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仁宣间 » 第五章 大汉将军

第五章 大汉将军

    壬午月辛卯日(五月廿三)

    太子一行继续北行。何两生很少说话,默默地跟着队伍中。因为与前队的杨雄、后队的唐仰吾交过手,自己觉得多少还有些不自在。扬雄、唐仰吾因为有高手加入,沿途护卫的担子轻松了许多,心里十分接纳何两生。小金子时刻都在太子身旁,倒是太子非常热情,频频招呼何两生,谈沿途风景人物。似乎何两生同行之后,朱瞻基的心情开朗了许多,毕竟有高手在身旁,安全更加有保障。而且,他从心里喜欢这个略显木讷、不谙世事,却很真诚、武功高强的少年郎。

    中午打尖之后,快到宿州地界,进入了淮阳山脉余脉。山头林立,环境优美,山上的竹林都成片,长得有碗口粗,十分茂盛。如果不是因为赶路,确是一个心旷神怡之所。官道在山间穿行,蜿蜒曲折。很快来到一个叫做神龙峪的地方,地势变得越来越狭窄。就像是把一座山从中间劈开,硬生生地开出一条道路,两边是直直的岩壁,挡住了日光,就连天也只有一条缝那么宽,几朵白云慢悠悠飘过。官道弯弯曲曲,仿佛又是极深,不知尽头在哪里。

    朱瞻基有些诧异,官道怎么还有如此险峻的地形,随口向胡安说出自己的疑惑。胡安听后一脸诧异,愣在原地足有几秒钟。“好像是走错路了”,胡安满脸羞愧,“殿下,您看我这路都没带好,该死该死。”胡安解释道,可能是前面有一个路口走错了,走上了小路。现在返回去继续走官道,算上往返的时间大概耽搁多半日的路程。其实,这是一条近路,以往自己走的时候贪图省时省力常走这条路,以前走得惯了,所以当时没有察觉,习惯性地走上了小路。小路虽然偏僻,但是却能快上小半日的路程。再走上有一个时辰,还可以走回到官道之上。胡安请示太子殿下还是返回走官道,安全更有保障。太子没有立即回答,思索片刻后决定就走小路,正好能早一点感到京师。

    众人到了神龙峪口,看到地势如此险要,因为连日来的种种危险,大家都有几分顾忌,在峪口徘徊良久,迟迟未进。李荣自告奋勇,要求进去打探情况。太子怕他一个人有危险,坚决不允,要一同进入峪内。胡安等人都劝太子应允,以大局为重。朱瞻基还是不同意,率先策马进入峪内。大家见状,不能再说些什么,只好分头保护太子。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要尽快赶回京,就只能往前走下去。大家都加着小心,胡安把弓箭握在手中。其实,弓箭在峪内,反而施展不开。前行了一段,未发现异常。刚进入的时候,还能三四匹马并行,后来越来越窄,只能双马并行。走到一段,只能单马通过。大家依次前行,盼望着这段路尽快走完。

    空谷鸟鸣,白云悠悠。左侧的山头上,叽叽喳喳一片鸟鸣,右侧山头随着飞出一群鸟雀。“小心有埋伏”,唐仰吾大喊一声,“快走!”他江湖阅历最是丰富,看见鸟雀乱飞,就知道上面一定有情况。话音刚落,就看见前面一股烟土从上头落下,伴随着轰轰之声,接着就是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走在最前面的杨雄大喊:“快退!巨石挡住路了。”

    正在这时,山头两侧涌出十余人,不住往下射箭、扔石块和稻草捆。几根圆木滚落下来,封住了退路。这些木头被淋上了桐油,几根火把抛下来,木头燃起熊熊大火。扔进沟内的稻草,被火引燃,冒出了浓烟。乱箭飞来,众人几乎无处可躲。太子挥剑自保,危在旦夕。幸而东宫四杰是武林一流高手,拨打箭矢保护太子自然不在话下。胡安刀马娴熟,自然伤不着他。趁着箭雨的空隙,他还能搭弓射箭予以还击。小金子紧紧跟随着太子,亦在东宫四杰的保护之下。只是烟雾弥漫,遮挡住了视线,而且浓烟呛人口鼻,火焰熏人面目,形势上只有挨打的份,几乎没有还手的能力。众人不住拨打箭雨和石块,后退得极慢。山上伏击的歹徒,知道下面高手众多,强攻占不到便宜,一直站在山头放箭投石,没有扑下来厮杀。

