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晚明穿越指南 » 第二十三章 无解难题

第二十三章 无解难题

    “赤心,若是如此,我大明该如何才能破局呢?”

    就在欧阳蒸还在纠结于周元瀚为什么比自己强那么多,自我安慰的时候,李邦华已经意识到了局势的艰难。

    他不愧是当过兵部尚书的人,已经预想到今后只要条件允许,奴酋一定还会继续入关劫掠,必须想办法阻止。

    这便是欧阳蒸和王岱这两个书生,与李邦华这种务实的老臣,差距最大的地方了。

    他们不仅仅没听懂,就算是以为自己听懂了,但无法举一反三,无法预见到未来的局势演变,实际上只是一种“以为自己懂”的假懂状态。

    当然了,拿他们两个和李邦华比,就有点太欺负人了。

    毕竟,这两人虽然是神童,也早早考中了秀才,但今后不要说到兵部尚书这样的位置了,就算能不能到一省巡抚,都很难说。

    李邦华为什么如此受他们的敬重?

    原因就在这里。

    而王岱此时对于周元瀚这个妖孽般的存在,已经心服口服,就算那些军情要闻,真的是刘氏提供的,可这也是人家的本事。

    周元瀚现在就是比他要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至于欧阳蒸,虽然心里还是不服,但他此时在周元瀚面前也根本不敢吱声。

    他是心高气傲没错,可神童之名,不是虚的,他一下子就想明白了自己比不上周元瀚,只是心里还不愿意承认罢了!

    周元瀚看着一脸急切和期待的李邦华,又看了看此时已经有些发怔的欧阳蒸,以及以一种怪异眼光看着自己王岱,摇了摇头道:

    “这几乎无解!”

    “无解?”李邦华,王岱,欧阳蒸三人闻言,一时惊得都直接站了起来,这个回答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对,无解!”周元瀚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从这些年大明的应对,还有陛下的反应来看,若是无法从根上改变,确实无解。”

    “怎么可能无解,周兄,你可不要在这危言耸听!”欧阳蒸好像突然被什么刺痛了一般,同时又像是发觉了什么一样,不等任何人说话,便就直接道:

    “东虏不过割据辽东一隅,怎么可能敌得过我泱泱大明?更何况,周兄你刚刚也说了,辽东已经被满鞑杀成了一片白地,朝鲜,蒙古这些地方,都不过是偏野小国,便是被东虏占了,又能如何?

    况且,我大明立国二百余载,外虏早已不是第一次兵临京师,但最终无一例外,还不是全都自行溃散了,关外的蒙古便是能猖獗一时,不出几十载便会自行消亡,东虏难道能突破这一限制吗?

    其势头虽然凶猛,但瓦刺,鞑靼哪一次势头不猛?哪一次大明不是损失惨重,丢掉十几万大军?便是西南的安奢,也前后动员了数省几十万兵马合剿......”

    欧阳蒸虽然对当前的局势不明,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还是知道不少的。他固然猖狂自负,但绝对不是那种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的人,只不过是有着这个时代文人的通病——好纸上谈兵。

    而王岱也同样如此,他甚至比欧阳蒸知道的还多一些:

    “欧阳兄说得不错,我听说东虏实质上也是未开化的部落体制,叫做什么八旗,各部落之间很不团结,十分容易内讧,瓦刺,鞑靼此前便是亡于此。

    或许,我大明根本不需要击败他们,只需要这样耗下去,等待东虏自行灭亡即可。刚刚周兄也说了,辽东如今十分疲敝。”

    这个时候,反而是李邦华不说话了,欧阳蒸和王岱说的那些,他自然都知道。他甚至有些意外,这两个年纪轻轻的秀才,居然还对时政有如此了解,已经远胜很多所谓的举人了。

    但周元瀚的见识和无比笃定的语气,让他一时不敢轻易反对,他总觉得对方那么说,一定有什么理由。特别是那一句从根上改变,被贬回乡的他,不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吗?

    毕竟,周元瀚了解到的军情,恐怕比他还要多,有些事情,虽然只差了那么一点,但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

    周元瀚见李邦华没有说话,又看了看激动的欧阳蒸和满脸期待的王岱,随即摇了摇头道:

    “东虏和瓦刺,鞑靼不同,此时更非安奢这种为乱一方,毫无决战能力的土司可比。咱们虽说要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但也绝对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欧阳蒸虽然知道一些历史,但却不懂其中的核心,更不知道其中几个客体的关键变数是什么。王岱虽然知道一些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但认识也并不全,甚至直接以为八旗是八个部落。

    “如果继承前一代奴酋努尔哈赤的人,不是从小算账识字,能文能武的皇太极,而是代善,阿敏,甚至莽古尔泰这另外三大贝勒,那东虏确实会自行消散。

    可现在,皇太极已然开始采取一项项有效措施,整顿内部,并通过一次次胜利,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次入寇成功,便是他集权的关键一步,同时也证明了其战略的正确。

    蒙古人是游牧,体制原本就松散,还缺少铜铁,可东虏是渔猎,历史上的辽和金,可都不松散,辽东更是有铁有铜。

    蒙古和东虏,无论是体制,还是资源禀赋,亦或者说,战争潜力,本就都不是可比的。记住,东虏自号的是‘金国’”

    李邦华听罢,这下子是完全整不会了,麻城刘氏居然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了吗?为什么其中有些军情,他这个前兵部尚书,都根本不知道?

    他看着周元瀚,眼神中满是不可思议,甚至已经在想,如何将这等奇才引荐给崇祯皇帝了。

    要知道,军情固然重要,但分析的人,才是关键。

    而王岱和欧阳蒸,也听得糊里糊涂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东虏内部的情报,什么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些人谁啊?

    面前这个周元瀚,不会是在胡扯的吧?两人心中甚至冒出了这个自己都觉得有些荒谬的念头。

    但当他们看到李邦华眼神的时候,对于周元瀚的话,又不敢有半分的质疑,只能是将信将疑,继续听下去。

    周元瀚此时还未讲完,他顿了顿之后,又继续道:

    “更何况,如今的大明,外患未解,内忧已成,陕西持续的大旱使得流民不断产生,根本不可遏制,北方的流寇已经进到了山西,一旦席卷开来,必定会祸乱整个中原。

    如果没有如此严重的内忧,大明或许还能和东虏熬,一直到东虏熬不下去,自行崩溃,可如今不仅内忧难以消除,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最为关键的是,东虏在‘已巳之变’后,已经找到了从关内获取给养,补充奴隶的方法,今后他们必然还会再来,甚至会越来越频繁。”

    “不对,不对!”李邦华听了那么久,似乎终于捋清楚了思绪,只见他摇了摇头,深吸一口气后道:

    “此次变故之后,辽西,东江两边都必然有所行动,东虏虽然还想再来,但朝廷一定不会再让东虏轻易绕道入关了。赤心,你不要把东虏想的太强,轻视了朝廷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