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边疆轶事 » 第三十四章:四十年前的农场年味儿

第三十四章:四十年前的农场年味儿

    时间过的真快呀,一转眼又临近一年一度的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了!今日从电视播放的新闻报道中,看到现在的过春节有很多新意了,比如很多的人不再在家中做年夜饭,而是早早的在酒店预订年夜饭,在年三十的这天在酒店与家里的亲戚们相聚、欢度除夕夜;还有许多家庭早已预定好国内游或是去国外游的地点,选择在旅途中和家人共度除夕夜。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地也会组织许多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老百姓感受春节的喜庆热闹,这时我总会感慨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对于很多年前在春节可以穿新衣吃好吃的节日期盼,现在的春节更是一个有仪式感的人们最重要的团圆的节日!团圆,是古往今来每一个春节亘古不变的期盼。想起团圆,不仅又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在边疆工作生活时的春节。对于来自五湖四海支援边疆建设的支青来说,过年是很难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团圆的,因为那个年代和家乡距离遥远交通又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而且支青们好几年才能有探亲假工作又很忙碌,所以大家都是在边疆农场过年。但是支青们也有自己不一样的节日团圆,在那个远离家乡亲人的年代,边疆农场的建设者们互相之间守望相助,用温暖照亮温暖,以温情拥抱温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想起那时候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也是喜气洋洋地欢庆节日。在那个年代的边疆农场里,每个家庭的条件都是不相上下的,虽然不是特别富裕但也是家家不愁吃穿温暖幸福的;只有几家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技术员,收入要比普通职工们高一些,因为他们都是从内地分配来疆大学本科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工资和其他职工相比是有一些差距的。人常说,五湖四海都是一家人嘛,一点儿都不错,他们总是与职工们打成一片,而且互帮互助,一点儿也不端架子。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春节,家家户户都很重视地准备着过节的物资。大多数职工家的父母亲人都在异地,况且离家乡有近上万里路,所以大家都安心地在边疆农场过春节。尤其是除夕是除旧岁迎新春的重要一日,因此都一定要在自己家中过。我们农场小修厂有位新分配来的从南方支疆的王技术员,他提议这次春节同事们聚在一起过热闹一些,而且同事们的年龄相仿,孩子们的年龄也相近可以玩到一起。职工们一听都很是赞同,也提出由王技术员牵头来组织。

    那天午休时候,王技术员回家与妻子商议,妻子阿英也是厂里的技术员,平时就与职工们打成一片人缘非常好,她一听也很高兴。俩夫妻想着先在自家办一个年庆聚会宴,就这样决定吧!那么还有一个问题,请哪些人到家里来聚餐呢?他们考虑先从左右两旁的邻居开始吧。话说当时小修厂的厂领导带着职工们花了几个月建造起来了并排的两栋平房房屋,每栋是十间,每间住一户职工家庭,每间平均20平米。那年元旦节前厂领导就分配给厂内每个有家室的职工一人一间。大家很高兴地纷纷从零散的老居住地集中搬到新居了。所以那一排房子的的邻居即是邻居也是同事。没过多久,要过春节了。今年王技术员夫妻俩提议左邻右舍先在除夕夜在他们家中聚一下,左邻右舍都很开心,一起过比单独一家过肯定是热闹多了呀!

    反正同在边疆工作生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呀!因为邻里之间还是同事平时关系都不错,比如谁家有难处、谁家的孩子需要临时帮忙看什么的事情,都愿意相互帮衬一把的。当时有位同事和大家商议送什么礼物去到王技术员家赴宴呢?后来王技术员得知大家的心思后,就立即对一位老师傅说:叫大家什么也不要准备,只要开心的来聚会就可以了!

    到了除夕傍晚时分,被邀请的众邻居们一走进王技术员家大门,就只见门前张灯结彩,门两旁张贴着大红纸衬底毛笔书写的春联,屋内的天花板上方挂了几只彩色的气球,两边墙上也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灯光闪亮,缤纷夺目,简直是蓬荜生辉呀!众人赞叹王技术员夫妇真是太用心了!本来大家还想着就那么小的一间屋,能容纳下近二十个人吗?再一看他俩,早已把大床铺板竖起靠在墙边了,屋内宽敞多了!他们又向邻居家借了几张桌椅板凳,还请人帮忙烧菜。只见屋内两张大桌子上摆满了茶具、糖果、瓜子等;看来他们俩夫妻为了这次家晏忙活了好久了!