    何两生自然不惧飞石乱箭,自保之外还要想着杀敌突围,毕竟困在当场早晚都是死路一条。他左右观望,寻找破敌之策。山头上人影攒动,峡谷两侧都被堵住。思来想去,何两生认定前后被堵,被动挨打总不是办法,只有冲上山头,才能解围。两侧山壁,高有三丈,轻功难达。右侧平滑,毫无着力之处,左侧却又几棵小树,斜斜地长在半山腰。何两生看准方位,运用轻身提纵术,跃上一丈高的小树,借力使力,再纵上一块突出的岩石,离山头已是不远。何两生的动作,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太子方面无不欢呼雀跃,没有想到何两生能在死地中找到生路,在绝境中觅得生机。众人都看到了希望,精气神为之一振。黑衣人方面无不吃惊,没有想到太子护卫中有如此高手,竟能飞跃悬崖峭壁。两侧黑衣人朝着何两生纷纷放箭,要在登顶之前解决掉他这个麻烦。何两生看到箭矢挂着风声集中朝自己射来,随手拨打掉几只,攒足气力纵身一跃,然而足有一丈多高,而且登在巴掌大的崖壁上,气力不能充分,头顶刚刚冒过崖顶,已然气力到了尽头,无法跃上崖顶。

    此时,山头上上来一名黑衣人,手持长枪朝着何两生就刺。何两生悬于空中,难以躲避,急中生智,用手中宝剑挡了一下。毕竟是在空中,难以发力,身体摇荡起来。黑衣人长枪再次恨恨刺向何两生扒住崖壁的左手,众人眼见何两生难以格挡,不由得全都叹息。眼见长枪就要刺刀左手,何两生拼着断手也不敢撒手,想着拼尽全力跃上去。朱瞻基绝望地闭上眼睛,叹息何两生惨遭不测。一声惨叫响彻山谷,朱瞻基几乎落下了眼泪,关切地睁眼望向何两生。只见何两生仍挂在崖壁,而山头上的黑衣人当胸穿过一支利箭,双手捂着伤口,痛苦地呻吟,身体扭曲,一头栽下了峡谷。朱瞻基迷惑地四下张望,只见胡安骄傲地举起了手中的弓箭,原来是他在危机时刻施展百步穿杨的绝技。

    何两生心中一阵暖意,新加入的团体给了他有力地支持。他稳了稳心神,左臂发力,再次提纵,终于跃上山头。山上的人大吃一惊,没有想到有人真的能飞上来,顾不上往下投掷石木,纷纷挺刀来战。东宫四杰中,唐仰吾轻功最好,号称海内一绝,照着何两生的样子,试了两次同样跃上山头,二人并肩作战。何两生见唐仰吾上来助阵,沟内的众人,因为少了一面山头的攻击,压力减少了不少。

    何两生刺伤几个黑衣人后,发现在后面督阵的正是河间双煞耿氏兄弟。想到这几日他们的恶行,顿时心头火起,几个飞跃扑了过去。耿氏兄弟看见何两生生龙活虎,惊诧昨天明明中了暗器,早应毒发身亡,怎会没有事情一般?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见何两生冲过来,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由得咬牙切齿,双人四手打出暗器,定要将何两生毙命当下。何两生知道他们的暗器都喂了剧毒,昨天自己就吃了大亏,因此倍加小心,拨打腾挪,一时间竟然突不进去。

    僵持间,忽然听见对面山头一阵大乱,伴有霍霍的喊声响震山谷。只见一个巨汉现身山头,手里挥舞一把三股叉,勇猛无敌,真如天神下凡一般。看他身高足有丈二,常人至多到他的腋下。他逢人便打,但是似乎并不会武功招式,只是猛抡、猛插、猛挑、猛砸等等,只力大无穷,勇猛无敌。黑衣人可是遭了殃,武器碰上钢叉无不磕飞。巨汉疯一般,猛冲猛打,见谁打谁,搅闹的山头一片哀嚎之声。

    耿氏兄弟知道今天难得便宜,拼命大喊:“多投火把,烧死他们。”黑衣人不住往下火把、稻草和木头。沟内两头都被堵住,前进后退都不行。火势越来越大,浓烟越来越浓,还要不断拨打飞石、箭矢,太子等人状态狼狈、形势危急。

