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康太祖 » 第九章热火朝天南湾村

第九章热火朝天南湾村

    南湾村交通闭塞,所以为了省去麻烦,李荣隆这次采买的物品着实很不少。

    仅仅是大米就采买了一千五百多斤,还有白面三百斤,各种粗粮三千五百多斤,猪肉两百斤,羊肉一百多斤,以及盐巴和酱醋茶等日用品,甚至还有四百多斤生铁和四百斤石炭……

    物品太多,十多条小渔船硬是跑了两趟,才把所有东西都运过了江。

    许多物品被陆陆续续地搬运进了村里,整个南湾村都轰动了,就连正在山里寻吃食的老弱妇孺都忍不住好奇跑回来围观了。

    李荣隆倒也乐得轻松,就让阮小妹回家去请了老村长和她那两个嫂子来。

    请阮家两个嫂子来,自然是为了准备饭食招待前来帮忙的青壮,对此,李荣隆自不会吝啬,让阮小妹割了三十多斤猪肉,二十多斤羊肉,又要让阮小妹去闷白米干饭,阮小妹心疼得不行,最后坚持闷了高粱米饭。

    这时节村里的汉子已经有好些日子都没有吃过顿饱饭了,那战斗力自然不是李荣隆能想象的,中午那五十多斤猪羊肉和两大锅高粱米饭硬是被得渣都没剩下。

    当然,能造得这么干净,其中也有村中那一帮小孩的功劳。

    这时节,日子过得艰难,小孩子们见了好吃的就走不动路了,一直赖在李荣隆的小院玩闹,迟迟不肯离去,饭菜做好了,李荣隆自然不能让他们眼巴巴地望着。

    这顿饭虽然造了不少东西,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不止阮大川找来帮忙的那些青壮们对他'赞不绝口,就连那帮小孩都跟他亲近了许多,一口一个“三叔”叫得亲热。

    李荣隆应付了几句,便说起了正事,“阮大叔,这时节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我呢去城里弄了点钱粮回来,所以就盘算着在村里搞点事,也好给大家谋个营生。”

    一听这话,阮长寿不禁老怀大慰,“三郎发了财还能想着乡亲们,这可是我南湾村的福气。”

    说着,他大致也猜到了李荣隆请自己过来的目的,当下也爽快,“三郎要搞营生,这小院怕是施展不开,把东山脚下那块坡地整理出来正好能派上用场。”

    李荣隆见他如此爽快,自然也不会吝啬,“那块坡地既是村里的,我也不能白用。这样,那块地就当村里入的股了,每年给村里百分之十的分红……”

    阮长寿连忙摆手,“三郎说哪里话,你若真能搞出一番事业,让大伙儿有个营生,吃上饱饭,不要说东山那块坡地了,就是扒了我阮长寿家的房子,占了我阮长寿的宅地,我阮长寿也不能要你半个铜板!”

    阮大川等人连忙附和,“对对对……那坡地又种不出什么庄稼,闲着也是闲着,哪能要三郎你的钱。”

    李荣隆却摇了摇头,态度坚决,“阮大叔,各位叔伯兄弟,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如果要成事,就得先把规矩立起来。”

    “虽然东山那块坡地有多大,我还没有详细看过,不过,等往后咱们的营生搞起来了,那块坡地肯定不够的,到时候,我们就得占更多的地,可能是长不出什么庄稼的坡地,也可能是各家的庄稼地……”

    他可不想为了点分红给以后的事业埋下什么雷。

    见他态度坚决,众人自然不好在说什么,从义阳城采买回来的那许多物品和中午这顿丰盛的饭菜,已经让他们在心底对李荣隆产生了一种信服感。

    李三郎确实是个有本事的,要不然怎么能从义阳城弄回来那么多物品。

    李三郎也是个大气的,要不然中午这顿饭也舍不得这么造。

    跟着李三郎,说不定还真能成事呢,若真成了事,往后大家也就不用挨饿了。

    其中又以阮大川的态度最为坚决,“三郎,你就说怎么干吧!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谁要是敢拖你后腿,我阮大川绝饶不了他!”

