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书中风景 » 《六神磊磊读金庸》

《六神磊磊读金庸》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是三十年前的事,当年带着好奇和激动的少年心性沉浸在金大侠的武侠世界,现在想起来依然是无以伦比的美好。

    读这本书,纯属偶然,偶然在直播间听主播介绍,偶然查一下书评,偶然想轻松一下,偶然下了一单。

    六神磊磊是个非常有心的读者,他的角度不是从评价作品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出发,而是把金庸每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当作现实中真实存在过的古人,把这些或主角或配角,甚至路人甲路人乙进行透彻分析,在分析中洞悉了作者的用心,作者的世故,作者的情绪,作者的智慧,让每个分析到的人物都活龙活现的又出现在我面前,以至于我想马上放下这本书,回头细细品读原著,去寻找曾经的虚幻与现实相隔的人物是如何就在身边出现的。

    曾经,少年的我沉迷于武侠故事,江湖世界和儿女情长。

    由此,时到了中年的我才真正懂了金庸。

    “东邪是自由,西毒是欲望,南帝是同情,北丐是责任,中神通是信仰。

    欲望膨胀了,就更想自由,自由过火了,就催生更多的欲望。

    信仰的终极奥义就是如何面对死亡。“

    六神磊磊解读的五绝的深味,原来是哲学。

    一贯以团结著称的武当七侠,原来也是有暗流涌动的派系斗争,看似清静无为的宋远桥低调隐忍多年,只为给自己儿子博个好未来。隐隐带着魔气的俞莲舟被张三丰加以引导,终成武当最合适的接班人,而最受宠爱的张翠山却潇洒有余担当不足,终不堪大任。

    “上去似登远桥,离开如乘莲舟,一上一下之间,错失了多少人生的翠山。”

    只看到武当一派祥和兴旺的读者,有多少人可以看到这微妙的内情?!

    《侠客岛》中恐怕只记得赏善罚恶令,却不记得详细的故事情节甚至主角是谁也一头雾水了,”岛上悖论“只此小说中一个场景就让我得窥作者的至高思想:被邀请到岛上的武林人士不论武功如何高强,文化如何精深,都不能破解《太玄经》的奥秘,恰不识字的石破天把字不当字来解读,成为了唯一练成太玄经的人。

    这不正是我们现实中常见的现象吗?越有文化越被束缚!打破条条框框限制的往往是心中脑中没有诸多条款的人。

    另一个“争论窗口”也出现了:当知识分子在争论的时候,是最好的成功窗口,实用主义者往往趁机直接摘得了胜利果实。

    曾经有过这样经历的我,读到这里,才恍然大悟,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金庸的女子,千姿百态,有机敏灵动的妖女如少女黄蓉,有愚蠢自大的蠢女如郭芙,有貌若天仙的神女如王语嫣,有性情乖戾的恶女如阿紫,有情根深种的痴情女如李莫愁,有内心扭曲的毒女如周芷若,有清纯如茶的纯女如小龙女。。。。。。。

    可是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女子,金庸偏爱哪种呢?女主角中的美女小龙女王语嫣,美则美已,却面目模糊,没有个性,如一副平面的画像,没有立体的美感。特色鲜明的阿紫,李莫愁,有令人怜惜之处却心如蛇蝎,合理却变态。唯有如少女黄蓉和赵敏,偏偏黄蓉到中年也落入俗套,没有了少年的洒脱和灵动,面目可憎起来,赵敏聪明灵动,却眼光欠佳,死心塌地的爱上了张无忌这么个懦弱又花心的男人。

    掩卷,有点遗憾,竟没有一个完美的女主角。

    再看男主角们,乔峰的磊落侠义,只有仰视,对于他的结局,也只有“意难平”!张无忌被推上英雄座位的懦弱之人,实在不讨人喜欢,只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女子死心塌地的爱他?令狐冲,段誉,郭靖等等都是现实中少之又少的侠客。唯有杨过情根深种,于小龙女的完美结局不似真的,两人脱离凡尘,做神仙眷侣,是所有金庸作品中最好的结局了。

    而金庸最后一部的男主角,韦小宝,是个什么人物呢?他是最丰富的也是最真实的存在,有善良有狡黠,低到不能再低的又极不坚定的道德底线,随时为自己的需要破掉,他的世界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的世界,但他有极好的运气,这就是他的最大的主角光环吧。

    随着六神磊磊对小说中各种人物的分析,我不停的感叹金大侠对人物的刻画,对复杂人性的洞悉,对市井百态描写的精准,对不同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展现。

    写作课的老师说,书中人物的人设树立可以从身边现实中的人物中寻找灵感,或者说只有是现实中存在的人,人物才能立得起来。

    金大侠是如何做到心有良善亦有邪恶,心向明月又身在尘埃的?

    他的人物细细琢磨起来,不就是我们身边中活生生的人吗?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啊!

    。。。。。

    六神磊磊读金庸的顺序是按金庸写作时间顺序的,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读着读着,我发现,金庸的作品在六神的解读下,一点点在发生变化,从相对简单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到单纯的侠义少了,复杂的人性凸显出来,再到熟悉的充满讽刺现实场景和越来越多的身边人,最后,深深的无奈和无力感的“坏人越来越少,江湖越来越坏”。

    随着解读的一点点深入,心情也在起伏变化,从“有趣,有料”到“沉重到想哭”。

    我好像跟随着金庸老先生经历了从意气风发到无奈放弃的过程,有人说金庸写到《鹿鼎记》,已然江郎才尽,读完最不喜欢的《鹿鼎记》后,我也曾这样认为,甚至在质疑,这是我所认识的武侠大家金庸吗?

    可是,今天,我才读懂了金庸,他的萧索,他的寂寞,他内心美好的崩塌,让他如何继续?不禁,悲从心起。

    厚厚的一本书,六神磊磊让我重温了金庸作品,且不仅仅是重温。

    谢谢六神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