    何两生见耿氏兄弟不求进攻,意在防守,旋即明白他们是要拖住自己,让手下人放火烧死太子。他心里焦急万分,奈何眼前一片开阔地,正是施展暗器的绝佳场所,自己没有掩护之地,要冲过去确实困难异常。踌躇间,见右侧有几个巨石,石头右侧有一小片树林,直通道耿氏兄弟身后。一个身影在巨石和树林间忽隐忽现,分明就是唐仰吾。原来,山头上的黑衣人已经被他用鹰爪力和暗器除去,见耿氏兄弟负隅顽抗,借助石木的掩护潜到后面。他的暗器是伏虎钉,乃是独门暗器,通常不喂毒药。他瞧准时机,张手打出三枚伏虎钉,呈一竖线飞向耿水昆,取头、背、腰三处大穴。耿氏兄弟耳中听见厮杀声越来越弱,已感到大事不妙,恍惚间看见林中人影晃动,便已留意。三枚伏虎钉袭来,耿水昆听风辨位,侧身闪避躲开,回手打出一枚飞刀。

    唐仰吾加入战团,牵制了耿水昆,何两生专心对付耿水屯,顿时从容了许多。他几个飞跃,已到耿水屯面前,挺剑刺其胸口。耿水昆拿出大环刀招架,左手偷发暗器,勉勉强强打在一起。何两生意在速战速决,运用达摩剑法,使出一招“一苇渡江”,纵身跃起,在空中刺其双目。耿水昆以刀架开,左手射出飞镖。这一招妙就妙在借力生力,在空中腾挪转移。何两生空中转身,躲过飞刀,宝剑又刺哽嗓。耿水昆未料到何两生竟然在空中借力,挥刀再格,人往后退。何两生借力之下,身体再度腾空,头下脚上,犹如一条巨龙从天而降,剑尖直指耿水昆头顶。耿水昆不敢再挡,只得再退。可是,何两生速度惊人,剑光有如一道闪电,刺中耿水昆咽喉。轻哼一声,耿水昆扭曲着瘫倒在地。

    耿水屯眼见兄长死在何两生剑下,眼睛都红了,一声怪叫,双手各向何、唐二人打出一把飞刀,人却向崖边冲去。何、唐以为他要逃命,正犹豫是否追击,没想到耿水屯并没有逃走,在崖边一块巨石下,抓起一个木桶,顺势抛下山谷。听见谷里嘭的一响,顿时一道火焰冲上山头。原来这木桶里是桐油,见火燃烧。耿水屯抓起了第二个木桶,就要扔下山谷。唐仰吾情急之下,飞出一枚伏虎钉,正钉在耿水屯后背。耿水屯晃了两晃,挣扎着还是把木桶抛下去。谷中又是腾起一片火光。唐仰吾冲过去,耿水屯抽出大环刀,真准备拼命,被唐仰吾毙于掌下。只可惜死无对证,不清楚是哪方势力。

    何、唐想着把太子等人拉上悬崖,但是恰巧耿水屯抛落桐油桶跌落于此,大火熊熊燃烧,一时半会难以扑灭。他们正好另想办法,从别处崖顶借着山势跳下,与太子等人会合一处。山谷内到处都是火堆、箭矢、滚石,狼藉一片。杨雄、李荣等守护着太子,索性大家都没有受伤。只是两头都被堵住,难以脱身。扬雄等人曾试着合力搬移巨石,可是巨石纹丝不动。想要跳过去,更是难上加难。

    危难之际,右侧山崖甩下一条藤蔓。众人顺着藤蔓望上去,只见那个巨汉从崖山上敏捷地滑下来,腰里别着三股叉。一落地,巨汉谁也不看,直奔巨石而去,“好朋友,让开让开,让我来”。众人正在不明所以之时,巨汉用双手推了推巨石,又用肩膀靠了靠巨石,大概心里已经有了底。然后只见他下蹲、塌腰,一只手探底,一只手侧扶,大喝一声起,巨石竟然被他扛上肩头。“大家快过去”,巨汉还能开口说话,真是神力。太子略有犹豫,很快率一行人急忙从石下穿过。巨汉见大家都过去了,把巨石举过头顶,自己往旁边侧身,再抛落巨石。巨石轰然落地,深深砸进地面,厚厚的尘土飞扬而起。

