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草原清风 » 第十四章 一个寺庙

第十四章 一个寺庙

    吉尔格勒骑着马一路南行。

    一路上,他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风景,遇到了很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些有趣的人。

    他沉浸在这种探索生命意义的旅程中,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着,不断地自我疗愈着。

    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山间的溪水边,吉尔格勒遇到了一个传道的僧人。

    这个僧人身上没有任何行李,孑然一身,只有一串佛珠陪伴着他。

    吉尔格勒问他是怎么走到这山林间的,他说只需要靠双脚就行了。心想要去的地方,只要跟着心的方向不断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吉尔格勒和僧人都找了溪水边的一块岩石坐下。

    吉尔格勒随意的坐着,僧人盘腿而坐。

    他们说了几句话,吉尔格勒感到自己饿了,就把随身带的干粮拿出来吃,他把自己的干粮分了一些给那位僧人。

    僧人点头表示感谢。

    僧人说虽然自己已经十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但也并不会感到饥饿,但有东西吃也是一种缘分。

    吉尔格勒问僧人:“请问法师,为何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啊?”

    法师郑重的看着吉尔格勒,说:“我乃佛门弟子,我的职责就是向众人讲解佛法,传播佛道。世界之大,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需要传道,我就要去。所以不管是深山老林还是悬崖峭壁亦或是遥远的边境,只要有人居住,我就会去。”

    吉尔格勒吃完了自己手中的饼,他表情庄重的看着僧人,说:“法师,我心中一直一个疑惑,今日有缘能够遇到您,还请为我解疑答惑。”

    僧人说:“但说无妨。”

    吉尔格勒说:“一直以来,我都想知道生命的意义。我不知道这种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也许是最近几年,也许是一直就存在我的某种意识里面,只是被一些事情激发出来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就生病去世了,是我的父亲跟我相依为命。不过好景不长,前两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

    从那个时候起,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心和我的思想都变得很混乱,我想逃离原来生活的地方,我想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我想让我的心平静下来。

    两年前,我跟我的未婚妻解除了婚约,离开了从小生活的草原。一个人从北方一直往南走,我不知道我要去哪里,也不知道要找多久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更不知道会不会找到那种平静。但我知道我必须不断地寻找,只要不断地寻找才有可能找得到我想要的平静。

    请问法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僧人说道:“人世间,世人如何解脱生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长久的问题。

    佛说只有修慧,才能脱离生死苦海。生而为人,逃离不了生死。但人的本心没有生存和毁灭。

    人的本心在任何时候,在每时每刻都能很清楚的了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每个人的自我的本性原本都是干净的,每个人的自我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的,每个人的自我的本性都是自我具足的,每个人的自我的本性都是没有动摇的,每个人的自我的本性都是可以解释产生一切万法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心,那么任何的学习、任何的寻找都是没有用的。如果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本性,见识到了自己的本心,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得到内心的安静。”

    吉尔格勒说:“那我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怎样才能见识到自己的本心呢?”

    法师说道:“我的师祖曾经交给我们一首诗,今天,把这首诗送给你,希望可以帮助你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吉尔格勒听着僧人念的这首诗,突然感到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他努力的在自己的记忆里找寻着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往日模糊的记忆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清晰。

    他想起来了,这是他的父亲曾经给他读过的一首诗。当时的他还是个年幼的孩子,对于这些汉人的古诗词基本上听不懂。

    但父亲当时读的时候,那种超然物外的神情和平静的语气使得吉尔格勒对这首诗有着格外的记忆。

    而如今,时隔多年,物是人非。在距离草原千里之外的葱葱山林间,再一次听到了父亲当年朗读的那首诗,吉尔格勒对父亲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又如滔滔江水般涌上心头,不禁泪如雨下。

    这一次听到这首诗,他听懂了,无需任何人向他解释。

    因为他已经读过很多书了,正是这些年读书的积累,吉尔格勒的气质和精神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

    任何汉语书籍他都能读得懂了,也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吉尔格勒问法师:“离开草原的这些年,我读了很多书,我试图从书中找到心中的安静。

