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 第6章 周末

第6章 周末

    燕园的春光如同泼洒的彩墨,绚烂而生动。

    张文祥的晕倒事件,仿佛只是这缤纷画卷上的一点墨迹,并未扰乱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投入。

    他们的热情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依旧如火如荼,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张文祥本人,也没有选择在病榻上缠绵,而是迅速地投入到了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中。

    他的回归,就像是一阵春风,唤醒了经济系和中文系之间的友谊。

    自那以后,两个系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仿佛是命运的红线,将他们紧紧相连。

    周末的阳光洒满操场,经济系和中文系的学生们约定了一场足球比赛。

    为了确保比赛的公正性,裁判一职由哲学系的邹士方担任。

    哨声一响,中文系的队员们犹如脱缰的野马,球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加油声,几乎全都是为中文系加油的呼声。

    经济系的新生数量有限,仅有80人,而中文系的新闻专业就有70人,更别提还有文学和古典文献等专业的强大阵容。

    在声势上,经济系确实难以匹敌。

    史佚生选择了一个安静的角落,那里既可以清晰地观看比赛,又不会被周围的喧嚣打扰。

    他静静地坐在那里,心中充满了对比赛的期待。

    王澍和王溯都参与了比赛,王澍作为经济系的前锋,王溯则是中文系的守门员。

    他们在场上是天生的对手,但同时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史佚生心中暗自期待着他们的精彩表现。

    中文系的啦啦队员们同样满怀期待,他们好奇在这场人数和声势都悬殊的比赛中,自己的队伍能够取得怎样的成绩。

    虽然对方人数较少,但中文系的队员们并不想赢得太过分,毕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他们的想法或许是出于对同学情谊的尊重,但当比赛开始,他们仍旧全力以赴地为球队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如同春潮涌动,激荡着每一个在场人的心。

    但王澍的表现迅速让所有中文系的学子陷入了沉默,他们的热情与战意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吞噬。

    作为守门员的王溯坐在绿茵场的草地上,他的目光空洞而迷茫,只是呆呆地看着球门的方向——那个不断摇晃、仿佛在嘲讽他的球门。

    记分牌上的数字冷冷地展示着现实——0:0,经济系领先。

    进球后,王澍没有大肆庆祝,只是跑到王溯面前,但没有伸出手拉他,而是展开双臂,耸了耸肩,面露无奈之色,似乎在说:“这就是比赛。”

    王溯感到一阵怒火涌上心头,他咬紧牙关,从地上爬起,决心要给王澍一点颜色看看。

    但是,刚刚开场就失球的中文系似乎被重击打乱了阵脚,他们怎么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相反,经济系的队伍越战越勇。

    随着比赛的进行,王澍在第二十六分钟发动右路进攻,巧妙摆脱了紧盯他的后卫陈建功,起脚传中,刘炜在中路跃起完成头球,将比分改写为2:0。

    进入下半场,比赛第五十四分钟,易纲接到刘炜的精妙传球,轻松破门,将比分扩大到3:0

    紧接着,在第六十二分钟,王澍再次展现其不凡的技术,接到张文祥的传球后,精准扫射得分,4:0

    中文系的同学们沉默了,他们的欢呼声戛然而止,有的甚至开始悄然离场,情绪低落到了冰点。

    就连坐在轮椅上的史佚生也感到难以置信。

    0:4!这个比分是赛前谁都没想到的,因为不管怎么看,都是他们更占优啊。

    对方人少,还有一堆“老大爷”,谁可以接受啊!

    场边,中文系的替补队员和其他同学焦急万分,他们不断站起来,大声向场内的队友们呼喊助威。

    比赛踢成这样,他们作为中文系的一员,以后还有脸在这学校混吗?

    终于,在同学们的助威声中,中文系队员们组织了一次有威胁的进攻,王小平带球突破到经济系禁区边缘。

    就在这时,经济系的后卫林双林上前准备拦截。

    “别拦他!”同样作为守门员的海闻急了,“让他射门!真是的,半天才过来一次!手都凉了。”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到了王小平,他怪叫着在禁区外面就射门了。

    几乎是同时,海闻开始移动,然后以轻松的姿态单手接住了球。

    王小平的震惊是难以形容的,他用尽全力的射门,却被对方门将一只手没收了,这简直是对一名前锋的最大侮辱!

