扁担两头一挑,稳稳地上路了。

    沈烛看得直龇牙,两百来斤的东西,老虎就跟个没事的人一样,走得比沈烛还快。

    这倒不是说老虎有多厉害,而是沈烛太拉稀。

    都不用说老虎,哪怕是沈晋林这个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学校老师,一到秋收的时候下地里干活,两百来斤的麻袋,扛肩上说走就走……都不带费劲的!

    赶集的地方离沈烛家不远,就在乡中学旁边的一块空地上,这块地也是一个的场院,不过离田里太远,没几家愿意用。

    赶集是一个奇妙的现象,这玩意一直到三十年后也依然存在,只不过声势下降了许多,没有现在这么浩大。

    赶集这种活动一般存在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一是这些地区没什么大型的购物市场,老百姓想买点啥东西很困难。如果供销社里没有你要买的东西,那就要去四五十里地外的县城去买,谁也折腾不起。

    二来老百姓购买力有限,你真要在这儿搞个农贸市场,老百姓也没那么多钱天天来闲逛,开不了几天就得黄。

    所以赶集这种贸易组织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少则数百名,多则上千名小商贩自发地组织在一起,按固定的日期到各个乡下去贩卖商品。

    无论冬夏,大集半个月一次,早上七八点钟开,下午三点多散。这是县里大集雷打不动的规矩。

    这样,既能保证商品的多样性,让老百姓买到需要的东西,也能给老百姓的购买力留下缓冲时间,不至于逮着一只羊往死里薅。

    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哪怕就是这些个体小商贩也基本都固定——这次来了,下次大概率还会来。这样就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想买什么,直接赶集就行了,不用大老远的再跑到县里去买了,基本上县里能买到的,大集上也都买得到;大集上买不到,你去县里也多半白扯。

    沈烛和老虎不专业,虽然早上七点就到了大集了,可好位置早都被占光了——人家职业选手半夜两三点就出发了,凌晨四点多到。

    等沈烛来的时候,人家的摊子都支好了,运气好的都卖出好几件货了。

    沈烛没办法,只能找个犄角旮旯,把盆子往地上一放,准备开张。

    老虎在集上溜了一圈儿,发现最少十七八家卖搪瓷盆的,连款式都特喵的一样。

    “昂?”老虎回来后眼神迷惑地指着面前的一堆盆,意思是“咋办?”

    “没事儿,放心吧。”沈烛胸有成竹地道:“咱有绝活!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坐的各位,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