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我家仙帝带我异界逞威 » 第9章 “吴宇”的回忆二——疾病

第9章 “吴宇”的回忆二——疾病

    不过,他把她放在了心里,那片柔软的净土,有她的一席之地。

    也因为小学、初中的愉快生活,让他不再感觉到与他人沟通交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需要你真诚地对待他们。

    不过,到了高中后的学习压力,也和初中不一样了。

    特别是到了高三,以前即使英语成绩不好亦能让理科把分抬上去考本科的想法也变成了很艰难很艰难的事情。

    而对于吴宇而言,难到了几乎变成了不能实现的梦幻泡影。

    于是,在学习难度与学习压力倍增的双重降临下,吴宇的高考分数理所当然的达不到本科线。

    然后他补习了一年,还是没有考上。这期间,他彷徨过,努力过,直到最终认命。

    他听从了高中同学的推荐,去了一所位于江西南昌的民办大学——南昌工学院读专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这个专业。

    在这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很大地改变了他内心对一些事物的看法。

    他在报到之前的那两个月的时间里,想到了自己口齿不清、四肢做精细事情时会颤抖的情况也许是什么疾病导致的。

    他决定去学校之前找找是什么疾病,说不定能治疗。于是乎,他查阅百度,发现有几种病是有引发这些现象的。

    他逐一排除,将目标锁定到了特发性震颤这个疾病上面(以下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

    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着显著的临床变异。

    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

    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xiáo)。

    特发性震颤的唯一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病人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

    也可以影响头、躯干、腿、发声和面部肌肉。表现为姿位性震颤,可同时含有运动性、意向性或禁止性震颤成分。

    震颤可能在指向目的性的运动中加重。震颤的频率为4~8Hz,起病时,频率为8~12Hz。

    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大(起病:一个人开始出现疾病的那一刻,也就是发病的开端)。

    躯干、腿、发声(声带)和面部肌肉震颤,这些症状都和吴宇完全吻合。

    他说话时嘴角会歪,做指向性(较精细和很重的)动作会震颤,说出口的话对于其他人而言是含糊不清的。

    (吴宇自己能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并且很清楚,大概是因为神经传导搭配脑内发声。

    (患者自身听到的是经过声带发声之前的内部声音,所以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说出口的话是什么意思。

    (也就没有出现声音颤抖等现象,不得不说这对于患者而言是可喜可贺的。

    (但是如果用出录音设备记录自己的声音播放给自己和他人听,能很明确地感觉到含糊不清和不连续)。

    确认了可能性很大后,他便想着去医院做针对性的检查。

    (实在是因为家庭财富方面的原因,全身性检查肯定是没钱去做的,所以先做可能性大的,能节省成本)。

    因为紧张,到了医院找到医生,吴宇磕磕绊绊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测,并提出自己可能是患有特发性震颤的患者。

    医生听着吴宇磕磕绊绊地回答,让他重复了几次,而且随着次数的增加。

    吴宇越来越紧张,越紧张就越想快点说清楚,说出来的话也就越来越不清晰。

    医生无奈只能不断地让吴宇放轻松,慢慢说,最后干脆让他先冷静两三分钟。

    最后在冷静后,医生终于从吴宇的口中知道了个大概。

    医生想了想,表示网上搜索的未必就是真的,要不然还要他们这些医生做什么,并提出要相信医生之类的话。

    随后,医生首先是让他拿笔写字,结果吴宇用自己的握笔方式略微颤抖地写了自己的名字。

    使用的时间是正常人写同样字的三分之一,医生目睹全程,让他停止,并要求他用正常方式写字。

    (正常指的是别人的写字方式,他自己的写字方式是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握着笔。

    (而别人是拇指指尖和食指指尖夹着笔)。

    这一次,任凭他如何使劲地用拇指和食指夹着笔,他都无法完完整整地写出一个不歪七八钮的“一”字。

    更别提完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

    (ps:不是扭,是钮,许多人会写错。

    (歪七八钮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字写得歪歪扭扭,不端正。也可以用来形容不整齐的样子)。

    随后医生又让他用玻璃杯去倒一碗热水,尽量倒满,用两根手指握。结果吴宇倒了十分之七就开始剧烈颤抖。

    其实玻璃杯不算烫,但是吴宇就是止不住地颤抖,他不敢再继续倒了,拿着还没有满的水杯就走向医生指定的位置。

    这过程中水因为吴宇的颤抖洒出来好几次,而且,越是不想它洒出来,它就越是洒出来。

    最后到了指定地点,水杯里的水已经只剩下差不多一半。

    随后医生又让他把双手平伸,保持这个个姿势,不一会儿,吴宇的手就发生细微的震颤(这也是最简单判断的方法)。

    “医生,是这个病吗?”吴宇此时略微紧张,不过这一次医生听清楚了,不需要重复多次。

    可能是吴宇经过了医生一系列的操作熟悉了医生,面对医生时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说出的话自然而然就清晰不少。

    “这个症状,几年了,或者说,你记忆中多久开始发现自己可能说话不清。”医生没有直接回答。

    吴宇想了想,实在是不知道具体哪一年,但是他母亲提到过,大概2岁那年,他发高烧,全身都是冰冷的,就头是烫的。

    母亲送他去诊所治疗了高烧,之后他的一边脚在半个月时间内都是不能动的,所以父母猜测应该是那一年落下的病根。

    而在吴宇记忆中,好像他最开始与院子里的玩伴说话时,玩伴们就反馈他说话不清楚了,那时他大概是4~5岁。

    而现在(指的是医生这一次),他21岁快22岁了,也就是说,即便保守估计,也有19将近20年了。

    (吴宇自己也偏向于第一次发病的年龄是2岁)。