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边疆轶事 » 第三十五章:农场舞台上的流光岁月

第三十五章:农场舞台上的流光岁月

    退休之后的二十多年里,空闲时常会收看电视里播放的文艺节目,当然节目的内容是与时俱进了,比如舞台中的布景与道具、演员们的服装等,都越来越现代越来越精美了!正所谓今非昔比呀,这时思绪往往会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十年前在边疆工作生活的场景。

    那个年代,农场的人们空闲时,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为了丰富农场业余生活,总部要求每一个农场均要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演出队),宣传队员均是单身;那个年代处于单身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后来农场宣传科的张科长从各个单位挑选了十余名有文艺才能在职的男女青年,其中有几位曾在学生时代是文艺骨干,不用培训就可以带领大家排练节目了。

    文艺宣传队成立以后,当时农场的首长要求尽快排练一批优秀的节目,到各个单位为职工演出,甚至于还要在节日里参加总部的汇演。哎呀!时间紧,任务重啊,队员们手里没有现成的剧本儿,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大家需要去基层收集素材进行创编,开始时只能自编自演了。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努力,节目总算有些眉目了;可是又面临不少难题,比如说演奏的乐器太少了。正在队队员们为难时,张科长很快地找来一架旧的洋琴,还有一台旧的手风琴;但是没有演奏人员啊,于是他又从别的单位借调来一位会演奏乐器的工作人员;其它的乐器比如,口琴啊、笛子、二胡等,都是由几位队员自己带来的;演出的服装呢,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可以临时向当地的老职工家里借用一下。那个年代,大家互帮互助,有什么事都会伸出援手支持一下的!

    记得第一场演出节目有口琴、笛子的独奏,那个曲调很动听,还有快板儿、相声,最后是集体舞蹈。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位男队员站在队员后边进行笛子配音,谁料他事先没有检查一下笛子上贴的笛膜是否贴好。吹奏笛子到了一半,结果笛膜破了,他赶紧悄悄的溜回后台去了。等演出完毕后,他才对大家说起此事儿,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大家在当时觉得很奇怪,怎么笛子吹到一半就嘎然而止了?原来如此啊!

    那是演出队的第一场演出,虽然出了点小插曲,还是很成功的!观看节目的人很多,听说有演出队来了,辛劳一天的职工们都很兴奋,他们吃罢晚饭,拿上小板凳儿,带着家中的老人小孩儿们早早的等候在那里,台下观众是座无虚席呀!演出虽然只有一个小时,还是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自从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队员们就开始了演艺生涯,不论酷暑炎热或是寒冬腊月,大家都要下基层演出;演出空闲时还要参加当地的劳动。每次,只要团长、首长一声令下,队员们即使还没吃完饭,也要立即出发前往下属单位去演出。记得那时每到一个单位,那里的领导和职工们都会热情接待。队员们觉得很亲热,还有年轻的队员们也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不仅有热情的职工,还有招待的美餐。当时呢,由于有的基层单位离团场的场部较远,只是夜晚演出完毕是不能赶回单位的。因为乘车的路上都是些崎岖不平的小路,更何况是乘着马车,为了安全起见,都要在那里借宿一晚。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演出队接到团场宣传科长的通知,要去一个地处偏僻的单位演出,据说是团场的一个牧业队,在高高的山上。队员们一早就乘坐在马车上,大家一路观景,还高兴地唱着歌。不料,马车行驶到一座大水库边缘的公路上,突然前方驶来一辆卡车。车前的两匹马顿时受惊,快速向一边下滑,只见赶车的阿祥师傅迅速跳下车,用力拉住马缰绳,大声喊道,大家快跳下车。演出队长是转业军人,他很果断的指挥让几位队员下车,几位女队员慌了神,互相搀扶着跳下车,下车一瞧,幸好马车没下滑多少,好险呀!如果不及时刹住,会连人带车滑进水库中。后来大家跟着马车步行了一段路,再坐上马车前进。途经总部大街没多久,马车又要上北面的一座山坡前往牧业队。这时大家又得下车,因为马车无法承受十几人乘坐着上较陡的山坡路,队员们自觉的下车徒步上山坡路后,前面出现较平坦的似乎望不到头的宽广公路。队员们又乘上马车,不一会儿就到了牧场的接待处,只见牧场领导与几位牧民已在那里等候了,大家这才如释重负了!

    这时已经是中午时分,队员们被邀请到一座大帐篷内就餐。正想进去,只见跟前一位身穿民族服装的妇女手提大水壶,让每人先洗手。哦,很讲究卫生嘛!然后再进去,一到里面,大家不由得眼前一亮,地面铺了精美图案的地毯,长条桌上摆满了几大盆美食。有烤乳羊,有一大碟的馕,还有麻油馓子、油炸果子等等,太丰盛了!队员们每人挨个儿盘腿坐在桌前,只见每个人前面已倒满一碗碗香喷喷的奶茶。大家一见,立即有了食欲。有位队员是南方女知青,她笑着说,从来没见过这么丰盛的美食呀,队员们吃罢午餐,休息片刻后。牧场场长说道,下午大家准备演出啊,事先我们已经通知了牧民们,这时候有几位牧民正骑着马从几里外的地方赶过来了。

    演出的舞台是露天的大草原上。没多久,已陆续有二十多位少数民族牧民骑着马在那里等待着演出开始了。先有一位队员报幕,然后再有场里的一位民族翻译再报一下节目的名称,只见那些牧民们都骑在高头大马上静静的观看节目,连他们骑的马也是一动不动地跟着他们的主人在看着。演出队员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想着无论如如何要认真表演。每一个节目演完,牧民们都高兴的拍手。当时,队员们不免想着,这些少数民族牧民不知道听懂了没有。其实那个年代啊,少数民族能听懂汉语的不多,更不要说会讲汉语的人了。他们只是向演员们表示友好和尊重吧!那一日在牧场的夜晚时分,场长又招待了美食后,因为是夏日,他为男女队员们分别安置了两座小帐篷内休息。

    虽然草原上的夜色很美,但谁都不敢外出观赏,据说时常有狼出没,还好有几位牧民在外面把守。这一次在牧场的演出让队员们都彻夜难眠,大家在谈论着,牧民们的确很辛苦啊,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放牧,而且长期奔波在野外。无论他们是否听懂了队员们的汉语节目表演,牧民们都骑着马非常认真地观看还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我们,那就是牧民们的本色啊!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在大漠草原上的那场演出其实根本不需要太多的道具和装饰,因为辽阔的草原就是最好的舞台布景;而骑着高头大马观看演出的民族兄弟是也是我们最好的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