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王朝 » 第六章 此乃新君(修)

第六章 此乃新君(修)

    张太后话音刚落,就有宫人来为朱祁镇换上正装,后又在外面套上一身孝衣。

    随即张太后牵着朱祁镇,一前一后,坐上了步撵。

    步撵是朝着西南而去。

    其间朱祁镇话都没来及说一句。

    中国古代的宫殿,都是前殿后寝的结构,而现在去的地方,就是前殿。

    这是朱祁镇几乎没怎么去过的地方。

    步撵稳步前进,走出长长的宫墙,先是来到一大片空荡荡的广场中,这广场中,都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中有三大高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祭台,但其实这是三大殿的遗址。

    永乐年间修建宫城,三大殿是最先修建的建筑物。只是再宏伟的宫殿也,也挡不住它的天敌,火。倒霉的三大殿,修好没多久,就因被天雷击中,引发大火,都付之一炬。

    而想要重建又困难重重,以至荒废至今。

    据说是因为永乐之后,国家财政日益枯竭,又无法征发民夫,获得建筑的主材,金丝楠木。

    因而这大工程,一拖再拖。就变成这样了。

    走过广场,转而向东走过几道宫墙,不多时就到了一座特别的建筑前。

    皇城其它建筑都是金瓦红墙,唯独这文渊阁却是青墙黑瓦,是典型的南方建筑,是仿制宁波范氏藏书楼,天一格而建。

    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以冷色象水,以辟火。是紫禁城中的藏书楼,也是内阁成员办公的文渊阁所在。

    这时候,已经有大臣候在外面了。

    朱祁镇远远的就看见,为首的是五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又有数十人跟随在后。近一看为首的五人中,四人是文官服饰,一个则是身着蟒袍。只是都套着孝衣。至于后面的一群人,不用说就知道是在内阁行走的中书舍人了,因为他们的服饰都是一片青绿,不会是部堂高官。

    “恭迎太后,恭迎太子。”众人都恭敬行礼。

    “免礼。”太后说完,随之牵着朱祁镇的手,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走进文渊阁中。

    一进文渊阁,朱祁镇就闻到一特殊的味道。

    盖因文渊阁是紫禁城中最大的藏书楼,为了保养书籍,用来不少药材防虫防蛀。这样汇集起来的特别的味道,就是所谓的书香。一种在后世历史中,几乎消失的味道。

    在文渊阁中只有一个空荡荡的正座,而左右俩棑长桌,长桌旁只有长凳。

    正座的金交椅,就是御座。

    各个衙门的正座,就是各部门主官的位置,而文渊阁的主官,不是别人,就是皇帝。

    文渊阁中。

    张太后对着进入阁内的五人,环视一周,见该进来的都进来了。松开牵着朱祁镇的手,然后手一指,说道:“此乃大明新君也!”

    此言一出,一老人就急忙跪地高呼:“臣杨荣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荣突然行此大礼,惊醒了还在观察朱祁镇的众人,也纷纷跪地高呼。

    “臣杨溥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杨士奇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胡濙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张辅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万岁之声,响彻宫室内外。

    此时文渊阁内外就还有两人站着,张太后不动声色。

    朱祁镇看了眼张太后,又看向阁内外诸臣,无一人敢稍作抬头。

    这就是皇帝的威仪,哪怕他朱祁镇只有九岁稚童,这些大明最精英的人物都得向他跪服。

    只稍微迷茫一下,朱祁镇就又恢复清醒了,群臣跪的不是他这个黄口小儿,他们跪的是大明先皇们打造并传承下来的皇权。

    要是以为这样就能号令群臣,而使天下咸服。可以先了解下他曾孙的死法。

    朱祁镇端正身体,沉声说道:“诸位卿家免礼平身。而今父皇不幸驾崩,诸位皆是孤之肱股之臣,以后皆不必行此大礼。”

    “陛下如此重视臣等,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先皇在天之灵。”说话的是杨士奇。

    杨士奇是内阁首辅,已是历经四朝,做阁臣三十多年,首辅也做了十三年。他第一个与新君说话,并能代表群臣说话,能代表朝臣对新君的态度。

    像第一个高呼万岁的杨荣,他敢带头拥护朱祁镇,那是因为张太后承认了朱祁镇的地位。要是他敢越过杨士奇,第一个和新君交谈,哪怕他还会是新君最亲密的阁臣,也要引起非议。

    但就因为这样,杨荣与杨士奇的关系并不好,明明皇帝最信总的是他杨荣。

    至于三杨中的杨溥,与另外两杨关系都不差。这可能与他十年诏狱有关,不然他与杨荣是同年进士,同殿为臣。这是个谨小慎微的人。

    朱祁镇又看向身着蟒袍的张辅,身体魁梧,但又面相温和,与三杨来说并不显老,身材魁梧,站在文臣之间,要是没有那身蟒袍,肯定会被误认为是孔夫子式的文臣,一点也看不出是三平交趾,威震西南的虎将气魄。

    最后一个辅政大臣就是胡濙了,这人气色最好。胡濙这个人并不是一般朝臣,其早年是武当弟子。为太宗皇帝信重,使其以寻找张三丰之名,走遍天下,其实是为了探寻建文下落。

    朱祁镇不知道真正的武当,到底有没有金老爷子那么神奇,但胡濙这气色实在是太好了,五个差不多年龄的人,就他精神奕奕。鹤发童颜一词,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此五人就是宣宗皇帝的托孤重城。

    “杨阁老言重,尔等皆是大明柱石,怎能轻言生死。诸位师傅都请坐下再谈。”朱祁镇说完看向张太后。

    张太后微笑的点点头。

    这时侍立在周围的宫人,已经为朱祁镇和太后准备好交椅。正位的交椅挪开了,并排放了两把交椅,太后在西首,朱祁镇在东首。

    张太后对朱祁镇实在是满意极了,本来她还有些担心,在胡皇后那狐媚子手中长大的朱祁镇,会应付不来这种大场面,一个九岁的小孩,有点小聪明不出奇。在会见大臣的关键时候,如此镇定自若,没有一点失态,她儿子宣宗皇帝都做不到这样。

    张太后不禁想,难道苦难的大明,终于得到老天的庇佑了。

    张太后见众人坐定,说道:“哀家只是一深宫妇人,本不应干涉外朝事物。然吾皇儿不幸驾崩,大明江山这万斤重担被皇儿托付于我,但维护这大明江山,靠的应是诸位。诸位师傅皆是老臣,今新皇年幼,虽有小慧,却也担不起这大明的万里河山。望诸位同心协力,以保天下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