    可是每当我感到快要找到的时候,它好像又离我远了一些。它总是这样若即若离,看不到具体的位置。

    今天听法师说这一席话,我明白了其实那份平静就在我心里,只不过我还没有真正的感受到。我想,我还需要更多的去感受这世间万物,才能感受到那份平静。”

    法师盘腿坐在那块岩石上,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法师问吉尔格勒:“我要去前面山上的一座寺庙,你如果想去的话,可以跟我一起去。或许对你会有些帮助。”

    吉尔格勒毫不犹豫的说:“我跟您一起去。”

    虽然吉尔格勒从未想过要去寺庙,但是今天,他遇到了这位僧人。那隐藏在心中的对平静的追寻使得他很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去寺庙,需要去找寻那把开启自己内心平静的钥匙。

    说完,法师从岩石上起身,他的身姿如此轻盈,毫不费力的站了起来,开始往前走。

    吉尔格勒也站了起来,他牵着马,跟在僧人的后面。

    他们就这样沿着一条布满杂草的弯曲的林间小路,慢慢的爬上山,走到了寺庙里面。

    寺庙不是很大,却香火旺盛。

    他们快走到寺庙的时候,就看到很多人从山下走上来,进到寺庙里,烧香拜佛。

    寺庙里的僧人看到吉尔格勒前面的那位法师都会跟他点头致敬。

    因为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师,只要是他去过的寺庙,人们听说以后,都会争相去上香。

    尽管有一些寺庙他还未曾涉足,但每个僧人听到他的名字都如雷贯耳,都希望能够见他一面,便此生足以。

    吉尔格勒看到他们刚进寺庙不久,就有一位身穿黄色衣服的大师过来拜见那位法师,他们双手合十,互相致意。

    法师向大师介绍吉尔格勒,说这是他在路上遇到的一位追寻内心平静的年轻人,让大师给吉尔格勒安排一个住的地方。

    大师点头示意旁边的另一位僧人带着吉尔格勒去寮房,寮房就是寺庙为一般香客准备的借住的房间。

    吉尔格勒牵着马跟着这位十几岁的僧人往后面走,一路上,吉尔格勒看到了一颗又高又大的银杏树,此时正值夏日。银杏树上的叶子都带着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阵阵清风吹过,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就像是悦耳的可以净化人心的佛经。

    再往后面走,就是寮房了,寮房的旁边还种了许多蔬菜,这就使得寺庙里的僧人可以自给自足,不用再下山买菜。

    那位十几岁的僧人告诉吉尔格勒他可以住在这里的一个房间,告诉他吃饭的地方和听经的地方,就出去了。

    吉尔格勒向僧人表示感谢。然后就把马拴在一根专门的柱子上。他把行李取下来,拿着行李走进了房间。

    房间干净整洁,应该说是非常的干净整洁。一张木头做的床,床上面放着一个被子。床的对面有一个木头做的小桌子,桌子旁边有一把木头做的椅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吉尔格勒把马头琴放在了桌子上,把行李放在了床上。他坐在床边上,看着门外。

    一块块方形的菜地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些蔬菜还在开着花,有蜜蜂蝴蝶在花朵周围飞来飞去,勤劳的采着花蜜。

    菜地的左边是一个围墙,这个围墙不太高。坐在寮房里面,可以看到围墙上空飘着的香火烟气。虽然这里属于寺庙的后院,但由于香火旺盛,在这里依然可以闻到浓浓的香火气味。

    香火的烟气虽然很浓厚,但一点儿也不呛鼻,反而会有一些淡淡的清香。呼吸着这样的清香,香气在身体里面流淌着,就像是一条干净清澈的河水在身体里流淌,洗涤着身体里的每一个地方,瞬间便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洁净无比,就像是刚出水的芙蓉一样,轻盈透亮,干净无暇。

    吉尔格勒在这里住了几天,他发现这里的晚上格外安静,这里的夜空格外明亮。

    他每天早上都会很早就起床,去听大师们说经。他也盘腿而坐,闭着双眼,用心去聆听。

    有一天,吉尔格勒想出去走走,他在寺庙门口又遇到了跟他一起进寺庙的那位僧人,那位僧人说他要走了,要去下一个地方继续传道。

    吉尔格勒问他:“法师,我这几天听几位法师说善知识,般若和菠萝蜜,都是什么意思?”

