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从木匠皇帝开始 » 48章:金刀之谶

48章:金刀之谶

    “既然袁可立有报国之心,就命他为辽东水师都督,天津水师拨派四十艘战船给辽东水师,将登莱之地为战地,军民后撤,同时命他为登莱将军,辽东群岛、海岸、皆归其统。”

    “辽东水面,只可有战船,有官船,民船不可下海。”

    “因辽东,登莱禁民船,渔民,船民之损失,由朕来承担,每人两亩,孤儿寡母之户,也按照成年男丁算。”

    “所需之田,由朕在山东的子粒田,皇庄供应。”

    “王体乾,你要派内帑精明强干之人,主持分田,要船渔之户,家家有田。”

    几个月之后的沈阳大战,是关键之战,如果守住,熊廷弼就会拥有充分的时间,去制订铁岭、开原之战。

    只要夺回两处重镇,就能把鞑子再次锁回白山一线,让他们重回吉林内陆腹地。

    退回吉林,大明海上补给线无忧,大航海时代,谁掌握海岸,谁就占有先机。

    鞑子们也不是一团和气,还是有不少墙头草,也有几部心向大明,一旦野猪皮战场上失利,内部矛盾就会显现。

    但要是守不住,那就彻底完蛋了,只能退守宁远,锦州,将战略缓冲区全部丢失。

    即便是后面的辽阳城内有重兵,也扛不住,会把辽阳也拱手让人。

    沈阳城在谁的手中,谁就占有主动权。

    “方先生,英国公,龙虎大将军府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沈阳城不能丢!”

    “明白吗?”

    “军议府调敢战之世官,每一百人为一队,派出三队,坐船前往辽东,支援前线。”

    “辽东锦衣卫上下,全力收集鞑子情报,务必要搞清楚鞑子的进军路线。”

    把辽东前线需要的一切,朱由校都做了初步部署,军议府这次很用心,有点总参谋部的雏形了。

    大明中枢又一次的高速运转,只要天子愿意处理朝政,各个部门就会化身成齿轮,让大明这台两百多年的战车,重新上路。

    御书房的中书舍人们,很快就把圣上的命令记录下来,送到方从哲的手中。

    今夜又是个不眠夜啊!

    在心中哀叹一声后,方从哲心甘情愿的接过记录,他现在有点不想辞官归隐了。

    当今天子虽然年幼,但英明神武,有世宗的风范,临朝之后,多有振兴之举,没准会是大明的中兴之主。

    也不怪方从哲眼中的中兴之主门槛较低,谁让当今圣上的父祖,都不是一般战士。

    祖父万历帝,搞死完张居正后,不理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甚至尽量避免与朝臣相见。

    万历三大征,甚至都没有经过朝堂谋算,直接开打。

    胜,但也是惨胜,只是维护了体面而已。

    都说他方从哲媚上,才获得万历帝的赏识,但一年只能见上二三十面,国家大事都不够聊,哪有功夫媚上。

    至于先帝,方从哲更不想提,狂嫖把自己嫖没的,在浩瀚史书中,也能排到前头。

    跟对人,才能办对事。

    方从哲突然有了想把历史成就拔高的奢求,毕竟在实录中,一定会有他的一席之地,想跑都跑不了。

    他不能继续担任首辅,其实很简单,就是替圣上搞定他交代的那些事便可。

    有了目标,就会重新焕发动力,他准备回到内阁,就要求各部各衙门,厘定明年财算。

    顺便把他还磨磨唧唧,搞了快十天的改制之策送到御前。

    “都下去吧!”

    “命袁可立立马准备,最迟两日内赶到天津。”

    “英国公,靖海大将军外出办差,应选大将军府中丞,可有人选?”

    靖海大将军府总管天下水师,军港,航运,公事繁杂,派去的人手,连公务都没有厘清,正在处理福建水师卫所二十年未发粮饷。

    靖海大将军常胤绪奉旨出京,一是要开舟山港,二就是赶到福建,从福建市舶司提银子,把欠饷给了,顺便重见福州港。

    至于说沿途建灯塔,照明航路,增设海司护卫,这都是小事中的小事了。

    顺便拉拢海商大家,让他们为朝廷所用,走皇港,交皇税。

    张惟贤想了想,开口说道:“臣举荐临淮侯李邦镇,李邦镇曾经在天津水师厮混过一段时间,也算是知根知底。”

    勋贵举荐勋贵,这是正常之举,并不犯忌讳。

    圣上登基之后,就开始命勋贵们出来当差,各府的儿孙辈都在军中效力,可他们这些当老子的,却在家里无所事事。

    被圣上重用的几人,各个威风八面,旁人称呼,都改为官职,讨他们几个欢心。

    毕竟爵位是祖宗给的,但官职却是自己争取的。

    所以闲着没事干的勋贵们,都带着礼物,上门去求张惟贤,毕竟他现在是圣上最为倚重的勋贵。

    李邦镇跟张惟贤是儿女亲家,还在天津水师历练过,大大小小正合适。

    “那就命临淮侯任靖海大将军府中丞,内阁,军议府,兵部,议出个名单,尽快配齐靖海大将军府属官。”

    朱由校点头同意,让李邦镇赶紧走马上任,开衙办差。

    商量了快一个时辰,终于把辽东所需要的物资准备的差不多,这时众人才把目光对准跪着请罪的王安,以及站着的杨涟,刘一燝。

    “两位卿家也看到了,朕每天日理万机,心力交瘁。”

    “王安这个狗奴才,为了谄媚于二位爱卿,甚至把辽东军务都押后,就是为了两位爱卿鸣冤不平。”

    “国事艰难,等朕料理完,您二位再来捣乱可好!”

    语气尽显疲惫,但话句句都是诛心之言,如果传到外朝,这两人一定会被风言风语,折辱至死。

    光是不体谅君父难处,就够他们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

    三人不是傻子,赶紧跪下来请罪。

    位高权重的司礼监掌印,都要谄媚于外臣,阁臣,这不是要造反,是什么!

    “臣惶恐,圣上,现在京中盛传一儿歌,说东林书院要谋反篡位。”

    “还说这儿歌,符合金刀之谶,现在东林书院中就有一刘姓人,说是东林书院日后辅佐的天子。”

    “君子群而不党,臣这点道理还是懂的,臣只是跟东林书院出身的官员兴趣相投而已,绝无半点关联啊!”

    杨涟话中都带哭腔,他一辈子学的是天地君亲师,绝对不是犯上作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