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 第五章 后人远不如前人

第五章 后人远不如前人

    “苏学士,你就是这般给官家侍读的吗?”高太后没有看完,复又将记录于阗王国抗争史的文件掷于地上,厉声质问苏轼。

    苏轼内心不以为然,却也十分惶恐,低头不语。

    赵煦倒是十分冷静,他俯下身一页页拾起来,刘押班要帮忙时被他制止了。

    “不过是些野史轶闻,皇祖母何必放在心上。”

    高太后看向赵熙目光严厉,“官家都称我大宋不如这边陲小国了,这还是区区野史轶闻的事吗?”

    赵煦沉吟了一下,叹道:“我一时为那李圣天事迹所鼓动,过于激动了些。想他李圣天以区区两万兵力大破喀喇汗王朝十数万大军,这般勇武。可一样为我太祖皇帝所折服,不远万里进贡称臣。于阗王国自然比不得我们华夏正统。”

    高太后这才怒气稍缓,她转头看向苏轼,“苏学士你应该多教习官家读孔孟之道,太祖朝宰相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经义枯燥,可到底是圣人之道。这野史轶闻读着有趣,实无一可用之处,你可不要本末倒置。”

    苏轼忙点头答应,可心里却想着那也要官家愿意才行。自称半部论语治天下,治了个什么天下?泱泱大国竟不敌西夏?

    当然,这话他不敢说出口,也不是出自于他,而是他刚侍读官家时,官家要读史籍,他要教习经义,官家就对他说了这番话。

    所谓论语固然是经典,可一些儒生和士大夫把它捧到了天上,过度神话,反而属于荼毒大众。

    这时殿外响起了脚步声,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范纯仁,以及枢密院事王岩叟、尚书右丞苏辙。

    宋代官职较为复杂,通常以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和枢密院长贰官为副职。

    但在元丰改制后,又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为宰相。执政官也就是副宰相的名称更是屡经变动,先后有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门下侍郎、中书侍郎等不同称谓。

    枢密院长贰官的官职也有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

    宰执官职之复杂、混乱可说是历朝之最了。

    眼下吕大防和范纯仁就是门下省、中书省左、右宰相,王岩叟和苏辙是枢密院、尚书省两位执政官。合称四位宰执,是为太皇太后和官家的左膀右臂,执掌天下的朝廷重臣。

    四位宰执依次向太皇太后和官家行礼,复又与苏轼见礼,被赐座后方有吕大防开口,“太后、官家,经我等盘问鄜延路来京人员和部分与都监李仪相熟之人。确认李仪其人忠勇豪迈,此番越境确系夏兵犯境劫掠,李都监追讨被劫掠的人口、牲畜和粮食,不幸被流矢射中,不治身亡。”

    吕大防是三朝老臣,时年六十有四,身高七尺,声如洪钟,是朝中少有的在文治、军事和外交上都有建树的能臣,早年关于守御西夏防务与神宗有过较为有效的论述。

    当时,与西夏苦战所得之边地,虽建立了坞堡,但担心在边地孤绝难保。放弃它则削弱国家,守住它又耗费兵粮,形同鸡肋。

    吕大防就进言说放弃收复的疆土是不智之举,昔日太祖任用姚内斌、董遵诲防守环、庆二州,西夏人不敢入侵。过去以二州之力,御敌而有余;而今以九州之广大,守边地而不足。这是在于用人不当而已。

    种师道等骁将到任西夏果然不敢进犯。

    赵煦眼神扫过这位三朝元老,“诸位宰执就是为了李都监的事而来吗?那吕卿以为李都监与一众官兵当如何奖赏呢?”

    他越过处理二字直接提奖赏。

    吕大防沉吟了一下,“我等商议之后觉得路分都监为从八品,赠官不如官升两级,追赠振威校尉,其妻子皆有朝廷赡养。其他将官按杀敌和追回人口、牲畜及粮食的数量来赏赐。”

    “不行,”赵煦闻言摇头,“不用我说诸位宰执也知道,北方边地畏辽如虎,西北边军谈夏色变。军中十之七八皆厌战怕战。终于有一个路分都监不畏生死,敢于越境追杀敌军,朝廷必须树立这个典型大加犒赏,还要太皇太后降旨通报全军。”

