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珏末 » 第十六章:利剑(2)

第十六章:利剑(2)

    焦潞杀了杨阁老族人的消息很快就在这个官场里闹的沸沸扬扬了,大家想看看这位大珏朝的内阁丞相会怎么报复这个七品地方小官,他们都想看到一个正直的人被磨灭在这个世道里。

    京都,杨府。

    杨员外的家人写了一封信送到了京城,杨合看到信的内容后格外恼怒,他倒不是恼怒焦潞杀了他的族人,而是他的族人为了一点土地去伤人,现在居然还要他出面去收拾那名县令。

    “千里修书只为地。”杨合一脸无奈把信扔在了案几上。

    “阁老,一个七品小官您让省衙的人去收拾就好了。”有人说,“稍微动一动手指他的仕途也就结束了。”

    “收拾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吗?”杨合怒斥到,“那个焦潞我找人打听过,不阿谀,不贪污,是一名好官,老百姓不就是想要一位好官吗,我今天把他收拾了明天天下人怎么看待我?后世人又怎么看待我?那时我就是一个陷害忠良的奸臣。”

    “阁老英明。”那人又改变了话术。

    “他伤人在先,焦县令依法行事他却抗法,这是在挑战我大珏朝的律法,焦县令斩的好,换我来我也照样斩,难道就因为他是我亲戚我就放过他吗?”杨合又说。

    “自然不能,阁老真是大公无私。”那人继续奉承。

    “蓬安县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听省衙那边说蓬安县的县衙请假了好几个人,现在就靠县丞一个人撑着,把焦潞调蓬安县去吧,刚好让他去管一管那个地方的贪污问题,让他把救灾的物资全部落实。”杨合说,“然后是改粮田为药田,他也要去监督执行,至于那些粮食的价格就让他看着办,能买就买,不能买就借,借不到我们就调粮过去,总之一定要让他在把灾民都安置妥当后再去改药田。”

    “可是阁老,我听说张廷仁那边是一天一个急文送蓬安县去要他们改药田。”

    “张廷仁是皇上派去做总督的……”杨合发觉有点不对劲,“他急匆匆往蓬安县送什么急件?”

    杨合自己也知道,赵宪国是刘青平的学生,自己把刘青平斗垮后他是希望把禾南省衙的人全部换成自己的,可皇上突然选了张廷仁去担任禾南总督,自己全面控制禾南的计划落了空,皇上反而在禾南安插上了自己的眼线。

    现在这双眼睛直接参与了改药田这件事,而他表明的态度是急迫,再结合到之前皇上封张廷鹤为皇长孙太师……未来的皇帝老师是张廷仁的兄长……

    杨合打了一个寒颤,他意识到皇上开始给他布局了,他顿时觉得呼吸有点困难,他没想到这么快,那些喧闹声离他忽近忽远,禾南省那边有什么问题他是知道的,这条改粮田为药田的政策不能操之过急他也是知道的,现在张廷仁这样去催只能说明张廷仁,甚至皇上都希望禾南省大乱,然后借着这个由头把他驱逐出内阁。

    他缓了许久才对身旁的人说:“过去我常说做人也好,做官也好,都应该三思,想想自己是谁,想想自己应该干什么,想想自己应该什么时候走。”

    站在他身旁的人脸上浮现一丝疑惑,他不知道杨大人此时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但杨合却突然摆了摆手:“你先写一封文书,把焦潞调到蓬安县去,吏部的签字和皇上那里我去说,这件事一定要快,不能拖。”

    “明白了杨大人。”那人离开了。

    杨合现在的打算就是把焦潞在蓬安县用好,焦潞这种人只认死理,在发现老百姓没有钱买粮食的时候一定会大力推行改粮田为药田争取为老百姓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如果粮食不够买的话他肯定也会去周边的县借。

    其实在这一点上杨合想复杂了,至少在对于改粮田为药田这件事上庆玄是绝对和他站在一条线上的,而杨合这里存在一个信息差就是他并没有和张廷鹤以及张廷仁两个人直接接触过,所以他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立场,表面上他们是皇帝的人,实际上他们是皇太孙的张党,而不管是庆玄还是杨合他们两人都没有意识到张党的形成,因为现在他们的政治力量的势力很小,连决策层都没有进入的党派被人忽视是很正常的。

