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 第三十三章 道试 4

第三十三章 道试 4

    但这里怎么劝解国君呢?国用税,君用赋

    根据《皇疏》,皇侃的《义疏》,引江熙先生的话。

    江熙是晋朝时代的经学家,他也有一个《论语集解》,跟何晏他的题目是一样的,都叫《论语集解》。

    何晏的《论语集解》,主要是反应汉朝时代大儒他们的注疏这种思想;江熙的《论语集解》,是反应了晋朝这个时代主要的这些先儒的批注,也是很有价值的。

    他这里讲,“为家者,与一家俱足,乃可谓足,岂可足一己而谓之足也”?

    为家者,这就是当家的,像一国之君这是当家的,或者是大夫,他是为家者。应该是什么?

    当家的这个人,就是家长,他要跟一家人一起富足起来,这才可以叫足。

    怎么能说我自己一个人足了,足一己,那怎么能叫谓之足?

    自己满足了,自己收入多了,那岂能叫足?你自己收入多了,家人要是收入少了,那就还是不足。

    假如家人都丰足了,你也跟着足了,因为你是当家的。

    所以有若跟他讲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都丰足,百姓就像一家子家人一样,家人都丰厚起来了,你不就是水涨船高了吗?

    你也就丰足了。换句话说,『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百姓要是贫穷了,你又岂能够说丰足?你跟百姓是一体的。

    这就说得通了。

    但我们一深思,当时鲁国,我们都知道三家专权,季氏为带头的三家,所以他们的势力很广大,田地很多。

    所以鲁国的很多这些税收,可以说大部分都由这三家给夺去了,三家中饱私囊,所以鲁君的收入反而很少。

    所以,纵然向农民征税征得再多,鲁哀公的收入也不见得会增加多少,因为这些税收都是到了三家手中。

    所以有若这里讲的,“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也是暗指这个事实。

    所以与其是这样,让民众增加税收而贫困,你也得不到什么好处,那不如干脆把税率降低,让人民丰足一点。

    人民丰足了,感你的恩,对你就更加效力,那你也会慢慢丰足起来,你有民心。

    这样的话,三家的势力就会削弱,你可以把政权慢慢收回来。

    当时,孔子也曾经帮助过鲁君收复三家的权力,但是不能成功,孔子曾经提出堕都,就是把三家的城墙给堕掉,就是为了把这个权力收复到国君手上,但是后来失败。

    降低税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政策,所以有若这样跟他建议,实际上,那都是为国着想。

    这个不能写,自己就是食利者,如果是殿试讨皇帝欢心,这个倒是没问题。

    “姚氏鼐”,姚是姓,所以叫姚氏,名字就叫鼐。姚鼐是清朝安徽桐城人,他跟方苞、刘大櫆三个人创立了桐城派

    桐城派,庐江、舒城、桐城这三个城,就是桐城派的发源地。

    这位姚鼐先生他也是很有才学,他在批注《论语》的时候,他这样讲,他是在《惜抱轩经》说的,这是《惜抱轩全集》里头的,因为姚鼐自己号惜抱先生,他的住所叫惜抱轩。

    他在批注当中说,“与,犹谓也,周人语多如此”。

    这个与是君孰与不足、君孰与足这个与,这个与就是当谓,这是周朝人很多是这样讲话,也就是说孰谓足、孰谓不足。

    底下说,“有若言百姓足,即当谓之君足,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谓足也”。

    有若这里讲百姓足,这就可以说是君也足了,国君跟百姓是一体的,百姓丰足起来了,国君不也就水涨船高了吗?

    所以也可以说君足。可是,如果百姓不足,那就真正可以说君不足了。

    这就是完美的,从这里下手。

    所以君用小乏,稍微少一点费用,也不害其可谓足也。

    像鲁哀公他抱怨自己费用少了,那是他自私自利的考虑。他要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考虑,他就不会说这个话。

    即使自己费用减少一点,人民富足了,那自己不也就富足了?而且这种富足是可持续性的,人民对你更有信心了,更拥戴这个君王了,那你可以长久的丰足。

    即使赋收入少一点,“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谓足也”。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格言良策,万古不刊,当与去食去兵章,刻于宫殿”。

    这一段话,有若讲的这个话,可谓是格言良策,格言就是真理,可以传世的言语;良策是优良的政策,国家要是真正用这个政策,那一定是安定繁荣。

    万古不刊,这个应该是万古不易的真理。这一章应该与“去食去兵”章,就是前面子贡问政,孔子告诉他这个回答的问题这一章,两章应该都刻于宫殿。

    宫殿是国家,国君办事的地方,应该刻在这些地方,使国家来借鉴。这是第九章讲到这。

    很好,就这个作为总结。

    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这种以“富民”为核心,那就是本篇八股核心了。

    曾賦加矣,尚将援之以更端焉。

    夫二非周制也,公若曰:昔之人而既加富之矣,何论于今哉。

    告有若曰:自古闻有忧贫之民,未闻有忧贫之君。

    君而忧贫,已可耻也,忧贫而人又不信,其奈之何!

    轻轻着笔,何其多风。损上益下,子为儒者安得不云尔乎?