    比赛开始倒计时了,球现在在于华的脚下。

    由于场面一边倒,再加上本来就不是什么正规的比赛,对替补轮换也没人数要求,经济系几乎让所有想上场的人都得到了机会。

    于华刚刚替补上场,体力充沛,他在场的右侧仿佛准备发起猛烈的冲刺,这让神经质的后卫葛兆光情不自禁地后退。

    但于华只是露出一丝玩味的微笑,并没有真的冲破防线,而是巧妙地将球传回到了中路的王澍脚下。

    在场上,每个人都知道王澍和对面的门将王溯是好朋友,所以很乐意见他们对决。

    王澍接球后,带着几分轻盈与优雅,巧妙地将球滑进了禁区。

    陈建功拼尽全力冲上来,试图挡住王澍,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再让对方得分了。”

    王澍没有做任何假动作,只是向着右边一个加速,强行冲进去。

    陈建功同样转身、加速、移动,想封堵王澍,但只是一转身的功夫,王溯已经在他身后一米的位置了。

    “好……好快。”这是陈建功最后的想法。

    王澍甩开最后一个后卫,和王溯再次形成了一对一的局面。

    他突然肩向左沉,抬右腿,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跟随着这一动作,王溯反应极快,整个人立马向右侧扑去,

    但这只是王澍使的一个小花招,最终足球擦过王溯的左侧,稳稳地飞入了网窝。

    随着裁判邹士方的哨声响起,比赛结束的信号明确了——5:0,经济系以一场压倒性的胜利结束了比赛。

    场上的中文系队员们面无表情地将球置于中圈,比赛的终场哨声在他们耳边响起,却仿佛远在天边。

    看着满脸失落和懊恼的王溯,王澍没有像比赛中那样,而是走过去抱住了他。

    起初王溯还有些不大乐意,极力想推开,但在史佚生也摇着轮椅过来之后,便放弃了。

    人生是难免要面对失败的,从中吸取教训,重新站起来,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在比赛结束后,夕阳的余晖映照在了海淀路上,将它染成了一片温暖的金黄。

    无论是经济系还是中文系的队员们,脸上都挂着几分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不屈与期待。

    他们共同前往了一起位于学校对面的长征食堂,这是比赛前就定下的,现在也没有更改的意思,算是一种默契的表示吧——比赛虽然结束,但友谊与挑战将继续。

    长征食堂的灯光温暖而明亮,仿佛要将人身上一天的劳累和尘埃都驱散。

    两队的队员各自找位置坐下,开始了这场特殊的聚餐。

    处开始,气氛略显尴尬,毕竟比赛场上的竞争和对抗让彼此间难免有些距离。

    但很快,这种僵硬被张文祥给打破了。

    “今天的比赛,大家都很棒。”张文祥率先站起身,向四周举杯致意,“这话不是虚的,中文系的朋友们,你们的坚持和努力同样让人钦佩。另外,感谢王溯兄弟前几天的救命之恩,我先干为敬!”

    “好!”陈建功也站了起来,“今天虽然我们输了,但下次我们一定会赢回来,是不是啊,大家伙们?”

    “是!下次一定赢回来!”

    “什么赢不赢的,大家今天是对手,但希望未来,我们能成为彼此进步的动力,对吧?”

    “对!比赛第二,友谊第一!”

    随着他们的话语,原本的尴尬和隔阂开始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友谊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悄然生根。

    餐桌上,菜肴被陆续送上,谈不上多丰盛,都是些家常的小炒,但胜在新鲜出锅,吃得就是一股热乎劲儿。

    队员们边吃边聊,谈论着比赛中的精彩瞬间,也分享着彼此的趣事和梦想。

    于华和葛兆光更是因为场上的一次精彩对抗成了餐桌上的焦点,他们相互调侃,引得众人大笑。

    笑声中,话题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王澍他们三人身上。

    有人好奇三人的关系,问起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喝了点酒的王溯答得很干脆,将几人以前的事一股脑的全部说了出来,包括史佚生和王澍他们入学前就发表作品的事情。

    史佚生的情况,比较特殊,中文系的同学们都有些了解,也有不少人知道他发表过短篇小说的事。

    可王澍不一样啊,他是经济系的,写的还都是长篇,而且还是挺有名的那种,这一下子,整个饭店里都炸了锅。

    “王澍?”易纲先是满脸困惑,随即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今年燕京市的高考状元!难怪之前就觉得你这名字耳熟!”

    旁边有人接着道:“是啊,我们还以为同名同姓来着,话说你后来怎么没接受采访啊,第二名的刘学红都有人找她做采访的吧?”