    然后是张廷仁在改粮田为药田的执行上很犹豫,他既不能直接拒绝兄长为他铺的路,也不忍看到蓬安县的难民继续受苦受难,于是他只能继续打太极,既应付自己的兄长全力推行那条政策,又要想方设法调粮食过来分发,调粮食这里他也就只能把希望放在何效和李易身上了,毕竟他们是杨党,他们去调粮食是很正常的,自己不方便做这件事。

    前面说过皇太孙年龄很小,那个孩子能不能活到成年都是问题,而那个孩子一旦在中途死去那就意味着庆玄皇帝这一脉会断绝,等级上来说皇太孙的确很高,但在政治地位上皇太孙的地位就太低了,所以连带着张廷鹤和张廷仁的地位也不高,仅仅在明面上很高。

    当然这只是这些大臣们心里的想法,毕竟谁也不知道皇太孙能不能平安继承皇位。

    所以张廷鹤一派的张党也是在赌,赌赢了他们位极人臣,赌输了也没有什么损失,但在这之前他们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先沉重打击一次杨合这一派的人,这样张廷仁就能顺利进入内阁,因为他们知道皇上是有意让张廷仁进入内阁的,只是他还没有找到一个时机,而在进入内阁后就能开始寻找机会扳倒杨党。

    这也是张廷鹤他们为什么要扰乱这次杨党计划的原因,就算他们知道这样会让皇上的面子过不去他们也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让皇上的面子过不去皇上才会责罚杨合,谁让庆玄一直说什么“政不由己出,内阁议也,功过皆在内阁。”

    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朕不管你们出的什么招,最后闹出事情来了那都是你们执行出了问题,你们该被罚,如果事情做得好,那是我拍板决定的好,功劳是我的,出了问题都是你们造成的。

    张廷鹤他们也是拿捏了庆玄这一点心思才会想出这样的招。

    在杨合把关于焦潞的调动文书呈上去后庆玄居然很快就批准了。

    庆玄问:“焦潞处死了你的族人你不会记恨吗?”

    这句话看似随意寻常但却给焦作先斩后奏的行为定义成了合理,如果杨合真的不知好歹去报复焦潞那庆玄皇帝大概率是不会允许的。

    “回皇上,臣的那位族人平日里张扬跋扈,多次违反大珏律法,被焦县令斩了也是合情合理的。”杨合这样回答,事实上他心里也确实是这样想的。

    纱幔后面庆玄的表情相当耐人寻味,杨合是看不见的。

    “张廷仁已经给朕上过文书了,也是调焦潞去蓬安县。”庆玄说。

    杨合一愣,没想到张廷仁已经在他之前把这件事计划好了,不过张廷仁把焦潞调去蓬安干嘛?在这里可以看出来杨合是并不知道张廷仁复杂且纠结的内心的。

    “蓬安县的问题很难,朕知道,那个焦潞也知道,你说他会愿意去吗?”庆玄又问。

    “皇命不可违,都是大珏的臣子,没有愿不愿意。”杨合回答,“皇上是为了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焦潞不会不愿意去的。”

    “你差人去东宫送朕的口谕,让刘义洨明天来见朕。”庆玄转移了话题,关于焦潞的事情就不用再谈了。

    在大珏,太子如果不幸早逝在有子嗣的情况下,那么太子妃和子嗣仍然能居住在东宫,如果太子没有子嗣那么太子妃和其他人就得被遣散。

    杨合恭敬的行礼:“臣明白,臣下去就办。”

    刘义洨就是前面多次提到的皇长孙,今年十一岁,表面看来这只是庆玄想看看自己的亲孙子了,但刘义洨出生十几年来庆玄只看过他两次,一次是他刚出生,第二次是百日宴,此后爷孙俩再也没有见过面。

    所以杨合又从中读出了另外的信息,皇上应该是要给皇长孙说些什么事,不过具体是什么没人能猜到了,但可以确定的是皇长孙的地位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