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边疆轶事 » 第十六章:水火无情人有情

第十六章:水火无情人有情

    (一)抗洪

    近两年,不断从电视的新闻报道中获悉,我国的一些地方遭受水灾,而且损失较大;但党和政府给予及时救治和安抚,妥善解决当地人民的实际困难,同时也有各方的物资援助,观后使人深受感动!

    有时候总会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在边疆的亲身经历,也是和抗洪相关之事。

    年轻时一批支疆的沪上知青们。有十几位被选为农场演出队队员。其实演出队并不是整日上舞台演出的。除了有上级的安排任务外需要短时间排练节目,及下到几个单位去演出。其它的时间都要参加农业单位去农田里劳动的,而且吃住也在简易的宿舍里,大家是习以为常的。

    话说当时因演出需要,一段时间都住在农场总部。那个年代,离总部机关不远处有一条较大的三干渠,每日水流湍急,渠水要通过下方数十条支渠及毛渠,输送到各个农业单位去。那一年夏日里的气候十分不稳定,因此干渠里的水流也时多时少,有时流速很快。当时三干渠边上堤坝也有不少缺口,如果不及时加固,会出大事。眼看会有一场大风大暴雨要来临了,农场领导非常着急,连夜发出紧急通知。演出队员们当时住在民兵连。上级命令,要全体队员与民兵们一道在晚间去堤坝抗洪。

    这批年轻队员从未经历过抗洪,但也照样扛起铁锨,马上跑步去堤岸,跟着民兵们挖泥巴、填缺口,搬沙袋垒在上面。记得那夜天已黑了,忽然下起了大雨,又忽而转成暴雨,谁都没有雨具呀!浑身淋个“落汤鸡”也不敢怠慢。

    有几位女队员身体较弱,也都坚持咬紧牙关挺着干。就这样这场抗洪近一个小时,终于将洪水挡住了,看来附近的农田免受了损失,还有几间简易农舍也幸免遭灾。农场领导和民兵连长要队员们赶紧回宿舍换衣服,那时大家又累又困,加上浑身湿透,一进门立即换干净衣服。当时没条件洗澡,只能将就一下吧。

    男队员们在隔壁寝室早已进入梦乡了,女队员们还在诉说抗洪时几桩在泥地上跌倒再爬起之时的趣事,大家似乎难以入眠了。过一会儿,大家被敲门声警觉起来了,开门一看,哦,原来是厂领导带着食堂的师傅提了一大桶红糖姜汤来了,大家赶紧起床去拿碗盛汤,哟!真好喝!虽是夏日也暖心呀!

    那次抗洪事件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总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二)救火

    年轻时阅读过小说《烈火中永生》,后来被拍成影片。如果顾名思义“烈火”还有“永生”,那是难以生存的,故事的内容是比喻解放前面对敌人的革命者意志坚强及不畏牺牲的精神,现实生活中的“烈火”却是人命关天的、

    以下讲述两件真实的事。

    第一件事,沪上知青们在边疆工作生活数十年里,曾遇见大大小小的几起失火事件。一批知青刚分配到农科所不久,当时正值隆冬腊月,场领导发给每人一套被褥,虽较单薄,但也实用,不过最严寒的天气还是需要厚实点的棉被。后来听说库房里有新到一批棉花胎,一条十多元钱,于是大家都买一条。

    可是世间的事情也太凑巧了,几天后,上级领导召开紧急会议,说有一农场的某单位发生火灾,损失较大,动员大家捐款捐物。听此事后,几位知青第一就想着,索性将新买的棉花被捐了吧,还有几位知青自愿捐款,这样就可以解决那里的人们的燃眉之急的,因为远隔十几公里,未能及时去支援。那就尽一份心意吧,后来听说失火单位的职工都得到了安置。

    第二件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有一个夏日,中午休息时间较长,两位知青是邻居,吃罢午饭后,相约到室外一片绿化带闲聊,一位女知青还怀抱幼儿坐在矮凳上。

    突然,远处传来了“失火了,大家快去救火呀!”

    呼喊声惊动了午休的人们,那位女知青将幼儿托付给邻居大妈,立即从家中拎着铁皮水桶奔跑去失火点,到那里一看,原来是医院的两位医生家失火了,火势已蔓延到家门口了。只见那位女医生哭喊着要闯进屋内搬木箱子,那年代,值钱的物件都锁在箱子里,可是火势太猛,无法闯进去,咋办?这时有一位邻居出主意,说从后墙凿个洞,把箱子取出来(土墙),果然有几位男士立即拿来坎土曼,挖出后墙一个大洞,总算抢出来屋里的木箱,还好没受损失。

    另一位男医生一看火势已窜至家门口,幸好家中无人,他当过兵,便毫不畏惧撞开门去,很不幸却被火烧到脸孔和手臂。还好是轻度灼伤,加上他是医生,在家中养伤几日又上班了。大概有人疑惑,没有喷浇水灭火吗?因为当时水源是在远处,所以来不及灭火,后来人们去远处井里打水,在大水桶里将拉拉车推过来,也避免了大面积房舍的着火。

    后话:那次失火事件,据说是一位小青年在家门口搭的芦苇简易棚中,边烧火边看连环画书,不经意燃着的柴火掉出炉膛,点着了棚屋,引发火灾,殃及邻居房舍。后面他的父母从别处回来一看,自家没受多少损失,而殃及两家邻居,他们又是赔礼又是赔款。还派人相帮,给两位医生家修补房屋。两位医生都没追究责任,因为一则是老邻居,另则农场长辈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这次失火是给那位小青年一次教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