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败家子:明武宗魂穿高衙内 » 第18章、进入两浙路

第18章、进入两浙路

    一路南下,高衙内率领的禁军部队很快就抵达了两浙路最北端的润州,即今天的镇江市,明显能感觉到周围一下子变得繁华了起来。

    两浙路,治所在平江府,即今天的苏州,下辖平江、镇江两府,润、杭、越、湖、婺、明、常、温、台、处、衢、睦、秀等州。

    不同于山东地区的无法无天,整个两浙路地区由于天气湿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的原因,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鱼米之乡。

    根据户籍黄册记载,该路面积12.26万平方千米,户数197.5万户,每平方公里户数16.1户,每平方公里人数80.4人。是大宋人口最稠密的区域,同时也是经济最发达,缴纳赋税最多的地区。

    但凡有什么波动,都会影响大宋的税收,这是赵官家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这边刚开始有起义的苗头,就派人前来镇压了。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八月初,距离大宋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方腊十月二十日在睦洲青溪县发动的起义,还有50多天的时间。

    高衙内不打算多耽误时间,早一点抵达睦洲青溪县,早一点找到方腊,早一点化解当地百姓的怨气,就能给北伐辽国的主力部队多一点机会。

    当然啦,也就是一点点而已。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童贯有个称号,内战内行,广阳郡王;外战外行,求饶大王。

    历史上,十五万大军被辽国的八千人按在地上疯狂摩擦,最后还是靠求助金国,才拿钱把幽州燕云一带的土地买回来了。

    至于当地的人口,牲畜,财物,通通都被金国给俘虏到北边去了,也就是整回来一个空城,就这还有脸大肆吹嘘。

    另一个关键人物蔡攸,根本就不是武将,靠着蔡京的关系还有溜须拍马编各种祥瑞故事哄赵官家上位,屁大的本事都没有。

    真正有点本事的辽国降将郭药师,西军的种师道看老将军,都是被他们用来背锅的家伙,毫无用武之地。

    高衙内也想着,如果能快一点稳定两浙路,凭借着这个不大不小的功劳,领着自己的这八千人也能去北方凑个热闹。

    岳飞想当年在青龙山八百都能八百破十万,现在手中有八千人,在童贯他们溃败逃跑的时候,一举拿下辽国的南京城,这回去不得封个王?

    黄昏时分,岳飞凑到高衙内跟前,说道:“少爷,前方十里就是润州的州城了。”

    此刻的天色还不晚,但要是过了润州城,再继续往前,今天之内便到不了下一个歇脚之地,只能在野外安营扎寨。

    高衙内想了想,说道:“那就在安州城歇息一晚吧,进了两浙路,后面便不能这么安逸了。原地歇息一刻钟,一刻钟后启程前往润州城。”

    方腊起义的背后,有没有当地大家族的一些支持,现在还不得而知。史书中倒是有一些模糊的记载,但是真假不好判断。

    北宋六贼之一的朱勉,打着给赵官家收集奇花异石的名头到处抢掠财物,就连一些本地的大家族也被盘剥的不轻,但他的后台是蔡京,靠明面上的力量他们根本斗不过朱勉和蔡京,这才扶持了这么一个方腊出来,毕竟有钱有粮,造反很容易的。

    十里的路程没多久,转瞬即到。

    润州是个规模颇大的城市,此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赶在城门关闭前进出城市的人很多,碰巧还有两个入城的商队,城门口很是拥堵。

    高衙内他们当然是不用排队的,早有润州当地的官员在城外迎接了:“防御使,高太尉身体可好啊?润州知州于敏携润州官员在此恭候……”

    大宋的行政效率不高,消息传递的速度却是一点都不慢,高衙内还没从东京出发,两浙路这边就已经得到消息了。

    背靠大树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

    高太尉之子过来办事,好吃好喝好招待是最基本的操作,谁让他们都想巴结高俅呢。

    之后就是润州的地方官员做东,开一场盛大的洗尘宴,他们一路走来,这样的宴会倒是第一次参与,并不是山东的官员不懂事,而是他们忙着四处平山灭寨,部队都打散了,官员根本就摸不到他们人到底在哪里。

    入乡随俗,这样的场合,高衙内也不陌生,直接接受,没有拒绝,京官到了地方,端的太高,也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高衙内对此也说不上多在意,他并不打算在润州久留,最多一日便会再次启程,毕竟方腊谋逆造反的事情一刻都不能耽搁。

    当然,是在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情况下。

    八千人的禁军部队,官方的驿站当然装不下这么多人,但是润州城可以。

    留下岳飞还有一干副指挥使和教头,让最精锐的一到十组二百名禁军驻扎官驿。其它人则原地解散,只要不违背高衙内定下的纪律,随便放松,只要明天早上九点准时在城外集合即可。

    吃饭还要一会,高衙内和岳飞在房间中休息。不远处的一个房间中,润州知州于敏看着自己身旁的通判和录事参军等人,拿不定主意。

    “朱勉已经有所警觉了正在暗中调查,好在当初选择的是咱们最北端的润州接洽,不怕就这会怕是已经暴露了,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这高衙内名声可不太好,他真的能帮助咱们成事么?咱们干的可是掉脑袋的事,他要是回头举报给官家,咱们可怎么办?”

    “我觉得应该不会这么糟糕,起先我也是认为高衙内不靠谱,不过他在山东一带可是杀了不少山贼的,并且对百姓秋毫无犯,咱们把朱勉干的腌臜事说了,我觉得他未必会拒绝,高太尉和朱勉可是一直不对付啊。”

    “曹通判,你看人最准,一会酒桌上多敬高衙内两杯酒,能够说服他的话,让方腊杀朱冲和朱勉也就容易多了。”

    “如果没什么机会,咱们就想办法拖住高衙内,让方腊那边提前动手,把两浙路的天给捅破了,我就不信他朱勉有能耐瞒得住。”

    “这方腊也不好掌控啊,虽说有了钱粮,他笼络人心的速度也太快了,再拖延下去,我怕我们也要反受其害。”

    “嗯,最好还是让方腊动手干掉朱勉,再让高衙内拿下方腊,他得了这份功劳,咱们也免除了后顾之忧,顺便抱上高太尉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