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仁宣间 » 第六章 微山湖夜话

第六章 微山湖夜话

    壬午月壬辰日(五月廿四)

    过了徐州,大家更加紧张,因为很快就要进入山东地界。汉王朱高煦的封地就在山东乐安(今山东惠民)。

    汉王朱高煦,成祖朱棣第二子,性情凶悍。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将各藩王王子召往京城学习。朱高煦从小就很顽皮,不肯学习,言行轻佻,太祖非常厌恶他。朱元璋驾崩后,朱棣派世子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去南京。朱高煦的舅舅徐辉祖见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诫他。他不听劝告,反而偷走舅舅徐辉祖的一匹好马,径直渡江北回。朱高煦在归途中杀死官民,到涿州时又击杀驿丞,朝廷议论纷纷,指责燕王宠溺王子。

    朱棣起兵后,世子朱高炽负责留守BJ,朱高煦随军为军中先锋。白沟河之战,成祖朱棣战败,几乎被瞿能父子赶上追杀。危难之际,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锐骑兵赶到,救下父亲朱棣,并与瞿能决战,将瞿能父子斩于阵前。此后,燕军在东昌兵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逃走时,又是朱高煦率军赶到,击退建文朝廷的南军。徐辉祖在浦子口打败燕兵,朱高煦率领番骑奔来,指挥部队拼力作战,南军这才退兵。成祖朱棣屡次濒临危难而转败为胜,甚至保住性命,朱高煦功劳很大。

    永乐二年,朱高炽立为太子,朱高煦封为汉王,藩地为云南。朱高煦一直觊觎皇位,不肯就藩,向父亲朱棣控诉:“我有何罪,要被排斥到远隔万里之地。”朱高煦跟随成祖巡幸BJ,极力请求与一起返回南京。成祖不得已,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朱高煦求得天策卫为自己的护卫,朱棣又同意了。要知道,当年李世民功高,被李渊封为天策将军。朱高煦正是自比为唐太宗,可见野心之大。不久,他又乘机请求增加两护卫,其所作所为更加放纵。

    永乐十三年五月,朱高煦改封山东青州,又不想前往。成祖原本信任朱高煦,直到此事才开始怀疑他,赐诏训诫:“你既已受封藩地,岂可常居守邸。前因云南遥远,害怕前往,而今封于青州,又托故欲留,前后恐非实意,此命更不可辞。”但是朱高煦仍拖延自如。私自挑选各卫壮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属兵部,纵使他们四处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将他们擒获惩处。朱高煦大怒,手持铁勺击杀徐野驴,对此无人敢言。朱高煦于是僭越使用御用车马器物。成祖听说后十分生气。十四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尽获其违法之事数十桩,于是对他予以切责,褫夺其冠服,将他囚禁于西华门内,并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是一个好人,念及父子、兄弟感情,流泪在父亲面前求情。成祖朱棣削其两护卫、处死其左右数人,作为警示惩罚朱高煦的手段。第二年三月朱棣命其迁封乐安州,即日启程。朱高煦不敢再违抗父命,郁郁寡欢地来到乐安,心中怨恨。几个月前,朱棣病逝于榆木川,朱高炽即位,朱高煦已是虎视眈眈。现在朱高炽突然暴毙,朱高煦已经梦到了坐到皇帝宝座,感谢苍天赐予大好机会,摩拳擦掌,急于谋反。太子朱瞻基此前已经得到密报,二叔朱高煦与三叔朱高燧在暗中部署了夺位的阴谋,政局变换莫测,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临近山东,气氛愈加紧。太子一行来到柳泉镇,再往前走,就到了山东界,晚上准备投宿临城驿。几天里死里逃生,难得片刻安宁,众人决定好好吃上一顿,特别是张阿牛一支向管饭先生喊饿。在柳泉镇寻到当地最大最好的饭店——懋楼饭店,一行人要享用午饭。胡安请何两生上座陪太子,何两生不肯,说胡安为指挥使,理应上座。最后,还是被胡安请到上座。张阿牛不愿意跟大家一桌吃饭,太拘束、不习惯,央求着胡安给自己单独安排一桌,要了一盆饭,一盘青菜、两只肥鸡,自己开开心心地吃饭。