    见阮大川表了态,姚老二等人连忙附和,“对对对,三郎你就说怎么干吧!我们虽然没有你那么大的本事,却也有一股子气力,只要你用得上,保准不会藏着掖着……”

    见众人表了态,李荣隆便安排起来,“第一步,肯定是盖房子,这事儿还得麻烦阮大叔居中指挥一下,就盖在东山那块坡地上,阮大叔你先召集人手平整地面,同时还得召集人手帮忙制砖……凡事愿意来的,每人每天管三顿饭,再发一斤大米和五斤粗粮。”

    闻言,其余人纷纷表态,“算我一个,算我一个……”

    李荣隆自然来者不拒,“凡事愿意来的都可以来,不仅各位叔伯兄弟可以来,各家的婶婶嫂子姐姐妹妹们也可以来,一样管三顿饭,发一斤大米和五斤粗粮。”

    在李荣隆看来,这样的工价着实便宜,即便是大米,一两银子也能买四百来斤,粗粮就更便宜了。

    可在其他人看来,这酬劳却十分诱人,若是家里有两口人来干活,一天拿回去两斤大米和十斤粗粮,养活家中老小绰绰有余,干上个把月还能存下不少粮呢。

    于是,当即便有不少人匆匆告辞离开和家里人商量去了。

    见人也走得差不多了,阮长寿却有些迟疑,“三郎啊,你这么一搞,每天耗费的粮食可不少啊!”

    阮大川却不以为然,“爹,你这心操得!三郎出去短短两天就弄回了好几千斤粮食,能怕这?”

    李荣隆也笑着安慰阮长寿,“阮大叔就不要担心钱粮的问题了,我既然敢这么做,自然已经盘算过。不过,我最近会比较忙,平整坡地和制砖的事儿就托付给您老了。”

    “还有阮三哥,你把每天出工的人记好,到晚上下工的时候就带着他们去找小妹领粮米。”

    接下来,他确实比较忙,常常往山林里一跑就是大半天,回来的时还会带回来一捆捆的各色树枝。

    吃过晚饭,往往也会在铁器铺里一呆就呆到凌晨。

    至于平整坡地和制砖的事儿,在阮家父子的张罗下也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这年头的人本就不缺吃苦的精神,即便午后的太阳已经很有些炙热了,但顶着太阳干得汗流浃背的男女却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该使的力气绝不少使一分。

    这日午后,李荣得闲去东山坡地看了一眼,看到他们干活的场景后不禁有些唏嘘,当即便叫过了正满头大汗挥舞着锄头的阮小妹,“小妹啊,往后你就不要往这里凑了。”

    说实话,看着这么个青春靓丽的小姑娘也干着这样的活儿,他确实有些于心不忍。

    阮小妹一抹额头上的汗珠,笑得轻松,“裕哥哥,我能干的。”

    李荣隆却是神色一肃,“从现在开始,你就管事了,往后,你就带着两位阮家嫂子把大家伙儿的一日三餐照顾好,然后再把该发的米粮发下去……”

    “还有啊,你看大家伙儿顶着日头干活儿也出了不少汗,你们还得准备些茶水,不能让大家老喝生水,不然,很容易生病。”

    阮小妹明显还是有些心疼每天那一斤大米和五斤粗粮,但李荣都这么说了,她也只得应了下来,“都听裕哥哥的。”

    他家里虽然劳力不少,但吃饭的嘴也不少,尤其是大哥二哥留下来的几个孩子,眼瞅着越长越大,饭量也越来越大,不趁着这个机会多挣些米粮回去,她着实有些担忧往后的日子啊!