    大家顾不上多说话,急忙往前赶路。大约一炷香时间后,大家终于有惊无险地走出了山谷,眼前瞬间开阔。此时大家围住巨汉,感谢救命之恩,赞叹天生神力。巨汉摇摇手,“好朋友,有没有吃的,快饿死俺了”。众人见其性情直爽,无不喜欢,把吃食凑到一处。巨汉毫不客气,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吃饱后,巨汉才向大家说明了前因后果,虽有点前言不搭后语,连贯起来倒也听得明白。

    原来巨汉姓张名阿牛,家住在宿县池河镇。家里只有他和爹娘,爹娘在太平桥头开茶铺,勉强糊口度日。他从小就饭量大、力气大、个子高,家里穷没有读过书,长大了就在周边山上打猎。他身高力大,跑山打猎练就了飞毛腿、钢筋铁骨,打个狍鹿之属然强于普通猎户,有时候还敢猎虎打熊,因为他清楚多打些猎物才能填饱肚子。

    昨天张阿牛出去打猎,猎到一只肥鹿,高兴坏了,哼着小曲扛在肩上,打算回去孝敬爹娘。走到快到桥头的山坡上,他看见有两伙人在打架,就躲在上山看,其实正是太子等人同刺客生死搏斗之时。因为心思都在刺客身上,太子及众人谁也没有发现他。等大家都走了,他回到到茶铺,左找右找,却找不见自己的爹娘。他急忙到周边去找,结果在一个山坳里看到了爹娘。爹娘都被绑着,嘴里塞着毛巾,身上都有血。他急忙松开绑绳和毛巾,爹爹已经断了气,亲娘还有一口气,告诉他害他们的就是那批黑衣人,说完也就死了。张阿牛痛哭不已,埋葬了爹娘,发誓要给他们报仇。他打猎为生,善于辨认痕迹、追踪猎物,因此追到此处,打杀黑衣人,算是给父母报了仇。

    听到这里,大家明白,昨天遇险的茶铺,就是他的家。没有想到其中还有这么多曲折,感慨不已。唐仰吾告诉张阿牛,黑衣人的领头人已经被他们打死了,可以告慰爹娘。张阿牛听了,高兴地哭了出来,跪下来就给唐仰吾磕头,嘴里还说“谢谢恩公!谢谢恩公!”

    太子问他,“壮士,你家里还有别人吗?”

    张阿牛听到又哭了,“没有了,什么人都没有了”。

    太子心中一动,再问他:“壮士,你可愿意跟我们走,能保你有个好前程。”

    大家听太子这样说,都为张阿牛高兴。

    没想到,张阿牛摇头不答应,“前程是啥,我不要”,他盯着太子问,“好朋友,我就问你一句话,能管饱饭吗?管吃饭就去,不管就不去。事先跟你说明白,我可能吃啊,别到时候说我讹你”。

    太子哈哈大笑,“管饱管饱。以后你做大汉将军,天天吃饱饭,还有大鱼大肉,就怕你吃腻了”。大汉将军是明代殿廷卫士的称号,隶属于锦衣卫,又称红盔将军、明甲将军等。取身材高大者为殿廷卫士,以资壮观。凡朝会及皇帝出巡,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轮值。明陆容《菽园杂记》载:“盖选军民中之长躯伟貌者以充朝仪耳,谓之大汉将军。”

    “好朋友,那我就跟着你了。你就是我的管饭先生。”张阿牛不知道什么是大汉将军,只听说管饱,高兴得不得了,更别说有鱼有肉,欢欢喜喜跟着太子,把忧伤都丢掉得干干净净。

    大家都喜欢张阿牛,能够结伴同行,自然又添了一个好帮手。大家继续前行,马匹却出现了问题。在谷中,人都没事,马却损失了两匹,一匹被箭射死,一匹被火烧死。小金子和何两生同乘一匹,刘伯兴和唐仰吾同乘一匹。张阿牛担心一般马匹受不住他,故不乘马,而且他打猎惯于行走,迈开两条长腿,却也比乘马慢不了多少。