    席间,小金子用银针插进了每一道上来的菜,确保安全后大家才品尝。接连的刺杀,已经让大家怀疑一切了。胡安见气氛有些沉闷,讲起了笑话:“今日我们在徐州界,下午便可到山东界。记得当年张士诚同太祖爷争夺天下时,这两处都在张士诚管辖之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不知道真伪,博诸位一笑。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本是穷苦出身,撑船运盐为生,受了不少欺凌。后来元末大乱,张九四与十七个盐工打死恶霸,揭竿而起,后来自立为吴王,盛极一时。张九四取得高位后,附庸风雅,厚礼文士。他请文士帮自己取一个文雅的名字,文士们给他取名“士诚”,他很高兴,心里美滋滋的。可是他毕竟读书少,不知道文士在戏耍他。《孟子》里有“士诚小人也”,张士诚被文士骂作小人还美滋滋。”大家听完哄然大笑。张阿牛不知道大家笑什么,也跟着咧嘴大笑。

    胡安可能是话说得多了些,席间很少再讲话,饭也吃得少,哈气连天。大家都说他这些天操持,确实辛苦,请他注意休息。胡安连说不碍事。临行前,胡安出去了一趟,回来后确实容光焕发,仿佛吃了仙丹一样。大家打趣他一定是出去喝酒了,胡安笑笑否认,也不再多说。何两生心想,现在是皇帝丧期,胡安哪里敢偷偷出去喝酒,况且身上也无酒味。细想起来,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一次。

    饭后大家继续前行。出柳泉镇十里,有一片柳树林,枝干粗大,枝叶繁茂,显然已是数十年的老树。虽是午后,艳阳高照,进入林内,顿感清凉了许多。这样的林子,树木稀疏,不像之前遇险的密林,极难藏人,因此大家略为放松。大家放马缓行,游目四望,欣赏林中景致。张阿牛在林子中跑惯了,索性跳下马来,在林中窜来窜去,尽情撒欢。他的马倒也听话,由后面的刘伯兴牵着走。

    走在前面仍是李荣和杨雄,负责探路。俩人正说话间,李荣突然觉得马腿被拌了一下,马失前蹄,整个马向前到了下去。李荣机敏,虽然事出突然,还是从马背上跃起,跳落一旁。杨雄提高警觉,立即勒住马匹,后面的人立刻紧张起来,停马观望。李荣探身观察,原来他的马踩踏上地面的一条绳索。与此同时,方圆三丈以内的树上,突然出现很多红色灯笼,气氛异常诡异。太子一行人,除了张阿牛在远处乱跑,其他人都在这些红色灯笼笼罩之内。

    “朱瞻基,你上违天命、下违民心。进入天香阵,谅你插翅难飞。”左前方林中,闪出一位红衣美貌少女,她的声音飘飘忽忽传来,就像是鬼魂一般,说完一闪不见。

    “昨天你们杀了耿氏双雄,今天就让你们血债血偿。”随即,她的身影又在右侧树林闪出,说完又是一闪不见。看来,他们与耿氏双恶是一伙的。

    众人惊愕万分,这是什么身法,世界上还有这么快的轻功吗?真是闻所未闻。如果真的有,那一定只有神仙才能练成。除非,她不是人,是鬼魂。不是说鬼魂只有在晚上才出现吗?这白日里现身的鬼魂闻所未闻。

    杨雄不信邪,催马前行,要去红衣女人出现的地方查看。哪知他刚刚一动,面前的红灯笼嘭的一声炸开了,飘出一股白烟。杨雄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大叫一声“有毒气”,说吧翻身从马上栽倒。李荣离他最近,还来不及堵住口鼻,也中毒倒地。