    李荣隆哪里看不出她的心思,“你现在是管事了,酬劳可不能跟大家一样,往后你每天领三斤大米,十斤粗粮!”

    “啊……”

    阮小妹一愣,连忙摆手,“那可不成,我干的事儿又不多……”

    李荣隆却态度坚决,“管事的自然有管事的待遇,往后若想跟着你裕哥哥我干下去,你就得适应这点,这也是规矩!”

    一听李荣隆说这也是规矩,阮小妹就不敢辩解了,“那我这就回去和嫂子他们准备茶水。”

    “嗯!”

    李荣隆点了点头,连忙嘱咐了一句,“茶叶就在书桌上,别舍不得放,得让大家尝到味儿。”

    阮小妹一愣,忍不住白了他一眼,“就你大方,那茶叶可不便宜!”

    这时代,盐茶铁都是朝廷专营,自然不便宜。

    李荣隆却不以为意,“只要大伙儿肯出力,喝再多的茶叶也能挣回来嘛。”

    说着,他也转身跟在了阮小妹身边,一道往村中走去,“那个,我明日还得进一趟城,你要不要一起去?去了又能去聚贤楼蹭顿好的哦!”

    阮小妹美眸一亮,但旋即还是摇了摇头,“我可走不开。那个……你这次去该不会又要在城里呆上两天才回来吧?”

    李荣隆笑着摇了摇头,“办点事儿就回来。”

    阮小妹了然,“是给魏掌柜送书稿吗?”

    李荣隆一愣,“你不提我还把这事儿给忘了,算了,书稿的事现在用不上他了!”

    说着,他也没隐瞒,“我准备在咱们南湾村搞个印书作坊,往后咱们自己印书。”

    “啊……”

    阮小妹如遭雷击,美眸圆瞪,“阮哥哥,这可不是易事啊!我可是听人说过,要开印刷作坊,就得去安国县买纸,还得去剑南府买墨,还要去请雕版师傅……”

    李荣隆却笑呵呵地打断了她,“那是别人。你家裕哥哥是谁?搞个印书作坊而已,哪用那么麻烦!”

    “不过,确实得先去找魏老打听打听开书坊有没有什么忌讳……”

    第二天一早,李荣隆便进了城,径直找到了大正书坊,奈何魏仲德并没有在书坊里,听伙计说说去城外听雨阁参加什么文会去了。

    他压根儿就不知道听雨阁在哪里,只得又去找苏子谨和蔡继宗,但两人同样没在。

    搞到最后,他只得大肆采买一番便往回赶。

    这次采买的物品虽不像上次那么多,却也拉了好几车,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回到码头的时候,天空飘起了乌云,他只得让几个赶车的汉子在码头等着,自己划着小船回南湾村喊人。

    可是,刚到江心,他便看到南江边正有好些人往南湾村去。

    等他回了村中才清楚,原来是南湾村有工做的消息传了出来,附近难以生计艰难的村民便找上了门,看看能不能来南湾村做工挣些米粮。

    和他说起这事儿的阮长寿明显有些为难,“来的都是村里人的姻亲,我也不好直接拒绝。”

    李荣隆却是大喜,“为什么要拒绝?让他们都留下!阮大叔,时间就是金钱啊!咱们早一天把摊子支起来就能早一天见到收入,多耗费的米粮也能挣回来嘛!”

    就这样,小小的南湾村,人越聚越多,劳作的场面也越发地火热壮观了,不过半月时间,东山脚下的坡地便平整得差不多了,第一窑砖也装进了窑,准备开烧了。

    负责烧砖的就是下游单家村的单老二,李荣隆刚来那天还吃过他送给阮小妹的烤鱼。

    见李荣隆亲自来到了砖窑前,单老二知道他不放心,连忙打着包票,“三郎,我这烧砖的手艺可是祖传的。不是我吹牛,要论烧砖,在这十里八村,我单老二如果认了第二就没有哪个敢认第一。”

