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 第22章 等待

第22章 等待

    秋天的风,就像个老顽童,把燕京的四合院染成了金黄。

    王澍、王硕和史佚生三个老兄弟,围坐在一起,外面的世界怎么变,他们的情谊却一如既往。

    史家的小妹妹,那是个活泼的小丫头,一边帮忙端菜,一边也掺和着大人们的谈话。她那眼神里,满是对哥哥们的崇拜,对未来的憧憬。

    晚宴上,三个大男人围着桌子,菜虽简单,但味道是满满的家的味道。

    史佚生轻声细语地说起他正在写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那眼神仿佛能看到过去的岁月:“我就想写写咱们那老地方,那时候虽然日子紧巴,但那人那地,给我的记忆太深了,满满的都是情。”

    王澍一听,赶紧放下筷子,眼睛里闪着光:“那必须得写!你那的人物,一个个都跟真的似的,把人性的光辉和温暖都写出来了,还有那对命运的无奈和积极。”

    史佚生摆摆手,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别夸了,夸张了……”

    王硕接过话头,眼睛里也是回忆:“我偷看过你写的那几章,写得是真的好啊。”

    史佚生假装生气:“你这小子,背着我看我的书稿,还有没有其他的小动作?”

    三个人的笑声在四合院里回荡,老槐树下的灯光温暖而柔和,照在他们的脸上,也照亮了他们心里的憧憬。

    他们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天,一边规划着未来。

    他们知道,前面的路还长,但只要手心相连,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夜色越来越深,晚饭也快结束了。

    三个兄弟在老槐树下许下了新的承诺,他们要一起走在文化的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冬天的燕京大学,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安静得几乎能听见雪花落下的声音。

    但这宁静之下,却有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酝酿着变革。

    金黄的落叶像是被岁月遗忘的信件,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它们在寒风中翩翩起舞,仿佛在向过往的自己告别,又好像在迎接新生的到来。

    阳光偷偷地从云层的缝隙中溜出来,懒洋洋地洒在那些古老的红砖墙上,给这个冰冷的季节带来了一抹不期而遇的温暖。

    77级的学子们,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新生,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他们正在筹备一场特别的英语剧——《迎新序曲》。

    这不仅仅是一场剧,这是他们向全校,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存在的方式。

    王澍,这个名字在燕大已经小有名气了。

    他的文字就像他本人一样,带着几分叛逆,几分狂妄,不按常理出牌。

    这次,他又被推上了剧本负责人的位置。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剧,这是一次挑战,是一次机会,是一次向78级新生展示77级风采的舞台。

    77级和78级,他们本不该在同一年遇见,但命运弄人,他们却在同一年踏入了这所学府的大门。

    两届学生之间,难免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竞争和比较,每个人都不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败下阵来。

    王澍,他喜欢宿舍的安静,喜欢那里的自由。

    但如果王硕和史佚生在,他也愿意走出宿舍,去感受更多的世界。

    他们三个人,就像是燕大的三剑客,一起闯荡,一起成长。

    王硕和史佚生,这两个家伙,现在可没空像以前那样闲逛了。

    王澍知道,他们肩上的担子不轻,哪还有空儿像以前那样没心没肺。

    王澍回想起来,那些大领导交给他的考验和试炼,他可没傻到自己去硬扛,而是巧妙地找人代劳。

    毕竟,谁不知道从零开始搞个刊物得费多少劲儿?

    既然如此,找个能人帮忙,岂不美哉?

