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 第三十二章 道试3

第三十二章 道试3

    没过几天,便到了院试复试这日。

    柳湘莲和承志天不亮就起床,柳湘莲没让柳母来送,在休息的几天,院里的大夫请平安脉,脉象有喜啦。

    前三个的孩子怕落胎,后三个月怕早产。

    “莲哥儿好好写,想清楚再作答。”大管家阿贵代替柳母嘱咐柳湘莲,其实手心已经紧张得出汗,但面上还是装着很淡定的样子,

    “也别紧张啊,叶师傅那么出名的人,莲哥儿好歹跟他读了那么久,不用有压力。”

    阿贵想了想继续说:“昨天晚上,舅老爷送了十几只盐池滩羊到庄子里,正好太太的陪嫁厨子会做西北羊汤,咱们晚上吃羊汤。”

    盐池滩羊肉质细嫩,无膻腥味极轻,脂肪分布均匀,营养丰富,是羊肉中的上品。

    柳湘莲本来很不安,怕最后一场落了下来,没有三元了,但听到能吃滩羊,注意力又被分散去一些,不由咽口水道,“阿贵叔,你挑一只肥一点的,那样才好吃。再做一份烤羊排,调料马维神父那有···”

    阿贵一边答应,一边把柳湘莲送上马车。和柳湘莲来的几人,前天呆着时文去叶师傅家,想做个考前辅导。柳湘莲觉得考前辅导不找周学政,找叶师傅,基本没有用。除非是让叶师傅指点文章,那还擦差不多。

    马车里,柳湘莲双手合十地祈祷,“比目鱼神兽保佑,我这次一定要中小三元!”

    院试的流程规则和府试差不多,就是院试只考正试、复试两场,不需要再拖那么多天。有些地方,考两场后才告知谁中秀才,有些地方直接一场筛人,复试再筛一次。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录取名额有限,按人数录取三十到四十人,这可是两千多人参加考试啊。

    其中,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廪生,可以获得官府每月给的廪膳,用于补助生活。而廪生名额有定数,每个朝代的每个时期都可能不一样,这次的院试,只有获得前十的一等考生,才能称廪生。

    能中廪生的,都是同期中的佼佼者。往后的乡试等头名,也大多是廪生。而同州县里通过府试几百人里,在道试要想考进前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马车停在考场外时,天还黑蒙蒙的,柳湘莲深吸了一口气,下马车时多少有点腿软,心理压力太大。自己已经县试几场,府试几场都考到了案首,就剩最后一场了,这次如果没有的话,考官一定会以惜才的名义,让自己调到前十。你是不是小三元和考官也没什么区别。考官来一任,就会升官调走。

    柳湘莲下马车后,看到前面已经乌泱泱等了一群人,人数少了很多,心里还点紧张。他跟着深吸一口气,朝人群走去,排队等候考官的到来。

    排队的人很多,江云康找到自己的五人小组后,就站着等考场里出来人。

    听到宋琛为了转移紧张,一直在和边上的钱斌说说话,东拉拉,西扯扯,等问清边上人家住哪里,有没有娶妻等,考试也快开始了。

    考场的大门开了,从里面出来官兵和考官,让大家快点排好队。

    检查完走进考场依然坐在自己的号位上,当拿到院试第二场考卷的时候,这次没有第一场考试的人多,试题直接印在卷子上。但这怎么没有小吏泄露题目呢?偶然瞟见考官周学政略带疲倦的身影,柳湘莲有了猜测,提前想好考题,提前征调印刊文社的工匠,当天印完,一个人不放,估计是今早才放人走的。

    柳湘莲思维又回到了蒙学考试的时候,拿出新的考试状态,习惯性的看一下每张考卷上的考题,做到在答题的时候心里有一个预判。

    前面的题目中规中矩,试贴诗也一样,周学政是个好人?

    绝对在八股上玩弄了花样!果不其然,科举八股考试题:《二》。

    柳湘莲被周学政的操作闪到了腰,你咋不写个0呢?我还可以编个一元复始。这个小题可真是小的不能再小了。这何止是割裂经文,割得只剩一个字了好伐!

    柳湘莲没心思看其他人表现,自己觉得难其他人一样,就和上一场一样。

    柳湘莲在脑海翻着记忆,这题应该出自《论语》,该书出现【二】字的章节分别是有: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24仪封人请见,···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闻一以知二。”···”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是丘也。”

    8.20舜有臣···。武王曰:“···三分天下有其二,···”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2.7子贡问政。···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16.1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试试看,哪个是出题人的意思?)

    柳湘莲思考着,:“咦,不对,题目设立因为这个【二】是独立断句的!!!这道题目指的应该是12.9那节,12.9那句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想清楚了这一点,接下来就是以什么破题了。

    柳湘莲想,这句话的大意是: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但如果只从法度的角度说,除非你是刑名师爷,能够从这破题,一般人不能从这个角度去,如果只辩论税法,明显不是一个童生能写好的,这起码也得是殿试的策论。

    柳湘莲再仔细想想:这一章是鲁哀公跟有若的对话,有若是孔子的弟子,鲁哀公在这里『问于有若』,向他请教,他说『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是遇到了收成不好的这一年,饥荒年,“用不足”。这是什么?因为年头不好了,鲁哀公这是国君,他的费用就不足了,那该怎么办?有若说了,『有若对曰:盍彻乎』?这个“盍”字就是何不,“彻”,就是用彻这种赋税制度。根据《雪公讲要》里面引的《皇疏》引《孟子.滕文公篇》,《皇疏》是皇侃的《论语义疏》,他引用了《孟子》的“滕文公”这一篇里面说的,“夏朝用贡法,殷朝用助法,周朝用彻法”,这都是税法,就是征税的这种法律。“其实都是十分之一的税法”,换句话说,税率是十分之一,人民百姓,这是农民要缴税,就是缴十分之一。有若在这里劝鲁哀公实行缴十分之一的这个彻法,就是沿用周朝的税收制度。当然,夏商周三代都是十分之一的税。

    柳湘莲一想从税制上谈?这得是王荆公级别才能谈,你要是谈了国家税制,考官直接罢落你的卷子。

    根据《雪公讲要》这里讲的,“鲁国自宣公十五年”,就改变了这个税制,本来是周朝沿袭下来的税制,他改了税,改成收十分之二了,百分之二十的税收,一直到鲁哀公都是这样,所以缴的税,赋税就重。所以有若在这里建议哀公,恢复到原来周朝应用的彻法这个税收制度,就是征十分之一的税。结果鲁哀公就说了,『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这“二”就是十分之二,现在我征十分之二的税,我的费用都不足了,你还教我恢复到十分之一的那个彻的税法,那怎么可以?有若就跟他回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改变了税法之后,人民百姓那就少缴税了,少缴了税,那百姓就足了。他少缴税了,剩的钱就多了,他就会富一点了。即使是鲁君他的税收收入大大减少了,可是,“君孰与不足”?

    柳湘莲想到思路了,批评皇帝那是没问题的,这又不是殿试,等到我考殿试估计得十年,卷子都腐烂了,怕什么?更何况,规劝君王是臣子本分,君王要虚心接受,不接受那就是独夫,是要上起居录的。

    所以可以从赋上提。赋是君主用度,天家以国为家,苦一下怎么了?想不想当明君?那就得接受,笔杆子在士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