    少卿语,用来呜喂入妙。然今日之鲁,子未知耶?

    为民父母,讵不爱民,然爱民亦当思全上也,笔态曲折之甚。国用十倍于前矣!

    问我周制赋之初,史书大兵大役者几事,敬承古制,敢不守常,然守常亦当思御变也,天时迭见其凶矣。

    问我鲁开国之始,农告无麦无禾者何年,出题如闻鲁哀初脱千口。彻而可行,胡为乎前日已二哉!

    诚令吾鲁国用饶足,何难下诏免一年之税。若反议加而为二,必非人情。

    构一笔。乃二也,改前人之制而祖宗心许之,其亦知子孙之无如何耳!

    至于今而子孙之求谅于祖宗,知又有在矣。如听弹華,声泪俱下矣。

    诚使寡人府库充积,何难颁恩蠲数岁之逋。甚至复古之非二,岂不甘心。

    乃二也,沿加派之法而臣民共安之,其亦体朝廷之不得已耳。至于今而朝廷之相商于臣民,或更有说矣。

    夫食君之禄者,百端侵冒自食其力者,语语入情。重累输官君之求民,实情所不便,幸古来如此,寡人亦相忘耳。

    可谓妙舌。惟二可免于告匮,故昔人变法而不辞。

    惟二仅免于丰年,故今日踌躇而有待。上加意以惜民,其虚惠也。

    民竭蹶以应上,其实祸也。

    多取于民,诚理之不顺,庶以渐而加吾民不相惊耳。

    以为二之取下未奢,为君父者,岂不轸民情。

    以为二之取下过多,为臣子者,又当相国势。

    嗟嗟!讲道非救饥之方,富国非空言之效。二犹不足,何彻之云!

    一篇八股文作下来,柳湘莲自我感觉相当一般。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赋税说,规劝君王都是常见范文,考官压根就没想在这为难大家,大家都可以想到。

    这道题只是出偏了一点,要求审题,这才是重难点。

    最后就是试贴诗了。柳湘莲看着题目,同样很唏嘘,这回考这么简单吗?题目是《赋得“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柳湘莲一想,算了,我刻画个“千”字吧。

    暖入三三径,寒消九九天。

    春光无远近,花意总便娟。

    丽紫晴烘日,酣红晓破烟。

    柔枝都旖旎,老树亦新鲜。

    隔水浓如画,寻源望若仙。

    是谁工设色,使尔巧争妍。

    众窍风吹万,长江月映千。

    发生由一气,此理妙难传。

    试帖诗的内容要求

    格律

    格律上同律诗,注意粘联、对仗、韵律等。

    风格

    诗歌有“赋比兴”三法,一般诗歌多用“比”、“兴”的手法来描写,然而试帖诗则很少用“比”、“兴”而多用“赋”,在“风雅颂”三体中更接近“颂”。

    试帖诗中不可以用不吉利的字,例如死亡、破败、污秽等字眼一概不能出现。

    同样试帖诗既不能写成纤秾浮华、满是脂粉味的香奁体诗歌,要注意庄重典雅,而且更得防止大不敬,除非你像袁枚一样遇上个好老师。

    袁枚二十四岁参加乙未朝科考时,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得“珂”字》,他想刻画“想”这个字,便写道“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

    当时的总裁官们一看,好嘛,这是来了个不怕死的啊,便要以“语涉不庄”的理由不予录取。

    幸亏当时的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尹继善竭力争取,说袁枚年少有才、肯用心思,如果皇帝要问就由他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没让袁枚名落孙山。

    用典

    用典不能太过偏僻,如果考官看不懂你的典故,恐怕是不能给你高分的。

    比如上文:“三三径”出自杨万里《三三径》诗序:

    东园新开九径,江梅、海棠、桃、李、橘、杏、红梅、碧桃、芙蓉九种花木,各植一径,命曰“三三径”。

    “九九天”见于杨允孚《滦京杂咏》:

    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徧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便娟”,指轻盈美好,出自《楚辞·大招》:

    丰肉微骨,体便娟只。

    东方朔《七谏》: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吹万”,风吹万窍之意,出自《庄子·齐物论》: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长江月映千”见于《五灯会元》: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最后就是通用的避讳了:

    一定要在写到皇帝、皇宫、园林、圣人等处注意挪抬,常见的如:

    抬一格:空一格

    宫室:紫禁、彤廷、凤阙、九霄、丹宸……

    园林:上苑、华林、禁树……

    抬两格:空两格

    皇帝的行为:睿虑、皇恩、帝泽、圣衷……

    本朝:圣朝、盛世……

    抬三格:空三格

    天、庙、祖………

    院试第二场同样考六个时辰,考试只放排一次,到时间后,周学政站起身来。

    让众考生停笔,就好像后世高考答卷到时间后收卷一般,不得再进行任何增改。而所有糊名的考卷会被放到信封之中,衙差依次将信封放在木匣里,待收完卷之后,考场才开锁放排,考生依次离场。

    最后一场,周学政一点小动作都没做,中规中矩。周学政可能是觉得,大部分人的应试能力不够,不能猜出他想考什么。但他错了,柳湘莲猜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