    晚宿桃山驿,更换了马匹,给张阿牛也挑选了一匹足以堪用的大马。他骑上了试试,喜欢得不得了,手舞足蹈。晚上,驿站传递来一则消息,淮安府报:在运河淮安段发现一艘船,船上五人都已被害。被害人是海寿公公和四名侍卫。初步勘察,仵作指出,凶手都是一刀毙命,连杀五人,船内财物被抢劫一空,海寿公公手里握有一枚莲花铜牌。当地官府认为是劫财害命。太子很是伤心,海寿一定是受了自己的牵连,整晚一个人在屋子里,默默无语,连晚饭都没有吃。小金子愁眉不展,暗自掉了几滴眼泪。海寿公公在皇宫里头,一直都很照顾小金子。大家都很沮丧,没有想到对手在水陆两边都有埋伏,看来回京路程比想象的还要凶险万分。大家心里都清楚,海寿公公绝对不是被谋财害命,对手是黑道高手。一刀毙命,连杀五人,且四名侍卫都是好手,可见杀手的武功有多高强。

    神秘的莲花铜牌已经在众人视线中出现两次,每一次都带来死亡。关于它的来历,大家都不能确定。何两生自然不会多说话,更不会把林映月的事情说出来。唐仰吾江湖经验多,虽然不能肯定,猜测莲花铜牌可能与江湖第一教派白莲教有关。这两次刺杀没有抓到活口,对手是有备而来,下次争取抓个活得,一定要问出个结果,不能到现在还在猜测谁是幕后指使。

    白莲教是中国民间秘密的宗教组织,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南宋绍兴三年吴郡昆山人在淀山湖创立白莲忏堂,被认为是白莲教的开端。后历经元、明、清三代,起伏七百余年。关于白莲教源流,迄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白莲教源于摩尼教,“白莲社、白云宗、明尊教都是摩尼教的支派”;一为白莲教来源于佛教净土宗,此种说法流传较广。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约五百年间的发展变化,先后产生了天台、华严、净土、禅宗、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佛教中所谓的净土,系指无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污染的清净世界,既西方极乐世界,亦称“阿弥陀佛净土”。白莲教最初的教义中只是单纯地信奉弥勒佛,但是元朝末年不断世俗化,不断融入“弥勒下生”“明王降世”等思想,逐渐由佛教宗派演变为具有反抗意识的民间秘密宗教,并与元末农民起义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元朝灭亡。朱元璋目睹宗教推翻元朝的巨大作用,登基后下诏严禁白莲教、明尊教、白云宗等教派,导致这些教派转入地下,秘密开展活动。

    永乐朝,白莲教诞生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首领,被尊称佛母的唐赛儿。唐赛儿是山东滨州蒲台县西关大寺旁唐尧举的女儿,生于建文元年。她年幼聪颖,识文断字,出口成诗。她不爱女工,偏爱兵法。13岁时父母双亡,14岁嫁给林三,同年丈夫病故,由此出家为尼,人称仙姑。唐赛儿出家的第二年,蒲台县久旱不雨,“佛母”祈雨,天降甘霖,县知事送“仁民遗爱”匾,以示敬慕。后济南知府听说后,想要聘为继室,唐赛儿坚决不从,逃遁而去。传说,唐赛儿祭拜丈夫的坟墓,经过一座山岭,发现石缝中露出石匣,打开后得到奇书和宝剑,遂通晓法术。剑亦神物,惟其能用。在民间使用法力,百姓信从,有很多人跟随。官府知道后,派兵抓捕,唐赛儿率众反叛,杀伤军兵甚众。失败后被捕,将要伏法而一点都不害怕。行刑时,刀不能伤其身。不得已又被关入监狱,手足都被栓住,但是不久就自行打开枷锁而去,不知所终。官府抓了很多尼姑,还是找不到。江湖上都传言,白莲教教主就是佛母唐赛儿,白莲教圣坛就在山东,可是没有人见过佛母,也不知道她在哪里。

    太子听说过这些传闻。从当前情况看来,白莲教三番五次行刺,不知道是对太祖朱元璋镇压、禁止白莲教的报复?汉王朱高煦已经与白莲教勾结在一起?白莲教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山东,汉王朱高煦封地也在山东。唐赛儿不知所踪,会不会被汉王朱高煦所庇护?如果是这样,汉王朱高煦的势力无疑增强了很多,情况变得愈加复杂苦难。太祖朱元璋得天下,白莲教推波助澜,难道现在又要兴风作浪?太子心目中,不断权衡各种可能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