    “这……”吕大防和范纯仁对望一眼,都有些不知所措,如果官升两级都不够,再升一级到五品就是着朱袍的大员,已然是少见的破格追赠。

    可官家居然还要降旨通报全军,这等待遇,别说八品都监,就是三品将军也是不曾有过的事。

    尚书右丞苏辙本要开口规劝,被侍立官家一侧的苏学士一个眼神制止了。

    这些日子相处以来,他对官家已然了解不少,官家肯退让的事情很多,比如太皇太后和众宰执仍把持朝政,比如所谓的新旧党争,他连问都不会问上一句。

    但如果官家决意要做什么事情,那他就不会退让了。

    苏辙这时候进言肯定要碰一鼻子灰。

    枢密院事王岩叟打破了沉默,“官家,这对于一个小小都监是不是太过优容了。赠官连升三级已是罕见,还要全军通报嘉奖……”

    “小小都监?”赵煦实在难以理解怎么过去了八九百年,这些文官反而一代不如一代。他那个年代的文臣那也是可以骑马执弓做太守的,怎么到了宋反而连兵者国之大事都拎不清了?这是小小都监的事吗?

    “王卿,朕希望你明白一件事,为国捐躯者无论职位之大小都不可轻视。李仪虽是八品都监,然而是为朝廷而死,为百姓而死,其死重于泰山。你和苏右丞执掌朝廷军国大事,万不可轻视低阶将官,殊不知这些低阶将官才是决定着大军战力高低的根本所在。”

    这一番话下来,四个不知兵的宰执四目相对有点犹豫不决。

    范纯仁看向太皇太后,却见她神态端然,丝毫没有插手的意思,显然是决定把这事全权交给官家处理了。

    苏辙终于还是忍不住开口了,“官家,厚待李都监固然能激励全军,对以后可能有的战事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也有一点不可不察,西军骁勇但军纪涣散,对李都监如此优待,只怕会引得有些将官铤而走险,杀良冒功。”

    赵煦闻言目瞪口呆,杀良冒功?一个建国百余年,号称拥有九州之地,成熟体制的王朝,当朝宰执居然担心因为优待战死的将官,而有人贪图赏赐杀良冒功?

    这在那个三国纷扰,动荡不安的年代都非常罕见的情况,在大宋居然不是新鲜事吗?

    他看向苏轼,苏学士有些局促不安,显然苏学士的胞弟所言非虚。

    人们常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代一代下来终究会远胜先人。如今看来却是未必,在人性上甚至会大幅倒退。

    武侯来这时代并不太久,哪怕他一天只睡两个时辰,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的读史籍,看文件、档案,以对这个后世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但毕竟时间有限,他还没来得及对大宋的军队建设和宋律这两方面有全面的了解。不过他也知道大宋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三部分,其中厢军和乡兵战斗力相对较弱,通常不参加重大战事。

    军中主力禁军也分为三部分河北禁军、西北禁军以及中央禁军,至于南方各路加一起也不足三部中的任何一部。

    三部禁军中又属西北禁军战力最勇,因为西北民风彪悍,又与西夏长期作战,这支禁军长期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李仪李都监就隶属于西北禁军,也就是大宋西军。

    可在武侯眼里哪怕西军是大宋战力最强的一支军队,也不值一提。这支禁军常年有二十万兵额,这还不算周边各路打辅助的厢军和乡兵。这等兵力跟西夏这等边陲小国交战居然屡屡失利。

    而汉末即便是一方诸侯也可以暴揍周边四夷,马超兵将数千,陇右、河西争相臣服。夏侯渊虎步关中,诸羌莫敢轻动。曹操北征不过两三万精锐,便可大败乌桓十余万众。

    偏偏大宋,坐拥九州,百姓亿万,朝廷可谓足兵足粮,可居然对外屡战屡败。

    而所谓大宋西军竟然可以依仗什么军功骄横跋扈,乃至于都有杀良冒功的事情。可它的军功在哪里呢?在被西夏屡屡打败吗?还是在每年“赏赐”给西夏银五万两,绢一十三万匹,茶两万斤?

    更神奇的是主管军事的副相尚书右丞还丝毫没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

    “枢密院是做什么的?你这尚书右丞又是做什么的?”赵煦扫过两名军事主官,语气平淡,可任谁都看得出少年官家动怒了。

    王岩叟忙起身拱手道:“官家有所不知,那西军一般世代相承,陕西诸路很多一家数代都为西军效力,他们若是上下包庇,别说枢密院就是当地主管将官也是没辙。”

    王岩叟时年四十有八,是本朝名人,十八岁时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因此又称三元榜首。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开封府知府等重任,政绩斐然。

    但无论他如何才华横溢、高风亮节,都无任何从军经历,所谓不知兵者也。可偏偏他就做了枢密院事,是本朝最高的军事主官了。

    赵煦起身,长叹一声,“所谓后人远不如前人概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