    王澍以谦逊回应:“哪里,不过都是小事一桩。”他的声音低沉而平和,却透露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深沉。

    “如何能算是小事呢!”众人异口同声,不解王澍的淡然。

    “哈,对他来说,这确实算不得什么。”王溯接着说,“这家伙,可是写童话故事的一把好手,他去年在《儿童文学》上发表的《狮子王》,很多文坛大家都发评论夸他写得很好呢。”

    众人听到“童话故事”四个字,多少有些意外:“我们还真没太注意过。”

    “不仅仅是童话故事,”王溯纠正,“我也读过,写得非常出色。我建议你们也看看。”

    一个同学立刻响应,翻找包中的杂志:“对,还有这两部,这个月刚发行的,同样精彩绝伦,其中一篇还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人民文学》这四个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店内炸响,引发一阵哗然。

    该杂志作为解放后我国的第一份文学期刊,其地位无需多言,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

    众人或是震惊,或是不信,纷纷伸手欲抢那本杂志一探究竟。

    但那同学身手敏捷,轻松躲过。于是,大家只好围拢过来,一起欣赏那沉甸甸的“王澍”二字。

    “太了不起了,你一个经济系的学生,居然能写出这样的小说。说真的,你还读什么经济啊,直接转专业到我们中文系来吧。”一位同学半是开玩笑半是认真地提议,语气中透露出对王澍才华的钦佩与羡慕。

    “别这么说,我们小澍的专业课成绩也是顶尖的。”一位同学立刻补充,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仿佛在谈论自己的成就一般。

    “基本上,每一门课程的成绩——哎呀,说起来,现在回想起来,这家伙在每一门课程的表现都比我们出色,这也太让人嫉妒了吧。”张文祥半开玩笑地说道,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对王澍的深深敬意。

    “唉,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啊……”一个同学感叹道,眼中流露出对王澍才华的羡慕。

    “谁说不是呢,”另一个同学眼中闪烁着泪光,回忆起了《狮子王》中的情节,“那部作品我也看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想哭。记得看到无助的小辛巴流着泪钻进死去父亲怀里的时候,我当时眼泪唰的一下子就下来了……”

    “确实,”又一个声音加入进来,“这部《桃花源记》写得才叫真的好。供奉的遗像是引领家人归家的桥梁,留存的记忆是维系逝者生命的力量,欢腾的戏剧是唤起思念之风的媒介。我为你演绎这出戏,穿越宽广的时光尘埃,度过寒冷的孤独冬日,跨越漫长的天人之途,在你年老之时,仍旧伴随着你。这辉煌的灯火,闪烁的珠光万缕,都不及你在身旁时,眼中闪耀的星辰灿烂……”

    “哇,你也是个牛人啊,评价说得这么有艺术感!”一个同学赞叹道,对发言者的精彩评论表示佩服。

    “哪里哪里,主要还是故事写得好。”

    “要我说,最好哭的还是《长津湖》了,”一个声音低沉的同学说道,他的眼中似乎映照着那片战场的硝烟,“写的是东边战场的故事,太惨了。”

    “是啊,”另一个同学接着说,“伍千里说的‘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不让你打’,梅生说的‘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还有雷睢生牺牲前念念不忘的‘沂蒙山上好风光’……都特别触动人心……”

    随着夕阳的余晖渐渐染红了天际,讨论王澍作品的声音在店里悄然传开。

    登载着两篇作品的杂志也被传阅开来,人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王澍作品的无限敬意。

    他们的话语,轻盈而充满情感,飘洒在温暖的空气中。

    王澍依旧是感到有些难为情,脸颊染上了淡淡的红晕。

    他悄悄地退到了人群的边缘,躲进了一处角落,仿佛想要避开这突如其来的关注。

    然而,王溯和史佚生很快就注意到了他的动作。

    他们相视一笑,默契地来到王澍身边,就像两位守护者保卫他们珍贵的宝物。

    他们分别握住王澍的一条胳膊,那坚定而温暖的力量透过指尖传递,仿佛在无声地告诉他:你不用害怕。

    王溯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他的声音温柔而坚定:“王澍,你的作品已经触动了这么多人的心灵,这是你的才华和努力得到的回报,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史佚生则用他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注视着王澍,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信任:“记住,你的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你的每一个字,都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这两份坚定的支持下,王澍的心中渐渐涌起了一股暖流。

    他抬头看向那些仍在热烈讨论的同学们,眼中闪烁着感激和决心。

    他知道,自己的文字已经成为了别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