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从木匠皇帝开始 » 11章:争名

11章:争名

    折子就摔在方从哲的面前,这老家伙也是非常顺滑地跪下了,一言不发。

    这个庙号加谥号,他打心眼里不认可。

    为尊者讳,为君父计,也不会拿出这样诋毁的庙号和谥号来侮辱大行皇帝。

    这是杨涟这帮江南清流们拟出的尊号,刘一燝这个自诩硬骨头的家伙居然不发一言,任由这些家伙胡搞,真是令人不齿。

    要是没有昨天晚上的君臣会,方从哲也就从了,换取自己脱身的筹码。

    但新君已经把头尾收拾干净,等到叶前辈到京,他就可以全身而退,回家养老。

    既然新君待他不薄,那他就为新君出一把子力。

    “臣也认为谥号庙号不妥,但内阁诸公皆认为大行皇帝是庸碌之君,臣屡次反对皆无效,只能听凭任之。”

    “臣之过错,臣请罪。”

    方从哲把黑锅一扔,将新君的怒火直接引向内阁其他人。

    杨涟跪在队伍的后面,肺都要气炸了,方从哲这个小老儿,只是认为不妥,并未让其修改。

    虽有两封遗命加成,但夜战八女,力竭而亡,跟史书上那些荒淫无道的昏君有什么区别。

    但谥号这事,不好跟新君争辩,毕竟当着内阁大臣面,说大行皇帝是荒淫无道的昏君,这就是老寿星喝砒霜,上赶子找死。

    就算是争辩赢了,也可以准备回家收拾收拾了,准备一家老小一同去地府春游。

    “陛下,大行皇帝执掌天下时日较短,除两封遗命外,无显眼的功绩,臣认为孝贞皇帝之名,还算妥帖。”

    庙号、谥号是杨涟定的,只能由他去向新君解释。

    朱由校看着这位新上任的顾命大臣,感觉头疼,清流就是如此,让他们去办政务,可能一事无成。

    但事关礼制,名声,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激动。

    但庙号、谥号是大事,关乎朝廷的颜面,寸步不能让,同时也是向朝内外表态,新君不是任人摆布的傀儡。

    朱由校没有搭理杨涟,硬骨头需要最后啃,而是看向礼部尚书孙慎行,冷冷地盯着看了十几秒,才开口说道:“朕的礼部尚书,你也是怎么觉得的?”

    庙号,谥号,是礼部的工作,孙慎行又是大行皇帝登基之后提拔的官员,才一个月,人走茶凉的也太快了。

    压力给到了孙慎行,孙尚书也是沉思了片刻,才开口回答:“陛下,大行皇帝对天下有功,礼部选出了三个庙号和谥号。”

    “臣认为适合大行皇帝谥号为孝康皇帝,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也符合大行皇帝之遗命。”

    “而礼部选的庙号为景宗,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

    “请陛下明鉴。”

    这口锅黑锅,孙慎行也决定不背,杨涟一个都给事中,本就不该掺和内阁的决定。

    顾命大臣?

    呵呵!

    这就是大行皇帝怕陛下性格胆怯,被人篡权夺位,才任命一名顾命大臣监督百官、后宫。

    但大行皇帝多疑了,继承并没有出问题,陛下已经灵前登基,正式主持朝局,这时杨涟还端着顾命大臣的架子,那就是死路一条。

    礼部给出的谥号,庙号,让朱由校感觉到汗颜,即便是儿子,也要承认礼部给出的谥号、庙号有点过誉了。

    “方先生,您感觉这庙号、谥号如何?”

    朱由校见杨涟气的涨红脸,想要开口反驳孙慎行,于是抢先一步,问方从哲的意见。

    方从哲也感觉头疼,大行皇帝何德何能,能扛的住这个景字!

    汉景帝同他父亲汉文帝,创造了华夏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有这样的珠玉在前,孙慎行怎么敢拟出这样的庙号、谥号、

    大行皇帝要是没有遗命,施恩天下,施恩于百官,就连贞都不够格。

    陛下就不怕天下人非议嘛?

    自己要是点头,日后的名声一定比严分宜还要坏。

    方从哲想要出言反对,但看到陛下的满怀期待,又想起了自己身上的爵位,长子的世袭锦衣卫百户,只能咬牙认可。

    杨涟想要天子辩个明白,但被左都御史邹元标拉住,让他别乱说话。

    有了内阁首辅的首肯,朱由校也不管离不离谱,立刻下旨:“既然内阁没有意见,就依照孙尚书所奏。”

    “大行皇帝一直关注科举文事,国丧之后,便宣告天下士子,举人,秀才进京。”

    “方先生,孙尚书,朕要开孝举,为国选材。”

    “诸位爱卿怎么看?”

    两京一十三省,各个衙门都缺少官员,先帝二十几年的不理政,已经严重影响大明的运转。

    各省各地要人的奏书,已经快顶到房顶了,方从哲早就独木难支,听到陛下要开科取士,当然点头同意。

    “圣明不过陛下,臣等领旨。”方从哲带着内阁大臣磕头领旨。

    大行皇帝的身后事刚处理了一大半,而后是工部上奏寿宫选址,景泰旧陵成了唯一选择。

    朱由校点点头,表示认可,命工部尽快整备出来,让大行皇帝早一点入土为安,之后就是内阁上呈年号选择,他依照历史选了天启。

    这些无用,但至关重要的琐事之后,朱由校留下了方从哲,东阁大学士刘一燝,阁员韩爌学士,吏部尚书周嘉谟,户部尚书汪应蛟。

    杨涟还不是内阁学士,并没有留下他,失魂落魄地准备离开,但天子接下来的话,让他又喜上心头。

    “任命杨涟为侍读学士,国丧之后,朕要重开经筵。”

    “具体时间,杨学士您行文司礼监,择选良辰吉日,报给朕。”

    先帝时就停了经筵,大行皇帝因为命短,也没有开经筵,没想到陛下还没有登基,就重提经筵,真是圣明天子。

    在以礼治国的大明王朝,经筵不单单是帝王勤读圣人之书。

    里面还有更大的门道,表示皇帝愿意遵循礼制治国,且愿意成为明君,天下也因此即将大治。

    朱由校这么做,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要安天下士人之心,也是积攒人望。

    “臣遵旨,臣定当不负陛下。”

    杨涟领完命就快步离开偏殿,生怕天子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