    这时候,周围的红色灯笼一个一个炸裂,飘出团团白烟。众人赶紧闭气,捂住口鼻。女人的笑声忽左忽右传来,有时竟然两边同时传来。何两生趁白烟尚未飘到,纵身跳到太子马背上,双手抓住太子臂膀,丹田发力,运用玄功,奋力向旁边的树枝跃去,准备借助树枝再跃出离毒阵。他身在半空,正要落脚在树枝上,忽然迎面一道蓝光。何两生前日已经吃了暗器的亏,自然知道利害,脚尖登在树枝上,不得以身体斜飞,又落回了原地。四处张望,并没有发现对手。藏在暗处突施冷箭的敌人,是最危险的人。唐仰吾试着向反方向飞身纵去,迎面又打来一支暗器。唐仰吾有所准备,空中腾挪闪躲,只是不得不退回原地。看来,四面都有敌人,突围出去几无可能。敌人暂不想正面厮杀,要用暗器将他们困死在天香阵中。

    太子朱瞻基不是武林人士,不会闭气,立即中毒摔倒。其他几位努力闭住气息,尽量拖延一刻是一刻。只是马儿不会闭气,纷纷中毒倒地。何两生心里发慌,知道今天难以生离毒阵,自己只能闭气一时,时间久了还是没有办法。太子已经毒晕,何两生想着要拼死一博。正当他准备冲出去,忽然间觉得脸上一凉,随即又是一凉。他以为是对手的毒药,心想这下子糟了,必要中毒了,旋即又是一喜,原来是下雨了。太阳雨!晴空万里,忽然就下起了雨,越下越大,竟然把毒烟全部打散。天香阵竟然被一场太阳雨给破掉了!何两生不由得感叹,看来朱瞻基确实是真命天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场太阳雨化解了天香阵。

    远处传来红衣女人飘忽的声音:“今天算你们走运,让你们多活两日,你们的命我要定了。”众人听见后,紧绷着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又是一次死里逃生,难免心头一宽,仿佛千斤巨石落了地。胡安、小金子围在太子身边,唐仰吾、刘伯兴把昏迷的杨雄、李荣和唐仰吾抬到一处,准备施救。

    “小心暗器”,何两生突然飞身而起,抽出宝剑舞动成一片剑雨,冲到了前面。随着叮叮当当之声,数件飞刀被磕飞,散落在地,泛起点点蓝光。然而,何两生只能抵挡一侧的暗器,另一侧同时飞来数只暗器,却是无暇顾及。危急时刻,刘伯兴挺身而出,抽刀在手,使出了家传的疾风刀法,快若闪电,动若脱兔,转瞬之间打飞暗器。刘伯兴不爱说话,从来不显山露水,但是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所以何两生对其功夫不禁刮目相看。

    “哈哈……”一串串飘忽的笑声,在树林中此起彼伏,越来越远。

    红衣女人的回马枪,差点让太子一行吃了大亏,吓得众人一身冷汗。随着笑声消逝了许久,大家还不能十分确定她已经离开了,悬着的心总是放不下了。略略安定心神后,众人将昏迷之人聚在一处。小金子从包裹里掏出一个小瓶,说是太医院解毒的丹药,能够祛毒培元,分别给三人服下。没有多久,他们三人迷药被破解,人苏醒过来。小金子的宝贝还真不少,也不知道他的包裹里还有什么好东西。张阿牛也早已跑回来,看见这般情景,吓得吐吐舌头,不敢再乱跑了。

    众人往前有了一段路,遇到岔路口。胡安介绍,右边是通往临城驿,左边通往微山湖。太子停住马匹,突然道:“孙子说过,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不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要自己掌握事情的主动权。每日来我们都被跟踪,说明我们的路线被人家摸得一清二楚。今天我们就来个出其不意,让他们琢磨不到我们的行程。我们改走水路,去微山湖。”

    众人听后都觉得有道理,欣然同意。这几天来,天天都被跟踪,天天都被暗算,大家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改走水路说不定就把敌人甩掉了。还有,每天骑马赶路,早就累的不行,只是太子都没有说什么,大家就更不好意思叫苦了。现在改走水路,坐在船上,就不用这么辛苦了,说不定还可以看山观水,岂不妙哉!众人调转马头,直奔微山湖而去。

