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中医吴志 » 1、出汗于否,怎能靠看?

1、出汗于否,怎能靠看?

    七月,骄阳似火。

    空气中,到处都是酷暑的味道,就算风扇开到最大,依然让人心浮气躁。

    隆城县医院中医科办公室内,正在会诊,八位医生、专家,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却谁也拿不出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案。

    唯一达成共识的,就是让病人转院。

    在门口偷听的病人家属不干了,他猛地推开未锁好的办公室大门:“转院?我老婆就是一个普通感冒发烧、头痛,服用你们的药后,却反而加重了。

    现在我老婆连床也起不来,睡又睡不着,烦躁的要死,现在去大医院,万一死在路上怎么办?”

    主任胡其明说:“刘梁,你老婆的病情复杂,并非你看到的那种普通感冒。

    现在,我们正在给病人会诊,请你不要耽搁时间,有了最后的结果,我们会尽快通知你,现在,请你出去吧。”

    病人家属刘梁说:“不行,我必须在此旁听,我有权利第一时间知道结果,放心,我只是听听,不说话。”

    胡其明也很无奈。

    见刘梁坐在角落,想了想就同意了。

    孟能医生说:“我认为,继续输液不是办法,病人各项指标越来越差,只怕难以控制病情,尽快转院,是唯一的办法。”

    卢涛医生说:“我认为,可以尝试用中药急救,不过风险很大。转院是最轻松最简单的,但去省市医院,最少需要三五个小时的车程,也很危险。”

    转院?胡其明何尝不想。

    他看了看新来的合同工吴志,问:“吴医生,你怎么看?”

    吴志道:“病人素体尚可,病起于食积及风邪,怕风,头痛,发热,服用麻黄汤后,发热虽退,但却大汗不止,面色苍白,腹痛下利,手足冷过肘膝是为厥逆,拘急,寒饮上逆作呕。

    不渴,舌苔白滑。

    刚才诊脉,虽寸关尺三部脉,都沉微欲绝,太冲脉、趺阳脉也脉微,大汗亡阳、阴虚脱在即。

    但太溪脉脉气尚在,说明肾气未绝,还有一丝希望,我认为,可以方用四逆汤加味。”

    陆医生说:“我支持吴医生的观点,目前唯一可以考虑用的,就是四逆汤,才能回阳救逆。”

    病人的主治医生邓成,只想把这个大汗亡阳、现在完全靠氧气、输液维持最后一口气的病人推走。

    一旦在本院出问题,他就会首当其冲。

    他嘴里不承认,也想不通为什么,但他也怀疑,是自己误诊误治,才导致病人从一个普通的感冒,到现在如此危症。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转院,那样才可以让他脱身于事外。

    邓成见主任有点心动。

    他质问吴志:“这个时候,转院才是对病人最负责任的方法,你吴志就能治好病人?

    你难倒不知道,四逆汤中的附子有毒,出现误诊误治,病人给毒死了怎么办?

    你吴志承担得起责任吗?”

    刘梁把邓成说的“吴志”听成“误治”。

    他大怒:“什么?我老婆是你误诊误治了?我就说,我老婆只是一个普通的感冒,怎么会忽然严重,原来就是你这个庸医误治导致的。”

    吴志连忙解释:“大哥,我现在只是提建议,还没有给你老婆用过药,请不要误会。”

    另外两个医生,连忙拉住大怒的刘梁。

    胡其明连忙好声劝说:“刘梁,还是请你出去吧,我们现在会诊,肯定会给你们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放心吧,病人的安危大于一切,我们比你更重视。”

    好不容易劝离刘梁。

    众人锁好办公室大门,继续讨论。

    主任胡其明最擅长的是西医,中医医术一般般,见到病人忽然垂危,非常担心。

    病人前天因为感冒进来,是正常走着来医院。服用两天药后,反而大汗不止,奄奄一息,被他老公背着进入中医科。

    如果本院能治好,当然最好。

    第一,可以减少病人各方面的负担。

    第二,医院的声誉。一旦病人不同意转院而闹大,会非常麻烦,也会让原本不相信中医的百姓,更加远离中医。

    但如果因为他错误的决定,导致病人死在医院、或死在转院的路上,他更会良心难安啊。

    胡其明想了想,说:“吴医生说得有道理,详细说说你的看法,你准备怎么用药?”

