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南宋篡位指南 » 四十二章 恩荫,征辟,捐官

四十二章 恩荫,征辟,捐官

    赵昚激动过后,又面露难色。

    见皇帝老爹有心事,身为他的好儿子当然要排忧解难的出声询问:爹爹可有顾虑?

    “三哥儿,你也知道,太上皇以公天下之心,将皇位还于我太祖一脉,我深感大恩,每日五更都要去德寿宫问安,恐太上皇感到凉薄之意。”

    “我不甘于偏安东南,欲得太上皇支持,每次我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恢复大计,太上皇却表现的有些不耐烦,昨日更于我直言:“大哥儿(指赵昚),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讨论这件事吧!”

    见此情景,我默然无言,知道再多说也无济于事。”

    赵惇略微感到疑惑:这老完颜构都退位了还鸟他干毛,不过孝宗还真是和历史上相差不大,确实有“看试手,补天裂”之志。

    赵惇看向他问道:那爹爹可有什么改革措施?

    既然老赵有梦想,赵惇身为人子当然要为父分忧咯。

    赵昚笑着说道:我自然有,不过我想听听你有什么想法。

    赵惇想了想,这宋朝的臭毛病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要是改的话他肯定要改这政治方面先下手,于是他开口对赵昚说:如果儿臣来改的话,首当其冲的是裁汰冗官。

    “嗯,展开说说。”

    见皇帝老爹发话,赵惇梳理了一下逻辑后缓缓道:冗官这事就要不得不提到科举了。自唐朝开始开始了科举制度,一直到我朝,由于官员体系不断的细化,这文官的队伍数量也庞大了起来。

    从汉唐开始有品级的官员不过万人,到我朝已经达到了十万,科举每科录取三百人,三年一次,三十年也不过三千进士,所占不过三成。

    而我朝不但官员多,他俸禄还高啊!所以冗官也是朝廷财政上的最大毒瘤。所以儿臣觉得,这科举考上来的官员比例是否应该多些。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赵惇没敢说,那就是恩荫制度,毕竟涉及太多人的利益。

    我们都说宋朝的读书人是幸福的,非但读书人幸福,就算你不好好学习,投胎投个好的书香门第,从出生那一刻起,你当官的身份就没跑了。

    有一个成语叫封妻荫子,说人话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荫子就是宋朝为人诟病的恩荫制度,一个官员,他干到五品以后就可以像朝廷请求,推荐另一个人当官,推荐的管制肯定不能比自己高,大概就是品级减三的级别,但也是有品的。

    而恩荫的人数从五品荫一人,涨到了一品荫十人。乖乖十个人,这家里人丁不望的话,不说儿子侄子,家里的门客幕僚,甚至狗都能整个有品级的官员吧。

    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了一人得到鸡犬升天。

    最最最最让赵惇无语的是,不管一人也好,十人也罢,这都不是单次的,你说这玩意还特么能多次,而且机会还很多。

    除了三年一次的定期恩荫外,官家诞辰心情好,来一波,朝廷有啥大事,典礼祭祀了可以来一波,干得好,立功受奖来一波,退休了来一波,嘎嘣了还能来一波,主打的就是机会多多,人人有份。

    这些东西范仲淹想改,王安石想改,可是怎么改呢,原先我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那群傻儿子还等着我恩荫呢,你要是改了那家里不炸了,还过不过了。

    换位思考一下,扪心自问,赵惇如果在当时一定也会站在反对派中,所以你琢磨琢磨他敢说嘛?这种得罪人的事肯定要又老爹牵头啊。

    除了这恩荫之外还有一个制度,叫做征辟。

    这个呢就比较玄学,意思就是你有什么湖里胡哨的特长,或者你在民间某一领域有非常高的名望,朝堂都会征召你入朝为官。

    赵普,北宋开国功臣,一手策划了陈桥兵变走的就是征辟路线。你说特长和名望这玩意就很玄乎,也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

    他说他摔跤摔的好,我还说我那啥特长呢。

    在这种自由裁量权近乎无限大的情况下,公权就成了一部分人手中的私权,像水浒传中的高球高太尉,靠着一身球技一路干到太尉,堪称吾辈楷模。

    那手下的臭鱼烂虾更是如此,全是靠歪门邪道走征辟路线的狗腿子。

    除了这俩,还有一些特定的情况,像朝廷揭不开锅了,就会出现捐官的情况。

    这可不是大清独有的情况,自汉朝以来一直都有,不过太丢人,一般都偷偷摸摸的进行,只有我大清朝才搬到台面上出文规定。

    还有就是宋朝的官也不需要有什么政绩,三年不犯错就升官,只要你不像陆游那样隔三差五的骂皇上,三天两头怼勋贵仕途还是没啥问题的。

    如果你要学习陆游,那么就会一辈子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稳居八品以外。

    毕竟像他这种比较极限,因为普通人一辈子啥也不干,也能混到五品退休。

    另外,这陆游也是恩荫出身的,人家也算是有才华,又补考了个进士,属于先上车后买票了。

    以上种种,造成了大宋官场十万加的秀丽风景,且有能力干事的人少之又少。

    赵昚就坐回了椅子上,点了点头:不错,裁汰冗官是首要之事啊。不仅办事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导致更风不正。不愧是我的好儿子啊,与我想的如出一辙。

    我初登大宝,根基不稳,恩荫,征辟的路子,挡了太多人的前途,必会遭到百官群起而攻之啊。不过也好,我到要看这些人都是什么嘴脸。

    赵惇先看看赵昚有什么想法,于是问道:那爹爹您打算怎么裁汰冗官,从何处开始抽丝剥茧,将这事干下去呢。

    赵昚目光如炬坚定的说:

    其一,遇郊祀大礼,不再奏荐任子;

    其二,暂停特奏名一年。

    赵惇一听,你这不开玩笑吗,你要这么干活的话,那帮文官可就不困了啊。这不给你喷成麻瓜啊。

    “爹爹,你这么做未免手段太强烈了些。”

    赵昚则是坚定自己的想法表示:我已决定,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