    没有多久,就到了微山湖畔。这里没有驿站,胡安找了一个渔村,费了好大劲才买到许多干粮、牛肉和其他吃食,雇佣了三条马船和快船。太子用一条快船,胡安和小金子陪着。太子特意拉何两生上船,何两生不便推辞,携手上船。东宫四杰和张阿牛用一条快船,在太子船前引路。还有一条马船用来运马,以便下湖时再用。何两生不会水,还有些晕船,好在内力深厚,调整气息,逐渐也就适应了。张阿牛高兴不得了,他本就是在池水河边长大,水性极好,见水最亲,兴奋地和东宫四杰聊天说话,还要下水去摸鱼给大家吃。东宫四杰怕他耽误行程,拦着不让下水。

    此时,夕阳悬于水面,映出万千霞光,湖面波澜不惊,金鳞片片连天。微风徐来,满面清凉,四寂无声,风动船铃。太子一行人,奔波数日、厮杀数场,几番恶战、几番生死,早已筋疲力竭。现在乘舟而行,远眺山景,近观水色,无不惬意放松。

    太子望向何两生,感念他明大义、识大体,放下私人恩怨,连日来保护自己多次逃出险境,确实为忠臣之后,有乃父方孝孺之风貌,不禁拱手致谢:“少侠,连日来多亏你仗义相助,武艺超群,侠肝义胆,不愧为忠良之后,我这里谢过了!”何两生还礼,“太子不必客气,我乃为天下苍生着想”。此言一出,船内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没了话题。胡安见状,忙出来解围,“少侠武艺高强,我也很是佩服。今日有暇,可否讲一讲你拜师学艺的事?”小金子在旁边呼应,“何少侠,大家都共同经历了生死,看在这等交情上,你给我们讲讲吧”。

    往事不堪回首,何两生本不愿触动滴血的心弦,但是碍于各人情面,又考虑到胡安想要探听自己的经历。君子光明磊落,不讲恐怕被别人看低了,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现在仍是逆臣之后,对于保护自己的人还有有所保留,能讲则讲,不能讲则会带过。想明白后,何两生从容讲述自己的曲折经历。

    何两生,本来姓方,是方孝孺的第三子,本名方中泰,有兄方中宪、方中愈,有姐二人。他还不到一岁时,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反败为胜,率军直逼南京。方孝孺帮助建文帝朱允炆处理朝政,眼见形势紧张,徒有叹息,已知大势已去。一日,方孝孺在家中书房读书,家丁报有一老僧求见。让进客厅,见老僧面目慈悲,须眉皆白,自称法号虚明,出家在江苏镇江宝华山隆昌寺。方孝孺并不认得虚明,询问高僧来意。

    虚明开门见山,大意是受道衍和尚委托前来。方孝孺闻言,不禁大惊失色,要知道道衍和尚乃是对头朱棣的军师。其人有通天地之能,神鬼莫测,江湖上传言为妖僧。道衍和尚现在辅佐朱棣,靖难军势如破竹,攻陷南京在即。道衍和尚虽然与方孝孺并无深交,但是久慕先生之名,尊为天下人的读书种子。他知道南京城破,方孝孺必然不会投降归顺。道衍和尚曾在燕王朱棣面前亲口求情,要求攻下南京后一定留方孝孺一命。然而,道衍和尚法力高深,知道事有不可为之者,因此另行寻求万全之策,请求虚明和尚赶在南京城破之前来到方府。目的有二:一则规劝方孝孺以后不可意气用事,二则为保方家血脉带走一子。

    方孝孺长叹一声,在心里竟然对于只闻名未见面的道衍和尚,有了惺惺相惜之感。虚名和尚所言非虚,靖难军锐不可当、建文朝朝不保夕,城破之日指日可待,届时必是自己求死之时。自己死不足惜,但必然会连累家族老小,念此心中痛恨不已。感道衍和尚之高义,念虚明和尚之厚意,方孝孺谢过两位高僧的美意,但自己不会做违背心意的事情。方家有三子,同意带走幼子以留方家血脉,望高僧好生照顾。此事他虽然同意,还要同夫人郑氏商量。郑氏知道后,死活不答应,三子还不到一岁,难以割舍,即便是日后飞来横祸,作为母亲也不愿意儿子孤苦伶仃受尽苦难,不如跟在自己身边福祸共享。方孝孺劝说多时,相对泪流,郑氏还是不改初衷。无奈之下,方孝孺对虚明和尚以实情相告。虚明和尚知道事不可为,连连摇头,叹气而离府。

