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 番外3 红楼的皇商薛家

番外3 红楼的皇商薛家

    薛家的商是什么商?

    红楼梦里关于薛家的资料比较零散,我尽力摘录在这里:

    薛家护官符: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薛家与其余四家关系: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

    薛蟠: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

    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

    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

    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

    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宝钗:

    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

    对于薛家之富贵地位,不必多说,薛家本身就在护官符之中,薛姨妈与王夫人一母同胞,作为王家嫡女出嫁,薛家之富之贵是无需赘言的。

    在文中,曹公设定薛家为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为皇商,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紫薇舍人是曹公虚拟的官名,其品级和具体职务并不重要,因为这个官职大概率是荣誉头衔,而不是真正的实官,重点在于薛家在开国这一代,实现了由商到官的转变,完成了第一代阶级跨越。

    四大家族都是开国功臣,贾家、史家、王家都是以军功立身,所封的爵位自然也和军功相关,而薛家所封的文职和其他三家大不相同,最有可能是在开国时曾为朝廷筹措军饷军费军粮,历史上也有相似的记录。

    据《万全县志》所记:“八大皇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贸易来张家口的有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云。定鼎后,承召四都,宴便殿,蒙赐上方服馔。自是每年办进皮张,交内务府广储。”

    而这八家中的范家,也获赐太仆寺卿衔,章服同二品,和薛家获赐的紫薇舍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宗特赐太仆寺卿衔,章服同二品,寇犯北路,失米十三万余石,毓宾斥私财补运,凡白金百四十四万。

    “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和后文中提到的“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其实是两件事情。

    其一,现领内府帑银行商,是指领取官帑经营某些珍稀商品的独占贸易,大家可以简单的把官帑看做朝廷给皇商的贷款,当然这贷款不是无息的。

    朝廷借钱的目的是希望皇商以此为本金盈利并回馈朝廷,同样以清朝皇商范氏为例子,清廷借钱百万给范氏贩铜,不仅数额巨大,还可以延期还钱,相对于民间借贷来说,条件是更为优厚的。

    其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里指的是皇商为皇室采办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

    这两项是薛家作为皇商的特权和义务,当然,薛家有没有可能是由官转商呢。我个人不太认可这个说法。

    从薛家人的读书能力来看,如果一直是文官出身,则薛父不至于不入科举之道。那

    么为什么薛家可以算“读书之家”?前文已经点明,从明以来士商不分,读书人和商人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儒商”大量出现。

    明朝明清的商人是可以科举的,也可以捐官。

    巨贾冯天禄生四子,长子冯忠、三子冯惠业继承父亲的事业,二子冯恩、四子冯愈则以儒学为业。

    其中二子冯恩是万历癸酉科(万历元年)举人,四子能业儒,亦经营盐业。

    估计薛家的经历和冯家应该比较像,其家中的子弟都是一边经营生意,一边读书。

    科举是地狱级别的考试,儒商学儒学,但不一定要是所有的家族子弟都要参加考试取得名次,主要是学习儒家文化,接近读书人,接近士人,有几个子弟可以脱颖而出,整个家族都可以兴盛了。

    这也可以说明,宝钗作为一个所谓的“商人之女”,为什么比贾宝玉更加推崇儒学和科举。因为她从小所学到的儒家文化,并不比宝玉这种半路出家的公侯子弟要少。

    三.薛家究竟卖什么在四大家族中,其实贾家和史家是一种类型,以军功起身,走上层贵族路线。

    王家和薛家是另一种出身,从凤姐的一席话中,我们会发现王家也从事过商业活动。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里涉及一个两个比较冷门的知识点。为什么凤姐的祖父单管各国进贡朝贺,外国人都要听王家养活?

    1685年清朝政府在广州十三行路设立“洋货行”,统称“十三行”,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乾隆年间清政府又相继推出“商总制”和“保商制”确立了十三行商人的垄断地位。

    这两种制度简单的说就是让十三行的“商总”成为官商,具有官吏的身份,同时让商人作为外国商船的担保,既负责商船的税收,也负责外国人的居住和饮食。

    倘若外国人犯案,做担保的商家也要受罚。

    这套制度既确立的十三行的垄断也保证了官方的税收。

    十三行由此开始了暴富之路,但是十三行并不是大权独揽,在十三行之上还有海关监管对其进行监察。

    监察人员通常由贵族或是包衣担任。所以王家不是做过十三行的总管,就是以武官的身份担任过海关的监察,这里倾向于后者。

    2.粤、闽、滇、浙是什么地方?

    康熙二十三年(1864)至二十四年,清廷先后设立闽、粤、浙、江四个海关,任命官员负责管理沿海贸易、稽征关税和查缉走私。

    凤姐的这句话正与清朝设立的十三行与海关监督相吻合。

    海外贸易利润十分丰厚,由于中国的瓷器、香料、丝绸、茶叶在海外大受欢迎,据《权力、资本与商帮》考证,一艘海船的纯利润最高可达十倍。

    而该地的官员往往和商人勾结,如福建马龙图的侄儿在厦门开设洋行数家,江苏大商张元隆的船只出海甚至有水师护送。

    而凤姐的祖父曾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看上去很像曾经是十三行的官员或者监督武官,而薛家作为商人,二者一拍即合,互相牟利也是可能的事情。

    而第六十一回,薛宝琴和众姐妹玩笑,说过八岁时节,跟她的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遇到了一个真真国的女孩子,这段话至少说明薛家的生意也与外贸相关。

    那么假定以上的两个猜测是真,那么一切就联系起来了,王家曾掌握与海外贸易的便利,而薛家和王家联姻,买卖洋货,以此发财,促成了薛父和薛姨妈的联姻,薛家也终至百万之巨富,而这或许也可以解释这一代的薛蟠为什么只能看似买卖一些普通货物。

    因为作为上层庇护的王家已经从海关转移到了武职,薛家失去了海关的便利,于是这一代收缩,主要经营当铺。

    当然这一切都是猜测,红楼梦里的官职几乎都是杜撰的,我也只是大略一猜,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主要是参考了王俞现先生所著《权力资本与商帮》一书,随带对薛宝钗的家世探究一番而已。

    四

    在论护官符一章节中,对于出现的四个家族,有一句非常奇怪的评语“一荣皆荣,一损皆损。”

    这句话其实是不合情理的,家族互有姻亲是人之常情,怎么就上升到一荣皆荣一损皆损了。其实这是因为,作者将自己家族的事情,揉碎了放在四家之中。

    每一个家族都是自我家族的映射,甄家和贾家不用说,薛家的皇商设定,史家和上层贵族的交往,林如海的巡盐御史身份,王家曾管理过外商的经历,都是曹家曾经担任过的职位。

    就此而看,林家其实是曹家欲转型而不得的夭折未来,而薛家是曹家在商业上逐步败落的过去,红楼梦一开头就设定薛父早亡,林如海病逝,已经是为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做铺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