    那时候,王澍愁得眉头都快打结了。

    直到有一天,王硕找到他,满脸的得意,说他那部大作终于写完了,准备投给《未名湖》。

    虽然没稿费,但那也算是个不错的开始,王硕乐呵呵的,高兴了好几天。

    可王澍听了,眼睛一亮,立马把王硕的稿子拿过来,直接送到了《燕京文艺》的编辑部。

    那篇小说叫《等待》,不长,但写得好,讲的是动荡年代里一个叫小丽的女孩儿,和她那家庭的故事——

    “小丽那妈,管得严得很,朋友们玩儿的乐子她一个也沾不上,书呢,除了课本,别的字儿她也休想瞧一眼。这姑娘,心里那个憋屈,那个不是滋味儿,就跟吃了半斤苍蝇似的。她就想要那么点儿自由,想要那文化生活的五彩斑斓,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愿望就像天边的星星,看得见摸不着。

    有一天,小丽偷偷翻看哥哥藏的《安娜·卡列尼娜》,结果被她妈逮个正着。家里那叫一个乱啊,跟过年似的。她妈那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怕她被书里的坏主意给迷了心窍,还怕外头那些游手好闲的小子给她带坏了。小丽那爸倒是看得开,他觉得孩子爱学习是好事,关键时候得引导得当。

    家里一场大吵,小丽终于忍不住了,她对她妈那管教大发雷霆。她觉得自己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连飞翔的天空都没有了。她爸这回站在她这边,他懂得小丽的心思,也知道这个时代对年轻人确实有些不公。他对小丽说,他会尽全力,让她和她的朋友们能再次找到属于他们的快乐。”

    王硕这小说,除了换了个角度,用个小姑娘的眼睛看世界,其他的新意儿真不多。

    但这故事,就像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紧张和文化的荒芜,还有家庭里的那些矛盾和冲突。

    小丽的故事,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她的挣扎和感受,就是那时候一大帮年轻人的心里话。

    故事的尾巴,小丽和她家人都抱着对未来的希望,期待着社会风气的一天天好转,文化生活的再次繁荣。

    王澍和史佚生这俩铁哥们儿,自然得给王硕的作品拍拍手。

    史佚生那家伙,评起书来严肃得跟个老学究似的:“这书让人思考,不光是讲家庭和成长,更是反映了时代、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小丽的挣扎和渴望,她妈的担心和保护,她爸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文化冲突和代沟的真实写照。这故事展示了人在逆境中对自由和知识的追求,以及在压抑的环境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局限,也启发我们在困难中寻找希望和光明。这书值得细细品味。”

    王澍的评价就轻松多了:“这故事挺逗的,小丽这丫头,跟你有几分像,尤其是那股子倔强。她妈那人,就是那个年代的典型,紧张得很,怕孩子走错路。说实在的,那时候的社会环境确实够呛,连看本《安娜·卡列尼娜》都能掀起风浪。这故事的真实感,让人心里酸酸的。小丽的反叛,她爸的开明,还有她妈的无奈,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总的来说,这书挺触动人心的,特别是对我们这些过来人。”

    王硕一听王澍那开头两句,差点没气炸,好在王澍后头的话又把他哄回去了。

    这俩兄弟,一个正经,一个逗比,但都是真心实意地给王硕的小说点赞。

    王澍那眼光,挑剔得很,他看王硕那文章,总觉得少了点儿味道。

    但《燕京文艺》那帮人,还是颇有眼光,收了,但只给了个新人价——千字四块。

    这文章五千多字,算下来也有二十多块,这年头,二十块钱能干不少事。

    王硕那心思,早就飞到东来顺上了。

    稿费一到手,他就想着请王澍和史佚生去大吃一顿。

    幸好被拦住了,不然这稿费还不够他塞牙缝呢。

    不过,王硕也不是那种省油的灯,省吃俭用那是别人家的事。

    他一咬牙,一跺脚,直接杀到市场,买了一堆好料,回家就是一顿痛快淋漓的火锅大战。

    说到做饭,王硕那是一窍不通,连菜都不会洗。

    王澍和史佚生也好不到哪去,涮火锅的本事就那么一点儿,其他的活儿,比如切菜、调料、烧火,那都得看史家老爷子和史岚的脸色。

    三个人围着火锅,那叫一个其乐融融。

    史佚生看着王硕那筷子一直往肉里夹,忍不住提醒:“硕子,你也太狠了,给点儿面子给蔬菜行不行?”

    王硕嘿嘿一笑,嘴里嚼着肉:“你瞧你那点儿事儿,我这不是刚夹了豆腐吗?”