    数日后,方府发生一件离奇事情——三公子失踪了。晚上,郑氏还亲子哄睡了三儿子,可是次日早期孩子已不在身边,顿时有了不好的感觉。方孝孺此事已经上朝,郑氏只好派家人四处寻找,没有一点线索。郑氏哭的悲痛欲绝,死去活来。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方孝孺心里清楚,一定是虚明和尚为保方家血脉,自行盗走三子方中泰。念其一片善义,感恩在怀,同时也盼望佛祖保佑三儿子顺利成长,能够长大成人,为方家留下骨血。

    方孝孺所料并不差,正是虚明和尚深夜潜入方宅,抱走方中泰,回到宝华山隆昌寺。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为此前已经当面谈过;至于不顾郑氏反对,盗走三公子,实在是不能有妇人之仁,要为方家留有退身之计。如果日后方家安好,随时将三公子送回,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三公子就是对方家最好的保护。

    虚明和尚不便在寺中养育方中泰,将其寄养在附近给寺庙送柴的何姓家中。虚明和尚是得道高僧,精通佛法,是昌隆寺主持。外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位武林高手,师承河南嵩山少林寺。只是平时不在江湖上走动,刻意隐藏了武功,大家多不知道他的根底。

    没有多少日子,朱棣攻破了南京,建文帝生死成谜。方孝孺最终没有听从道衍和尚的劝告,多次拒绝了朱棣的好意。朱棣最初不想杀掉方孝孺,而是有意拉拢他为新朝廷效命,这样就可以诏告天下我朱棣乃明君,众望所归。方孝孺忠于建文帝,对朱棣篡位的行为非常厌恶,甚至公开在朝堂之上指责朱棣。朱棣被其骂得下不来台,更为杀一儆百,忘记了道衍和尚的恳求,竟然痛下杀手,不但灭了方孝孺的九族,还加了师生一族,成为前所未有的诛十族惨祸。消息传来,虚明和尚悲痛不已,对方中泰更是关爱有加。

    方中泰五六岁时,虚明和尚出资让他到私塾中读书,下午让其来到寺中亲自传授武艺。方中泰聪颖,读书、习武两不误,很快就有了很好的根基。待其稍长,明白事理,虚明和尚将其身世原原本本告知。方中泰伤心欲绝,立志要为家族复仇,因此在武艺上更加勤学苦练。虚明和尚告诉方中泰,自己教授他武艺,但是他不入室、不记名、不皈依,对外不能说出虚明和尚名讳。

    方中泰不能恢复原名,一直用虚明和尚起到名字。因寄养的何家,因此冒用何姓。取名两生,是取自父亲方孝孺诗《闲居感怀(九首)》之一

    乘时功易立,处下事少成。

    君看萧曹才,岂若鲁两生。

    贤豪志大业,举措流俗惊。

    循循刀笔间,固足为公卿。

    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定朝仪,使征鲁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叔孙通所为不合于古。叔孙通笑其为真鄙儒,不知时变。后以“两生“喻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知权变的人。虚明和尚以此来纪念方孝孺忠贞不移的美德,也激励方中泰不要忘记方家诛十族惨祸、自己侥幸得脱、两世为人。

    洪熙元年,何两生二十三岁,已经学会虚明和尚全部本事,尤其擅长达摩剑法。艺业初成,何两生向老师辞行,要去BJ刺杀皇帝。虚明和尚不允,冤冤相报何时了,仇中有恩,恩中有仇,有恩当报,有仇则不必报。何两生听不进老师的劝解,自己偷偷跑了。后来听说太子来南京,他想镇江离南京近,先除掉太子再去BJ杀皇帝。