    一旁的阮长寿也附和着,“单二郎没有说大话,他爷爷和父亲以前确实都在县里做过窑工。”

    见他们说得如此笃定,李荣隆也就放心了,“那就好,如今地快要平整出来了,图纸我也画好了,就等这些砖了,单二哥若能把这砖烧好,我自然不会吝啬。”

    一听这话,单雄信更是把胸膛拍得碰碰响,“三郎你放心,就是这些天从你这里领走那么多米粮,我单老二也不能把这砖烧毁了。”

    这边烧砖,他不担心了,便带着阮长寿去了东山那块快要平整完毕的坡地,刚掏出图纸要给阮长寿说说这作坊要怎么建,阮小妹便急匆匆地过来了,“裕哥哥,魏掌柜他们来了……我让他们在家等着你呢!”

    李荣隆只得又收了图纸,“我这就回去……”

    他刚跟着阮小妹回到村口,迎面就撞上了魏仲德、苏子谨和蔡继宗三人,只是魏仲德的气色明显有些憔悴,像是大病初愈一般,这让他不禁有些惊讶,“魏老,你的气色可不怎么好啊!该在家里好好将养一些,怎地还跑到南湾村来了?”

    魏仲德的气色虽然不好,却依旧满脸笑容,“无妨!无妨……就是那日在听雨阁淋了点雨,没大碍的!”

    听到他这话,一旁的苏子谨不禁乐了,“李兄你是不知道,那日听雨阁文会,都快结束了,却突然赶上了一阵骤雨,大家都急着找地方避雨呢,这魏老头却在雨中不紧不慢地吟起了你卖给他的那首词,你还真别说,那首词一出啊,所有人都被镇住了!”

    蔡继宗也笑容满面地附和着,“李兄你是不知道,这魏老头现在的名气可不得了,有好事者送给他了个‘义阳豪放词人’的名头,这些天各种文会的邀约就没断过,今日若不是来看你,只怕他还不会消停。”

    魏仲德被两人说得微微有些脸红,但嘴上却不饶人,“两位公子可别只顾调侃老朽,你们现在的名头同样不得了啊!尤其是蔡公子你,那首雨霖铃一出,不知赚了多少闺中女儿的眼泪呢!”

    听到三人的互怼,李荣隆不禁也乐了,“好了,咱们还是先回家,坐下来慢慢聊。”

    回到家,重新泡了茶,几人才又细聊了起来。

    李荣隆也搞清了三人如今的状况,魏仲德在听雨阁文会上一鸣惊人,搏得了不小的名气,而苏子谨和蔡继宗两人也在那场文会上各自放出了一首词,隐隐已经有了风流才子的名头。

    见三人说得眉飞色舞,李荣隆生怕他们得意忘形之下给自己招惹麻烦,连忙嘱咐,“蔡兄、苏兄,你们手里剩下的词可要藏一段时间才能放出去了!”

    蔡继宗连忙点头,“小弟省得!这就好比聚贤楼的大餐,偶尔吃上一顿是享受,但顿顿吃,那可就是在糟蹋粮食了!我可舍不得糟蹋了手里剩下的那两首词。”

    苏子谨连忙附和,“李兄放心小弟也明白其中的厉害,就我这资质,以前连首像样的诗词都作不出来,如今若佳作频出,那不是平白招人猜疑吗?”

    见他们知道厉害,李荣隆也放心了不少,“如此就好。”

    这是,一旁的魏仲德突然开了口,“三郎,我见你们南湾村又是烧砖,又是平整坡地,百十号男女顶着烈日干得热火朝天的……这是你的手笔吧?”

    李荣隆倒也没有隐瞒,“这时节,乡亲们的日子不好过,我不正好有些钱粮了吗?久寻思着搞点营生出来,也好让乡亲们有口饭吃。”

    说着,他话锋一转,“说起这事,还得麻烦魏老指点一下迷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