    王澍在一旁也不示弱:“行了行了,别吵了,这火锅里啥都是我的最爱,你们俩就别抢了。”

    史父那眼神里透着点儿无奈,看着这三个大男孩,摇头的同时,嘴角还挂着那种“你们懂什么”的微笑。

    他手里的菜刀,就像是他的魔术棒,一刀下去,蔬菜就变成了一盘盘的艺术品。

    “爸,您这手艺,简直就是切菜界的梵高啊。”史岚夸得没边儿,一边忙着把调料搞定,给火锅最后那么一丁点儿的点睛。

    史父也不多话,一勺汤底就端到王澍面前,“来,尝尝,这味道行不行。”

    王澍接过碗,小心翼翼地吹了吹,一小口尝下去:“嗯,史叔,您这汤底,简直了!”

    史佚生也不示弱,迅速涮了片羊肉,递给史父:“爸,您尝尝这肉,嫩得跟咱家那小猫似的。”

    史父尝了一口,笑得合不拢嘴:“好,好,你们这几个小子,就知道享受。”

    王硕在一旁插嘴:“史叔,您要是开个火锅店,保准天天爆满。”

    三个小伙子,就这么围着火锅,说说笑笑,气氛既热闹又温馨。

    史父和史岚忙里忙外,但看着这三个小伙子吃得那么香,他们的笑容里满是满足和幸福。

    不过这些琐事暂且先不提,再聊聊《未名湖》这本刊物的事儿。

    王澍这家伙,一向是个搅局的高手。

    《未名湖》这本刊物,本来是燕大五四文学社的小宝贝,结果被他一搅和,变味儿了。

    五四文学社,那可是燕大的老牌子了,历史悠久得很。

    今年九月,邹士方、陈建功这几个小伙子把它重新捡起来,还想着弄个社刊出来。

    《未名湖》,这名字一听就文艺,第一层意思是燕大里那个著名的湖,第二层意思是,这刊物上的文章,都是些没啥名气的学生写的,挺应景的。

    可这王澍,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提出要把《未名湖》搞成正规刊物。

    邹士方他们听了,那叫一个心花怒放,两眼放光,立马就答应了。

    王澍就这么成了《未名湖》的幕后顾问,出版许可、经费这些事儿都是他搞定的。

    燕大那边自然是支持得很,毕竟能有自己的刊物,还能得到官方认可,那是面子大着呢。

    至于那些编辑、印刷、推广、财务规划之类的琐事,王澍是一概不管。

    这些活儿全落在了邹士方他们头上。

    结果,邹士方和陈建功为了找帮手,到处拉人,王硕和史佚生这俩倒霉蛋,就被拉去审稿了。

    这《未名湖》,在王澍的一番操作下,不知不觉就从一个小社刊变成了燕大的名片。

    就这么着吧,王澍这顾问当得,也算没白占这个位置。

    夜,就像个大魔术师,把天空那块大黑布一甩,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王澍一个人蹲在宿舍那张老桌子前,那桌子上的划痕比他脸上的皱纹还多。

    他手里那支笔,跳来跳去,好像有自己的脾气,每个字都像是他心里那些疯狂的小鬼在纸上跳舞。

    灯光下,王澍的眼神忽远忽近,像是在找路,又像是在逃路。

    他的脑子里,思绪像流星一样划过,每一个念头都亮晶晶的。

    他想写出那种既能让人笑,又能让人沉思的戏,讲述那些新生报到时的喜怒哀乐,那些憧憬和挑战。

    王澍的笔尖在纸上飞舞,他把自己和身边那些活生生的故事编进剧本里。

    他的人物,一个个都活蹦乱跳:那些满怀希望、远道而来的新生;那些对大学生活好奇得不得了的城里孩子;还有那些在新环境里勇敢找自己的年轻人。

    他希望通过这些角色,把77级新生的真实面貌和这个时代的青春味道展现出来。

    王澍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未来的梦想和对知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