    太子朱瞻基等人听后,唏嘘不已,想不到如此曲折。世事无常,人生如戏,真不知道一生的剧本是何人设计,下一幕的剧又是如何开始。自己感同身受,虽贵为皇太子,所经所历,可以说是步步凶险。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有兄弟三人,都是徐皇后一母所生,但是三兄弟为皇位明争暗斗。三子朱高燧暗中高俨派监视朱高炽,多次在朱棣面前陷害朱高炽。建文帝曾派人送给朱高炽玺书,劝诱他依附朝廷。高俨密报朱棣,说世子要私通朝廷。朱棣征询朱高煦的意见。朱高煦趁机在朱棣面前诋毁其兄,说朱高炽本来就与建文帝关系很好。幸好朱高炽深知利害,没有开启信封,直接命人将书信交给朱棣。朱棣看到书信,才幡然醒悟,暗叹自己几乎误杀世子朱高炽。

    朱高炽身体肥胖,不善弓马,与其父能征惯战差别较大。二子朱高煦则能征惯战,在靖难之役中数次救朱棣。朱棣在选择继承人时,一度在二人间摇摆不定。后朱高炽被册立我皇太子后,位置仍不稳固,甚至岌岌可危。永乐三年,朱棣还对太子的权力进一步限制,明确申谕太子不能治臣下罪,不得授官。而且,朱棣还特别强调,自己不在京师之时,大小官员不许私自觐见太子,违者严惩不贷。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回师,太子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朱高煦乘机进谗言。朱棣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下狱,只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在“靖难之役”中功勋卓著被赦免,密令他监察太子。

    朱棣因朱高炽身体过于肥胖,就要求减少饮食让他减肥。朱高炽饿的受不了,可是没有人敢违背朱棣的命令。这时东宫膳食官竟然从家里带来食物,偷偷给朱高炽吃,结果是被眼线发现告到朱棣那里。朱棣震怒,竟然把膳食官剁成了肉泥。

    有一次,朱棣命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拜谒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朱瞻基随往。朱高炽由两个太监搀扶仍然踉跄。朱高煦在后面看见,故意在众大臣面前羞辱太子,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没想到年幼的朱瞻基在后面随即反驳,“更有后人知警也“,顷刻之间为父亲解围。现在,朱高炽驾崩,朱高煦、朱高燧跃跃欲试,图谋不轨。

    何两生听了太子述说宫廷内部的尔虞我诈、血腥斗争,对太子有了深深的同情。这些人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对太子和何两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人就是道衍和尚。朱棣夺得天下后在南京登基,朱瞻基随祖母离开BJ也来到了南京。祖父朱棣和祖母徐氏非常钟爱这个皇孙,对其颇为用心。朱瞻基自幼聪慧,喜好读书。永乐五年四月,他到了出阁读书的年纪,成祖特命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为之讲习经书。

    姚广孝是个很特别的人,至今还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传说。他是苏州府长洲(今苏州相城区),明初著名僧人,法号道衍,字斯道,号逃虚子、独庵禅师。他向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之学,熟读诗书,诗文俱佳。后来云游嵩山时,著名相士袁珙看到他十分诧异,说他三角眼、形如病虎、嗜杀成性,将来一定是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刘秉忠,元朝僧人,随忽必烈征云南,筹建开平城,主持设计元大都,建议以大元为国号。)姚广孝听说自己会成为刘秉忠一样的人物,正符合自己的志向,非常高兴,立志要做一番事业。因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择高僧入藩王府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因此得以入燕王府,为朱棣所知。他密劝朱棣举兵,并在靖难之役中屡出奇策,为朱棣夺得江山立下不世功勋。朱棣对他十分敬重,恢复他的姓,赐名广孝,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为少师。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肯;赐给他府邸和两名宫女,他拒不接受。上朝的时候他穿上官服,下朝后就换上袈裟,居住在寺庙中。永乐十六年他病情危重时,成祖亲自到他居住的庆寿寺看望他,相谈甚欢。病逝后,成祖辍朝两日,亲自为他的神道碑书写碑文,记述他的功绩。

    夕阳已经西下,一弯月牙倒映在湖面。天空中群星闪烁,一带银河划过天际。四周水声潺潺,清风送凉。如此景致下,二人忘却了身外俗务,看透恩仇名利。太子和何两生两人年龄相仿,又找到了很多共同点,不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竟然找到了他们以前难以找寻的的朋友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