    吴志说:“怎么用药,必须先搞明白病因病机,此证本为表虚伤风,误诊成表实证........”

    邓成怒道:“吴志,你不要血口喷人,我怎么误诊误治了?

    病人脉浮、无汗、头痛、发烧,典型的麻黄汤证。

    《伤寒论》第35条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我完全是按照医圣经典用药,怎么可能误诊?更不可能误治!”

    吴志问:“病人真的是无汗?”

    邓成怒道:“吴志,你什么意思?

    有汗无汗,难道我看不出来?

    这种酷暑的夏日,一动就出汗,不要说我,只要不是瞎子,谁都看得出来,你是在骂我瞎了眼?”

    吴志说道:“我们是在会诊,对病不对人,并非针对谁,请你不要生气,我只是以事论事。

    出汗于否,怎能靠看?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问,排在第三。

    切,排在第四,包含了触诊。

    所以,触诊检查,以及详细问病人,问其家属,是非常重要的。”

    邓成反击:“你以为只有你知道?我接诊的病人,我当然清楚地知道一切病情。”

    吴志看了看众医生。

    他说:“我已问过,病人家属说,病人从小就不爱出汗,大热天做农活,其他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但他老婆一滴汗水也见不到。

    病人家属回忆,来医院时天气炎热,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他老婆的大腿根部也打湿了一小片.......”

    邓成打断吴志的话。

    他说:“病人来时,大腿根部确实是打湿了一些,但那是小便时,不小心打湿,或者是洗手时打湿的。

    你见过谁出汗,只是那里出汗?”

    吴志气结。

    他道:“我们没见过的东西,就代表没有?

    病人家属说,他老婆平日最容易出汗的地方,就是腋下与大腿根部。病人来的那天,不仅是大腿根部出汗,腋下也因出汗打湿了一小片,抬起手臂,即可见到。

    我没有说假话的必要。

    不信的可以马上去问病人家属,现在他还恨我误治了他老婆,不可能配合我去骗你们。

    无汗、有汗,不能单凭眼睛看,更不能凭想象想当然,有些人容易出汗之处,是在看不到的地方,甚至是在隐私部位。

    了解出汗与否,可用手去触摸腋下、手掌心、头皮、前胸、后背、大腿等等容易出汗的地方。

    有些人不会出现明显的汗水,更不会汗水直流,只有某些地方湿润感,很多时候,这也算是出汗、表虚的一种表现。

    此其一,病人实为有汗,而非无汗。

    其二,脉浮,有浮紧、浮缓、浮数等等。

    麻黄汤最重要的脉象,是浮紧,其次是浮数,我怀疑当时病人的脉象不是浮紧,而是浮缓。

    病人脉浮缓、有汗。

    这是表虚证,不可发汗。

    麻黄汤是用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脉浮紧、无汗,表实证的良药,也是发汗剂之一,脉证方证不符,误诊误用麻黄汤,是此病人加重的病因.......”

    邓成冷哼一声:“好像你比医圣还厉害一样。

    《伤寒论》第35条,哪一个字说了要脉浮紧才可以用?明明只说了无汗、头痛、发烧即可用,病人刚好就是无汗、头痛、发烧。

    你凭什么说我误诊误治?”

