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金末:从小兵开始崛起 » 第44章 初入汴京面圣

第44章 初入汴京面圣

    苏椿、李天秀一路行军了九天,终于在六月二十五下午赶到了汴京城外。

    在京兆路军政官员的接引下,将队伍全部安置到城南驻地,三人按制共带着二十余贴身护卫进了京城。

    李天秀特地将完颜按春,刘大脚、曲奇还有王大汉带着一起,方便后续计划。

    几人在城中驿馆歇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便一起前往皇宫等待皇帝召见,李天秀路上借机闲聊一番,想缓解第一次面圣的压力。

    宋九嘉与之相处这段时间以来,对李天秀也很了解,他知道李天秀现在是什么状态。

    在宋九嘉看来,李天秀虽然有勇气,但遇到大事养气功夫还是稍显不足,但他觉得这不是问题,毕竟颖宝还年轻嘛。

    于是宋九嘉主动介绍起自己初次到汴京时,所见所闻。

    比如何处有什么著名景点,何处有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吃,哪家权贵办过什么重要文会等等。

    说的李天秀馋虫上脑了,忙问恩师是否在那些文会上吃过好吃的东西。

    宋九嘉回答:“吾不喜阿谀权贵,故极少参加这样的文会。”

    见李天秀略带失望地收回目光,宋九嘉又讲起了曾经的一件事情:

    “犹记得南迁第二年,是贞佑三年三月丙寅(1215年),吾当时刚过而立,是中得进士第四个年头,正春风得意。时逢长春节,宋遣使来贺。当时汴京上下也喜气洋洋,还被遗山写于诗中。”

    李天被吊起了一些兴趣,问道:

    “可是那首‘军从南去三回胜,雪自冬来二尺强。今岁长春多乐事,内家应举万年觞。’?”

    李天秀之前闲暇时间,倒也在宋九嘉书房翻看过元好问的部分诗词,刚好看到过这首《梁元春五首》第一首。

    见宋九嘉点头,李天秀便摇头道:

    “可惜现在的汴京城笼罩在兵祸阴影之下,不说恢复当初的盛景,哪怕是现下这样的热闹场景怕是维持不了许久了。”

    李天秀一番直球也是弄得宋九嘉好不郁闷,这时苏椿又出面化解道:

    “天秀不是常说嘛,我们虽无力改变此大势,但也要把能拉拢的人才、能招募的匠人尽量带走,何必去操一些多余的心思?”

    见李天秀看着自己,苏椿并没有要让李天秀回答的意思。

    他接着对李天秀说道:

    “依我看,这宋人开凿的金水河与放榜的龙津桥该看的就要看,夏日芳木、绿柳拂风终归是不错的景致。”

    李天秀听闻,看了宋九嘉一眼,二人恢复了默契,纷纷点头应是。

    几人闲聊着,见今天早朝已过去一段时间,终于得到了完颜守绪召见。

    金銮殿上,李天秀只偷偷望了一眼便低下头,默默地跟在苏椿、宋九嘉身后。

    他只隐约瞧见完颜守绪宽大的身躯端坐于龙椅之上,其他细节根本没时间去端详。

    金代是跪礼与揖礼并用,跪礼为胡礼,揖礼为中原大国礼数。

    因金世宗推行汉化,强化律法,到完颜守绪时期以揖礼为主。

    故李天秀跟随苏椿,宋九嘉行了一个揖礼,李天秀倒也不是那种宁死不跪之人,在这种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如果同僚面圣都跪,他也会跟着跪。

    礼毕,待三人站定后,完颜守绪当着满朝大臣的面,便从苏椿问起:

    “苏爱卿,且上前来,之前汝上书,欲率军东征,收复海州,朕思虑再三,决定听取卿之建议。朕犹记得苏爱卿是正大二年归正我朝,不知爱卿在昌武为官这五年,是否有所得呢?”

    苏椿从大殿外侧向近前走了一段,然后恭敬地回答道:

    “启奏陛下,臣确实是正大二年九月投奔汴京,蒙陛下知遇之恩,臣这五年来兢兢业业,为国事尽忠职守,虽谈不上劳苦功高,但臣一直在用心做事。”

    虽然底下的臣子都无法抬头直面皇帝,也看不到完颜守绪的表情动作,但完颜守绪还是随心笑了一下,他微微点点头道:

    “苏卿家的人品和能力,都是值得称道的,卿不必自谦,这次卿能主动请缨,为国分忧,就是极好的,望苏卿能够再接再厉,助朕匡扶社稷。卿先等待,传飞卿先生上前来。”

    苏椿领命不动,宋九嘉也走到殿中,身形傲然挺拔,却又不失礼数。

    等到宋九嘉上前后,完颜守绪的声音不急不徐地传出,落到殿中每一个人耳中:

    “宋卿家,卿辞官退隐多年,不成想却愿意为朕复出,实在是一件喜事,不知爱卿近来身体可还好?”

    宋九嘉如实回答:

    “回陛下,臣退隐期间,专修文学,近来注重养生,身体比以前更好。”

    完颜守绪接着说道:

    “如今蒙古人肆虐,百姓涂炭,我朝各处都缺少有才干的文官,让卿去地方牧民实则大才小用了,爱卿不如待在汴京为官可好?”

    虽然宋九嘉对在中枢为官有所心动,但既然已经答应了李天秀,就不能反悔,他机敏地回答道:

    “臣性情直爽,不愿曲己奉人,若复出后再次回到中枢,必然会继续得罪人,臣还是适合当个地方官,抚恤百姓,望陛下明鉴。”

    完颜守绪见宋九嘉表明了心迹,虽然内心感慨人才难得,但也放弃了强行任命,违背臣子意愿,他只好作罢:

    “既如此,便按爱卿的意思办吧,宋爱卿且先等候,吾稍后一起任命。传万户李天秀上前。”

    李天秀站在后方,倒也把完颜守绪与苏椿、宋九嘉的言语听了个七七八八,只有少数语句,因口音问题,没有听懂,但大致意思是明白的。

    李天秀规规矩矩地走到殿前,眼神微垂,只看着皇帝座下台阶,没有去直视完颜守绪本人。

    完颜守绪问道:

    “李天秀,朕观汝履历,是五月下旬一举从昌武防城军中被提拔为一军万户,缘何不足一月又被苏元帅再次举荐为东征副帅?苏卿家在奏章中写道,汝天资仁厚,满腹经纶,文武双全,可是事实?”

    李天秀知道皇帝的考验来了,便全神贯注地思考,为避免出错,他不求出彩,只求稳妥。于是谨慎回答道:

    “回禀陛下,是苏元帅赏识后辈,臣能力肯定是有的,但不一定是陛下理解的那样。比如勇武方面,下官并无武艺在身,只是有领兵上战场的勇气而已。比如文才方面,臣博闻强记,曾经看过背过四书五经八成内容,便都记得,只是因为年龄尚浅,还没有时间学会灵活运用。”

    “哦?原来是个读书种子,竟能记得如此多书,这已经可以考科举出仕了,运用倒是不必急在一时,以后官场有的是机会学以致用,朕倒要考校一下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