    大家兴高彩烈地就坐后,王技术员又端上白酒和雪碧,这些都是农场自己的副食品加工厂的产品,蛮好喝的。等冷菜上齐后,他请厂长给大家说个开场白。厂长说道:职工们一年来在厂里辛勤的工作为农场的建设贡献了很多的智慧和汗水,大家都辛苦了!并向大家致谢。顿时屋内响起了欢乐的掌声。这时候,王技术员挥手喊一声:“开始!“大家纷纷举起酒杯,共同欢庆新春,然后再品尝着美味佳肴,一片欢声笑语。聚餐一直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大家还意犹未尽,说说笑笑会不得离开。正在大家要起身告辞回家看春晚节目的时候,王技术员夫妇拦住大家说,还不能走、还有节目呢!

    他拿起新买的收录机放在桌上,放起了音乐。那是一首好听的舞曲,他说,大家要跳跳舞,再欢庆一下吧!大家一听,马上兴趣来了,一想,现在单位反正没有舞厅的,就跳一下舞吧,难得的好时光!于是大家帮着将桌椅板凳放在两边,腾出中间空地。有几位爱好音乐的人领头跳起了交谊舞来了。王技术员在一旁逗笑说,你们要跳华尔兹舞啊!大家跳舞的跳舞、唱歌的唱歌、说笑的说笑,一直到深夜都舍不得散场。那晚的聚会真的是太难忘了!有几位职工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在回家路上商量着,等到明后天也要请大家到家中聚聚餐。

    从那个除夕的夜晚之后,有几家都在筹划着请大家聚餐的事情,王技术员的邻居们都忙着准备起来了!其实也是王技术员这栋屋的左右同事们。话说东边一栋住着第一家的赵技术员也被邀请参加了王技术员家的除夕晚宴。这两位技术员工作不在同一个车间,但常在一起研讨技术革新,多年来为厂里设计安装小型的车床也小有成就。他妻子阿珍是北方过来的知青,也是车间的工人,平时待人和善,很乐于助人,她还擅长制作拉面。两夫妻一商议,那就跟着王技术员的步伐接着请左邻右舍的同事们来家聚餐吧!但屋内也同样不宽敞,他俩事先请人在门外搭建了一个不大的棚屋当厨房。那时候这个棚屋都比较简易的,但是在里面做饭是没有问题的。赵技术员是南方人,很擅长烧特色菜,夫妻俩准备了许多菜肴。

    初一的傍晚,赵技术员家的春节宴也要开席啦!他们邀请了厂长及王技术员夫妻俩,还有他俩的左邻右舍同事们。一进屋内就看见有两盏大灯泡,照着屋内通亮。只见赵技术员家里边同样是摆着两张大桌子,上面摆满了瓜子,糖果啊,茶具等等。等人到齐后,赵技术员也是先请厂长发言向大家贺喜。接着就请大家先一边饮酒,一边品尝着刚摆上桌的冷盆,片刻后,又有两位帮忙烧菜的师傅端着两大盘菜摆上两桌,分别摆上两个桌面。赵技术员向大家介绍说,我这儿有几样菜啊是家乡父母年前寄来的,比如干的大虾,还有金华火腿,还有龙虾片等等。我们只是加工了一下。大家一看这么丰盛,都拿起筷子品尝起来。这时赵技术员说,大家慢点儿吃,后面还有面食要出锅了。原来,妻子阿珍在厨房与闺蜜将揉好的已醒好的面团搓成细长的面条,在案板上盘成一大圈儿待用,然后再扯成面条,将面条拉长下在开水锅里,赵技术员吩咐阿珍赶紧煮,头一碗先给厂长品尝,然后再给每人盛了一碗。这个当地人把这种手工拉的面叫做拉条子。阿珍的手艺真不错呀,从未听说阿珍会做拉面呀,大家都赞不绝口时,阿珍说着自己事先请教过街市里拉面馆儿的师傅才学会的。

    他们夫妻和王技术员夫妻一样真是太用心了!大家吃着拉面,就着美味佳肴,喝着农场自制的美酒,说说笑笑,心中别提多开心了!就这样,晚宴持续了一个多钟头,本想致谢告辞回家了,但赵技术员拦住大家说,大家再一起看一会儿春晚联欢会的节目吧!他立即打开电视机,请大家观看。节目中有几个比较熟悉的歌,大家一看,一同哼唱起来。那一夜也同样是大家难忘的夜。后来的几日啊,住在东头和西头两栋房屋的邻居们,都排着队轮流做东请大家到家中聚餐。大家各自拿出自家的特色菜肴招待邻居们,这样的轮流请客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才结束。

    回想起那一年过春节大家欢聚的往事,至今我都常常想起、难以忘怀!在远离家乡亲人的边疆,农场的人们善良纯朴,他们像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工作、生活、创业,他们就是彼此的亲人!他们的孩子都是彼此的兄弟姐妹!那些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也必将融于农场两代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