    吴志不紧不慢的说道:“第一,凭经验。大量临床证明,只要是脉浮缓、有汗的病证,用麻黄汤治疗,必定无效,反而有害,伤及性命者也有发生过。

    第二,凭医圣的经典。

    《伤寒论》第46条说: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

    现在病人的病情反应,也说明了这个事实。

    已汗再发大汗,以至大汗亡阳、耗损阴津。才能从一个普通的感冒发烧头痛,几天内,就成为现在这种危象,全靠输液维持生命体征。

    由此说明,本案病因,是因为误诊误治导致,而非病人身体本身因素导致,更没有器质性病变。

    就算转院,依然得靠中医回阳救逆,而不是靠输液,或手术,就可以解决问题。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四逆汤加味,回阳救逆、益气固脱,而不是继续输液,耗其已经不多的阳气。”

    邓成正要反驳。

    一个医生点头说:“我也是吴医生这个观点,应当是误诊误治,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病理反应。”

    其他医生,有不少已经明白,是邓成误诊误治,才让病人出现这种危症。

    只是,他们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在,吴志既然提出来,大家马上支持吴志的观点,反正现在得罪人的事情是吴志。

    胡其明说:“我认同吴医生的观点,病因病机,不用再继续讨论。

    是误诊误治,导致病情恶化。

    吴医生刚才说的对,我们内部会诊,是为了更好的让病人康复,对病不对人,并非针对谁,现在,请大家各抒己见,该如何用药。”

    见误诊误治已经坐实。

    邓成连忙说:“我认为,四逆汤可以小剂量尝试下,附片9克、炙甘草9克、干姜6克,看看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再做下一步决定。

    但我还是建议立即转院。”

    胡其明点了点头,未出声。

    陆医生说:“我建议用量不能太小,否则会无效,可附子15克、炙甘草15克、干姜12克。”

    孟能医生说:“我认为,陆医生的剂量很不错,合理合法,但我更建议尽快转院。”

    胡其明问吴志:“吴医生,你的建议呢?”

    吴志道:“我的建议是,乱世用重典,重病用重药,附子80克........”

    众人愣了愣。

    马上打断吴志的话,异口同声的说:“万万不可。”

    陆医生说:“我内心是支持吴老中医的,我也觉得,此病人附子的用量,不可过少,否则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浪费宝贵的抢救时机。

    可是,按照规定,附子用量,不可超出15克。”

    吴志道:“我爷爷,以及不少老中医,用于急救时,附子用量超过160克的机会也有过。”

    孟能说:“吴医生,你以为你是谁?

    你只是一个刚聘用的合同工而已,如果用到这么大量的附子,尸检肯定会发现乌头毒,万一病人抢救无效死亡,你来承担责任?”

    吴志愣了愣。

    邓成接口说:“对啊,连正式职工都不是,你担得起中毒后的责任?”

    吴志道:“我知道自己的身份。

    但我更知道,重症患者要注意三气一液:扶阳气,保胃气,固肾气,存津液。

    现在应当回阳固脱益气固脱为重。

    医圣说,非温不补。

    姜附辛热温补,目的是回阳救逆,药性要足够温,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否则,是补不到身体里去的,更达不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现在正值生死危机之际。

    病人的时间已经不多,用几克十几克的剂量,还不如转院。是用重药,还是送上级医院,都得尽快。”

    众人继续讨论。

    吴志不再出声。

    十分钟后,胡其明拍板定音,送上级医院。

    病人家属刘梁,在医务科那些专业人员的劝说下,为了病人安危,勉强同意转院。

    吴志心里暗自叹息。

    病人此时转院,估计即使不亡阳,也可能会阴津衰竭而死,活下去的机会,只怕是微乎其微。

    输液,虽然能够迅速补充液体,但耗损的阴津、亡去的阳气,却难以回来了。

    邓成积极协助病人转院。

    看着病床上的病人垂危欲绝,想着会诊时大家的话,军医出身的胡其明,低头叹息,为了大局,唯有狠下心来同意转院。

    病人与病人家属十指紧扣,脸上的泪水不绝,他们好像已经感觉到,此去可能生机渺茫。

    吴志的心,好像被什么揪得紧紧的,异常难受。

    想到爷爷从小的教导,医者初心,就是治病救人,大医,是梦想,也是理想,更是他定为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这可是他三岁就会背的内容。

    在病人推到病房门口的一瞬间,吴志再也忍不住,他忘记了父母千叮万嘱的以稳为要。

    他认为自己可以成不了大医,但绝对不能做千夫所指、良心难安的含灵巨贼。

    吴志挡住门口大声说:“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