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 第17章 未名湖畔

第17章 未名湖畔

    两天后,燕京城的报纸杂志上,到处都是《狮子王》的报道。

    那时候,互联网的概念还没进入国内,电视也不是人人家里都有,纸媒就是大众的头条。

    媒体对《狮子王》可是一致好评,去年小说版搞得那么火,现在话剧一出,谁还挑刺啊?

    评论家们都说,这是人艺近年来的佳作,轻松愉快,乐观向上,正合大众口味。

    最关键的是,孩子们爱得不得了,全家老小看了都乐呵,这话剧简直成了团圆的好去处。

    媒体一吹,票房就火了,一周内就成了抢手货。

    大学开学,学生们对新鲜事物总是热情高涨,对《狮子王》更是添了把火。

    同学们找王硕他们要票,王澍也是不堪其扰,但票实在太紧张了,人艺自己的票都不够分,弄来几张都是杯水车薪。

    幸好大家都懂事,没在这事上纠缠。

    再说了,还有件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王澍他们也就清静了。

    开学的钟声刚敲响,燕园的墙角墙缝里就贴满了9月5日全国出国留学生外语选拔考试的通知。

    那些怀揣着梦想的学生们,一个个像是吃了兴奋剂似的,蜂拥着去报名。

    王澍呢?他对这事儿兴趣不大。

    不是他怕考不上,而是他觉得现在的日子挺滋润,对那出国的事也没啥兴趣。

    再说了,他在国外也没啥名气,去了也就是个普通留学生,万一还受点歧视呢?

    他想,等自己名头响了再说出国的事也不迟。

    最主要的是,他现在忙得很呢。

    他的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稿子已经交给编辑部了,虽然手头暂时没新小说,但王硕之前给他找的翻译活儿,他倒是接了,还是两部大戏——《茶馆》和《雷雨》。

    王澍接这活儿也是有他的打算。

    宣传中国文化这事儿,他向来是求之不得的。

    这工作又不是白干,说不定还能借机把自己的作品推到国外去,多好啊。

    说实话,他一直想把自己的作品搞到国外去,只是时机还不成熟。

    中美还没建交,虽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8月份签了,10月23日才生效呢。

    所以,王澍心里暗想,慢慢来,不急,反正时间多的是。

    他不急,可有人急了。

    未名湖边,秋风送爽,柳丝儿轻摆,像是在小声嘀咕。

    湖边的石头,个个摆出怪模怪样,静默着,好像在守护这一方平静。

    湖面泛起细浪,像是被风吹皱的绸缎,映着天上的蓝和云朵的白,画出一幅宁静深远的图画,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九月的燕京,夏天的热气早溜了,换上了秋天的凉爽和清新。

    未名湖这时候,正是看秋景的好地方。

    湖边的柳树还在那摇摆,叶子尖儿开始泛黄,像是换上了秋装,散发出点点金色。

    那些奇石,还是老样子,躺在湖边,跟湖水互相映衬,它们不说话,却讲着时间的故事,见证着四季的变换。

    这样的景色,每个细节都活灵活现,诗意盎然,让人不自觉就站住脚,沉醉在这秋天的宁静和美好里。

    美景,悠闲的日子,所谓的完美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吧。

    王澍、王硕和史佚生三个人,像平常一样,在这儿闲逛。

    总闷在屋里,对身体和心情都不好,偶尔出来透透气,放松一下,对学习和生活都有好处。

    “小澍,你以后有啥打算?”史佚生一边被王澍推着,一边突然回头问,声音里带着点担心。

    “以后啊?没啥特别的,就那么过呗,写写书,好好学习……”王澍回答得轻松,好像未来的路已经铺好了,只等他一步步往前走。

    “我说,你这人是真的一点出息都没有啊?”王硕一边抱怨,一边随手踢飞了一块石子。

    石子在湖面上蹦跶了几下,像是在嘲笑他的无力,最后不情愿地沉入水底。

    “出息?我今年都发了三部作品,还都是长篇的,现在手上还有两部话剧的翻译工作……”王澍不屑地瞥了王硕一眼,声音里带着一丝得意,仿佛在说,“你看,我多有出息。”

    “我们不是说这个,我们是说你的学业。”史佚生接过话茬,声音平和却坚定,就像他的人生观一样不容置疑。

    “你们?你们背着我又搞小团体了?”王澍挑起了眉毛,语气里满是戏谑。

    “没什么,没什么。”王硕支支吾吾,眼神飘忽,但还是硬着头皮问,“那你学业方面,有什么打算?”

    “学业方面啊,也没什么特别的打算,现在这样不挺好的吗?”王澍依旧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你……唉,老史,我看咱们还是直接点吧,绕来绕去的,累不累啊?”王硕又是一脚,将另一块石子踢得老高,仿佛要将心中的烦躁一并踢到九霄云外。

    史佚生停顿了一下,终于开门见山:“听说这次出国留学生外语选拔考试你还没报名?”

    “哎呀,原来你们是为了这事。”王澍笑了笑,然后说,“是啊,我没报。”

    “你为什么不报?”王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眉头紧锁得能夹死苍蝇。

    “我为什么要报?”王澍反问,一脸的不解和无所谓。

    “你不觉得这是个挺好的机会吗?”王硕追问,眼里闪烁着不甘心的光。

    “是个挺好的机会啊,那你和老史不也没报嘛。”王澍回答,嘴角的笑意更浓了,仿佛在说,“你们不是更应该抓住机会吗?”