    法师笑道:“善知识。我们世上的人们整天嘴里念诵般若,寻找智慧,却没有认识到自我本性中存在的般若智慧,这就好比嘴里说各种食物是不能使人肚子饱的。

    寻求般若智慧如果只是嘴上空说,虽历经万劫,也是永远不能明心见性,终究对学法是没有增益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这必须要内心体认,而不是口头上说。嘴上说而内心不体认,一切将如同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转瞬即逝全都是空。

    口中念诵,内心体认,才能心口一致,相互契合。人的清净本性就是佛,离开自性没有别的成佛的可能。

    什么叫摩诃呢?摩诃是大的意思,人心广大无限,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形质,没有障碍,没有边际,不是方形圆形,没有大小,没有青黄赤白之色,也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嗔怒欢喜,没有善恶对错,没有开端和尽头等。佛性境界,都等同于虚空。

    世上之人的本性其体本空,含一切万法,不舍一切法。所谓自我本性为真空妙有,也是这个道理。不要听我谈论空,便立刻又执着于对空的追求。

    首先是不要执着于空;如果一味什么也不想地坐在那里,虽无善恶分别,但又落入虚妄的无记空了!世界虚空,却能包含万事万物,各种现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所有的大海,须弥山及其周围的山,都全部含纳于虚空之中。

    世人的自性真空,也是这样的。善知识。能含藏一切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存在个人的自性本心之中。如果看到一切人的善和恶,都能够不生取舍之心,也不被沾染,不起执着,心如同虚空一样,这样就称之为大,所以称为'摩诃'。善知识。

    执迷不悟的人终日口头空说,智慧开悟的人用心体认。还有一种愚迷蒙昧的人,绝弃思考,死心静坐,什么一切都不思考,自己妄称这就是大。

    这一种人,不能与他谈法,因为他持不正的执见。善知识。自性本心广博浩大,含藏遍布一切对象和常物。其功用便是能使一切清楚明白,运用它便能体认一切。一切都在本心,本心含藏一切,去来自由,无所滞碍,这就是般若之智。善知识。

    一切般若知识,都是从自性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外在附加进去的。千万不能体会错了用心和含意,才能称为体用真正的自我本性。以此本性真实不虚,则观一切万法皆是真实不虚。转迷开悟的大事,不能用空心静坐这些小道来获得。嘴上不要整天说空而心中不修行体认。

    就好比平头百姓称自己为王,但他终究成不了王。

    善知识。什么叫作般若?般若,汉语就是智慧的意思。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不痴迷愚昧,而能常起用智慧观照,这就是修行般若。任何一个念头转入迷愚,般若智慧便立刻灭绝,一个念头开悟,般若智慧又立刻生起。

    世上的人愚迷不悟,都无法体认般若智慧。嘴上谈论着般若,心中却时时愚迷不悟。常常自己称自己在修行般若,但时时都说空且执着于空,而不能识见真空。

    般若智慧没有形态相状,人的智慧之心就是般若,如果作这样的理解,就是般若智慧。

    什么是波罗蜜?这是印度语,汉语意思是到彼岸,解释它的意思就是离生死。执着于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会产生生灭的心念,如同水生起了波浪,这种情形称为此岸;不执着于外境切事物现象,就无生灭,如同通流无碍的水一样自然,这称为彼岸,所以叫波罗蜜。善知识。

    愚迷不悟的人口中念诵的时候,就产生了妄念和是非之心。如果时时刻刻能够心行,就称为不妄不变的真性。悟到的这个法就是般若法,修这个法的就是般若行。不修就是凡夫俗子,一念修行,自身就与佛等同无异。

    善知识。凡夫俗子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二者本无差别。

    前一念痴迷愚昧则就是凡夫,后一念转迷得悟则当下就是佛。前一念执着于外境则就是烦恼,后一念超离外境则当下是佛。

    善知识。不得开悟时,佛就是众生;一念得悟时,众生都是佛。

    由可知,一切都存在于自我本心之中,为什么不从自我本心中当下得悟只见真如本心呢?”

    他还告诉吉尔格勒,如果想寻找内心的平静,就要用真心去感悟,去体会,这样才能真正的找到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