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就是朱三太子 » 第64章 青苗法

第64章 青苗法

    来排队的人变多了,但像宋雁这种特殊人才却没遇到。

    朱慈炯索性把活交给宋雁,让他代替自己当考官,他相信特殊人才会相互吸引。

    朱慈炯在城外转逛了起来,他发现即使是难民各自的状态也不相同。

    生活好的难民住在临时搭着草棚厘,可以看见简易的炉具,还是有一口吃的。

    有的难民就不行了,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大草堆,有一个简易的入口。

    最差的就是只有一床破被,找一个被风的地方一放,再在旁边划个圈就是家了。

    但还有一部分难民有自己帐篷,有马车和护卫,在远离大部分人群扎营,这种就是北边逃过来的有钱人了,这种人是不屑于去领粥的。

    这些都是活着的难民,还有死去的难民,条件好的可以花钱买一口棺材,在交一点钱买一块儿地,才可以葬在城外的乱葬岗。

    之所以要交钱,是因为乱葬岗也是有主的地,没有主人的允许也不会让人随便用的。

    叫乱葬岗只是因为这不是宗族的墓地,各种姓氏混合在一起,只要交钱就让人用,因此就叫乱葬岗了。客死异乡的外乡人基本都是葬在这里。

    而没有钱买不起地的,只能破席子一卷就放在路边,任由尸体被野狗啃食。

    所以古代话本里才有那么多卖身葬父,卖身葬母的桥段,就是因为这个。

    现在扬州城外这种生意同样红火,这个时候收仆的价格便宜,城里的大户都设下摊子。

    看的顺眼的半大孩子,就和其父母签订契约,之后向官府报备一下,这些孩子就入了奴籍,成为家仆。

    年轻力壮的男人女人同样有人要,但更多的是老弱妇孺没这样的机会,只能等待救济,等不到就只能饿死了。

    朱慈炯见到这种场景也有些于心不忍,接着他返回城中去见史可法。

    “殿下,您看见老臣有什么吩咐?”

    “扬州城外难民成群,史老可有应对之策?”

    史可法微微叹了口气,道:“现在国库空虚,维持四镇和左良玉这些兵马的军费尚且不够,老臣一直在想办法,奈何手中没有银子。

    所以老臣委托城中富户,设棚施粥,以解难民之困。”

    “可城外有几万难民,施粥也就不了几个啊,阁老有没有其他办法?”

    “倒是有一个办法。”

    “史老请讲。”

    “这个办法还是需要号召乡绅富户,将土地租给这些难民,让他们成为佃户,这样难民有了地种,就能活下去了。”

    朱慈炯知道史可法既然想出了办法,但没有执行肯定是遇到了问题。

    朱慈炯问道:“此法有何难处?”

    史可法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边说一边踱起步来,道:“这其一嘛,若想让乡绅租土地给流民,他们必定趁机提高地租,且官府不得干预。”

    “这倒还算合理,毕竟人多地少,涨一些地租可以理解。其二是什么?”

    史可法踱着步子,继续说道:“其二流民缺少本钱,现在播种直到秋收有四五个月没有收入,流民只出不进,怕是难以支撑。”

    “那就只能接贷了。”

    史可法点点头,说:“殿下说的不错,借贷分为两种,一种是官贷一种是私贷,据老臣所知,现在扬州私贷利息已经翻倍,借一还二。

    土地是五到六层地租,再加上借一换二,种地又是靠天吃饭,流民怕是不敢种地。”

    朱慈炯问道:“那官贷呢?”

    史可法没有直接回答,而且反问道:“殿下知道宋朝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吗?”

    这个朱慈炯倒真知道:“《青苗法》就是每年春天以二分之息贷给农户粮食,秋收之后收取本金和利息。”

    “殿下果然博闻强记,那殿下可知这《青苗法》为何失败了?”

    朱慈炯当然知道,无非就是官府即使选手又是裁判,实行过程中走样了,可他想听听史可法的分析。

    朱慈炯对着史可法行了一礼,“请史老教本王。”

    老头子见定王殿下向他请教,一边说“不敢,不敢。”可心里乐开了花。嘴角都不自觉的翘起来了。

    “朝廷若想向灾民贷粮,必然要亲派胥吏处理,若是不严格要求,则其必与乡绅勾结,粮食流向他们的腰包,最后成本都收不回来。

    若是严格要求,也不能保证他贷给流民,只是朝廷能保本甚至小赚一点。”

    朱慈炯点点头,这种有利可图的事儿确实容易出现官商勾结行为,借朝廷的鸡生自己的蛋,一本万利的生意。

    “那派人监督胥吏呢?”

    “这是个办法,若是有清廉得力之人,确实可以防止这种行为。可朝廷要收回成本,需要流民提供抵押。

    农民靠天吃饭,若无抵押,官吏必不敢借,可流民本无财,必无抵押,则这粮还是贷不出。

    若是强制官吏借出,且必为流民,则必出现强制摊派,民益苦也。”

    朱慈炯听明白了,史可法的意思就是官吏的办事能力不行,管的轻了就想办法贪污,管的重了就无脑的向下摊派,最终朝廷制定的好法在他们手里变成了伤害百姓的恶法。

    可偏偏执行过程中,根本绕不开这些人。

    朱慈炯明白史可法什么意思了,这需要体制改革,非一朝一夕能改完的。

    朱慈炯提议道:“本王手下的定国营可以帮忙监督这件事,所有不法之事,可以提告知史老。”

    史可法行了一礼,说:“多谢殿下体谅。可这只是宋朝的问题,若是仅仅扬州一地,若有定国义军这样的队伍监督,倒也可以应对,但本朝还有另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本朝重农抑商更重,若是实行青苗之法,必引起满朝清流所弹劾,必说此法“与民争利”,所以必难以通过,所以要不到钱粮。”

    又是“与民争利”!这是朱慈炯第二次听到这个词了,这个民是什么民!是这些官员乡绅的利,就是不想国家争他们的利!

    史可法说的很明白,即使定国营帮忙监督,可他也要不来钱粮赈灾。

    可定国营自己的钱粮也不多,贷一些还行,几万难民可不够用,这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