    王硕和史佚生对视一眼,都是无言。

    湖面上,又一块石子跳起了水花,像是在嘲笑他们的窘境。

    王澍则是一副看好戏的样子,等着看他们怎么自圆其说。

    “我和老史那是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可你和我们不一样啊,你英语那么溜,连人艺都找你翻译剧本……”王硕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仿佛他比王澍自己还要着急。

    “是啊,小澍,你为什么不报名呢?”史佚生也跟着问,他的声音依旧温和,但眼神里透露出对王澍未来的深深关切。

    “你们……”王澍顿了顿,然后像是突然想通了什么,继续说,“你们该不会以为我是因为你们才不报名的吧?”

    王硕被戳中了心思,脸上一红,懊恼地别过身去:“你说什么呢,谁会那么想?”

    “哈哈哈哈……”王澍看着王硕的反应,笑得前俯后仰,连带着推着史佚生轮椅的手都摇摇欲坠。

    “喂,你这家伙,笑什么笑?”王硕的脸色更加难看了。

    这时,史佚生转过轮椅,面对着王澍,眼神认真而深邃:“那小澍,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真诚,仿佛要从王澍的眼里读出答案。

    王澍的笑容渐渐收敛,他的目光穿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远眺那片在夕阳余晖中闪着金光的树林。

    他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也有对现实的不舍。

    “其实,我一直在想,”王澍的声音缓慢而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我们这一代,生活在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体验更多的可能性。但我也害怕,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忘记了我们的根在哪里。”

    史佚生静静地听着,眼中闪过一抹赞赏。

    王硕则皱着眉头,似乎在努力理解王澍话中的意味。

    王澍的话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我明白,出国留学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让我眼界大开,提升自我。”王澍说着,语气中透露出一份坚定,仿佛他已经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但我更想做的,是把咱们的文化,咱们的故事,传递给世界。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咱们的过去与现在,了解咱们经历的苦难和创造的辉煌。”

    王硕听着,脸上的急躁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索,他的眼神里,有一种被王澍话语所触动的认真。

    “我想写更多的书,翻译更多的作品,我想在文学的世界里,留下自己的足迹。”王澍的声音愈发坚定,宛如磐石,“我不急于求成,我更看重的是长远的影响和价值。”

    “但这和出国留学的事儿,并不矛盾吧?”王硕在深思熟虑后,语气缓和了许多,“咱们国家现在也没有太多往国外出版的渠道,你出去了,说不定能碰到更多的机会。”

    王澍沉默了片刻,他再次望向那金色的树林,仿佛在寻找答案。然后,他转回头,目光坚毅地对着王硕和史佚生说:“你们说得对,出国留学确实是个不错的机会。但我更想先在国内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了解咱们的文化,丰富我的内心世界。我相信,只有根基牢固,才能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史佚生微微点头,赞同地说道:“小澍这话在理,文化底蕴是创作的根基,底蕴深厚了,你的作品自然就能打动人心,有那份沉甸甸的分量。”

    王硕听了,脸上的愁云也随之散去,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行,咱们哥几个,各有各的道儿。只要你心里有数,走哪条路都能走到光明。”

    王澍也跟着笑了笑,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意味深长地说道:“而且你之前说的‘咱们国家现在也没有太多往国外出版的渠道’这话没错,但是以后呢?时代在变,咱们也得跟着变。”

    “你什么意思?”王硕愣了愣。

    “你们知道吗?我有种预感,”王澍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世界的大门即将重新开启,咱们即将迎来一个翻天覆地的新时代。咱们国家的文化,咱们的故事,将会有更多机会走向世界的舞台。”

    王硕和史佚生都被王澍的话深深吸引,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着王澍,耳朵竖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王澍的话,就像是一场春雨,滋润着他们干渴的心田。

    “目前,虽然咱们对外的出版渠道还不多,但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这种情况迟早会变。”王澍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仿佛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所以你在《狮子王》里用外国名字,还有《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连背景都设在国外?”王硕问道,眼中闪烁着对王澍策略的钦佩。

    “没错,看来你还真是长大了,变得聪明了,我的大酥饼儿。”王澍打趣道,眼中闪烁着调皮的光芒,仿佛他已经看穿了王硕的小心思。

    “去你的吧!”王硕假装生气,作势要和王澍撕闹,却被史佚生轻轻拦下。

    史佚生的眼神里,有着一种成熟的沉稳。

    史佚生沉思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小澍,你的意思是,咱们不仅要在国内积累影响力,还得为将来可能的国际交流做准备?”

    “正是如此!”王澍用力地点了点头,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激情,“咱们得提前布局,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作水平,咱们的作品要能够代表中国的声音,讲述中国的故事。”

    王硕此时也显得振奋起来:“那咱们得行动起来,不能光说不练。小澍,你负责创作,我和老史就负责给你打气,咱们一起把这件事做好。”

    “光打气可不行啊!”王澍笑着说,他的笑声里带着一丝俏皮。

    “那你还想咋样?”王硕好奇地问。

    “你那故事写得怎么样了,也该拿出来给我瞧瞧了吧!”王澍说着,然后目光又转向史佚生,“还有老史,你那高考作文,重写的怎么样了,我可都发了好久了,得抓点紧啊。”

    “嘿,你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跟牲口似的,还敢催我们稿,老史,削他!”王硕假装不满地喊道。

    “好!削他!硕子,你先上!我给你加油!”史佚生也加入了打趣的行列。

    三人的笑声在未名湖畔回荡,他们的友谊和对未来的憧憬,如同这湖水一般,深邃而悠长。

    王澍的话,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在了王硕和史佚生的心里,也许有一天,它会开出怎样的花,谁也说不准。

    而那金色的树林,在夕阳的余晖中,仿佛在低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