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边疆轶事 » 第十五章:六十年前的过节

第十五章:六十年前的过节

    (一)春节里的报纸饺子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沪上知青们已有一年多在边疆生活了。那个年代,如果在家乡,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长辈们都要事先准备好各种美食。孩子们见了很开心,家里也很热闹,但由于当时边疆农场物资较缺乏,而且休息日改为旬日,即十日一休,知青们也慢慢的适应了。

    记得刚分到农科所,在那里过的第一个春节,因为大食堂的厨师们也要放假过节的。领导就提前安排为知青们每人发给一斤小麦面粉、一块冻羊肉馅,还有一颗大白菜。他要求知青们自己包饺子。他却不知,这群知青以前在家中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连只馄饨都没包过,哪里会包北方人擅长的饺子呀?

    哎呀!没办法,自力更生吧!好在原料都齐全,知青们经过商议,在比较大点的女寝室里,将两张书桌拼起来擦干净,用食堂里和面的盆把面粉倒一些,再调点温水试着揉面了。还有两位女生,把大白菜叶子掰开洗干净,再用刀剁碎,与羊肉馅搅在一起,再加点盐等调料。

    这里要交代一下,事先厨师老班长已把食堂钥匙交给执勤的组长了,也交待了些包饺子的流程。大家等到面团醒好,将搓好的面条揪成小面团,再擀成一张张面皮子。有一位知青拿来一张大报纸铺在桌子上,(当时没想着去食堂案板上和面多好呀)。大家三三两两动手,学着包起饺子来,谁都不知道先要在报纸上撒些干面粉才不会让饺子和报纸粘连。就这样,包了百十来只羊肉白菜馅饺子,总算完成了。大家还如同释重负一样!

    知青组长派两位女生一同去食堂煮饺子。没成想,饺子与报纸粘在一起了,咋办?中能一起下锅煮了!待饺子煮熟后,拿起大漏勺,知青们每人轮流盛一碗,一看碗中有饺子,也有碎报纸片飘着。回到寝室里,大家看着碗中水饺,都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我们过年吃报纸饺子啦”!

    (二)烤苞谷棒的劳动节

    沪上知青到边疆后,基本上适应了农场的生活。由于都处于单身,所以对平常的过节也就不太注重。

    某一年“五一劳动节”的早晨,知青们在农科组的寝室内吃过早饭,大家本以为这次单位发给了一个月工资,再说食堂在过节期间只供应早晚两餐,大家商约着,干脆去十多里外的老街逛一逛。可以去那里下馆子,买些零食,再看场电影,这是节日里对自己最好的享受了!

    说干就干!除了两位女知青身体稍感不适不出来了,其余的十几位男女之青都准备换好着装,大家互相谈笑着准备出门了。不料所长已到寝室门口了,他说,今天大家跟我一起去实验田过劳动节,不用带工具。知青们一听都懵了,什么在田里过什么节?但是这是命令,必须服从!

    于是,所长带着知青们到达实验田,哦,这是包谷地嘛,是要掰苞谷棒吗?咋办?手套没戴,帽子也没戴。要晓得掰苞谷棒时黄叶子很扎脸的,可是所长的命令不得不服从呀,于是每人按要求只掰下两根苞谷棒就可以了。掰好后大家都有序地放在地头。所长又叫几个男知青去扯苞谷老黄叶子,而且要堆在田地头分两堆,大家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要干啥呀?

    等到一切都搞定后,所长像变戏法一样,从口袋里掏出火柴盒,拿一根火柴点燃了苞谷黄叶子。他还叫大家快撇断旁边树上的细树枝,插在苞谷棒的尾部,将苞谷棒在火上烤,知青们按要求拿起苞谷棒烤起来。所长说要不停地转动着,这样不会烤糊,大家觉得这也蛮新鲜的。于是,原本不愉快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所长让大家尝尝烤苞谷棒,嘿!真的好吃。苞谷粒烤熟后又香又脆,从来没吃过。这大概就是现在最火的“淄博烧烤”版的前身了吧!还是最最原生态DIY纯手工劳作的。哈哈哈!

    吃完后,所长要求大家将烧成灰已熄灭的苞谷叶子散在田边才带着大家回宿营地,看来当年的安全防火意识还是很强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年的劳动节真的教会了我们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并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找到生存的乐趣!就地取材、苞谷地的劳作,美好的回忆尽在烤苞谷棒的劳动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